在线多光谱颜色测量解决方案

时间:2022-05-26 10:13:20

在线多光谱颜色测量解决方案

如今,品检设备已基本取代人工,在生产中得以大量应用,主要用于产品的终检,但这样只能杜绝废次品流向客户,生产中的油墨、纸张等原材料的浪费以及人工成本消耗等问题却仍无法得以改善。假如品检设备在生产过程中能及时、快速地发现印品质量问题,并实时报警提示,不仅能避免大量连续废次品的产生,减少浪费,还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印品质量。这样品检设备就会由一台“事后补救”的检测设备转变为一台“事先预防”的工艺设备,真正为包装印刷企业发挥省钱,甚至挣钱的价值。但实际却没有那么简单,在包装印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控中,色差是重要指标之一,如何控制好包装印品的色差,一直是包装印刷企业头疼的问题。对此,我公司推出了在线多光谱颜色测量解决方案,可很好地帮助客户解决这个难题。下面,笔者将对该方案进行深入介绍。

颜色测量技术

1.传统颜色测量技术

传统颜色测量技术主要有如下3种方法。

(1)目视测色法:通过肉眼对比发现色差的方法,但该方法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较差。

(2)密度检测法:密度检测法实际上测量的是反射光量和入射光量的大小,评价的是印品表面各色的亮度因数,与色调无关。该方法直观地反映了CMYK四色印刷的密度、网点百分比、油墨叠印率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胶印生产中颜色和墨层厚度的控制。

(3)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能测量物体反射的光谱功率分布或物体本身的光谱光度特性,再通过计算求得物体在各标准光源下的三刺激值,其测量较为精确。

传统颜色测量设备属于点测量设备,即每次仅能测量一种颜色的一个区域,且不适用于镭射纸类印品的颜色测量。

2.征图颜色测量技术

颜色形成所需的三要素为:标准光源,即标准太阳光(CIE定义的D50光源,征图D50标准照明体);待观测物体;标准观测者(CIE人眼颜色观测模型,12通道多光谱相机+颜色校正模型)。因此,测量颜色即测量待观测物体的反射和透射光谱功率分布。

如果颜色形成所需的三要素已知,在国际照明组织的颜色测量标准(颜色测量国际标准ISO13655要求标准光源与相机应按图1所示的几何位置放置,即相机或标准观测者与竖直方向夹角为0°,标准光源或光照与水平方向夹角为45°)约定下,就可以精确测量出待观测物体的颜色。

基于此,我公司面向采用凹印工艺生产普通和镭射烟包的烟包印刷企业,以及采用胶印工艺生产普通包装药包及彩盒的印刷企业提出了在线多光谱颜色测量解决方案。

在线多光谱颜色测量解决方案

1.胶印在线多光谱颜色测量(FSColor-Offset)解决方案

胶印纸张绝大多数为铜版纸、金银卡纸,为此该方案选配了CoronaII+12通道多光谱颜色测量相机,并利用1300块Pantone色卡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案的颜色测量平均精度为1ΔE,重复性为0.04ΔE。

2.凹印在线多光谱颜色测量(FSColor-Gravure)解决方案

在烟包凹印中,镭射纸的使用占据一半,对此,我公司与重庆宏劲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制开发了镭射纸颜色测量系统,该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镭射纸色差一直依靠肉眼目测判断的困扰,颜色测量平均精度为1.5ΔE,可为烟包印刷企业建立起镭射纸颜色测量标准。由此可见,在线多光谱颜色测量解决方案有望在凹印生产中得到大力推广。

在线多光谱颜色测量解决方案的价值

(1)在线多光谱颜色测量解决方案可应用于凹印机、胶印机及柔印机,以实现印刷过程中全幅面颜色测量和监控,并实时报警。

(2)针对白卡纸类印刷品,该方案比较成熟,测量准确,全局测量精度为1ΔE;针对镭射纸类印刷品也可进行测试,能帮助包装印刷企业建立颜色测量标准,避免目视标准混乱、不统一的现象。

(3)可实现全幅面颜色实时测量功能。传统的分光光度计均为手持式,只能实现局部单点颜色的抽样测量;传统的颜色测控条,只能监控印品顶部的颜色变化,无法真正杜绝全幅面各区域之间的色差问题。

(4)建模方便、快捷,可以在线或离线建模,同时快速实现印品的切换。

(5)可实现自动测量区提取、自动定位点提取等易用。

(6)缩短新印品试制及换版时颜色的调整时间,提高设备生产效率。

(7)减少机台人工抽查力度,避免因停机、减速生产、张力调整等带来的印品质量风险。

(8)减少质量终检、质量控制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消耗,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包装印刷企业的利润。

(9)增加印品质量监测过程的管控点,使包装印刷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更完备,确保印品质量,加速客户生产质量体系的闭环控制建设。

(10)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色差问题,避免出现大量废次品,减少原材料浪费,帮助包装印刷企业提升公司形象,扩大品牌优势。

目前,在线多光谱颜色测量解决方案正在不同印刷工艺中得到广泛应用,相信该方案将得到更多用户的认可和青睐,并逐渐替代传统分光光度计,成为新的颜色测量标准。

上一篇:过度消毒反而对孩子健康不利 下一篇:德国印刷专家如何看待网络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