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2-05-26 09:13:42

“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面向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改革,重新构建与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选择特色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强实验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训练,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

关键词:卓越计划;控制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允(1973-),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张运波(1964-),男,辽宁丹东人,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长春 130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春工程学院重点教改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44-01

“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是长春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群,近年来,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层层深入开展,该课程群系列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也不断加大。近年来,我们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课程群各门课程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制作了与教材相适应的电子教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内容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客观地讲,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

2011年,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列为学校5个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之一。“卓越计划”的提出,对“控制技术基础”课程群系列课程的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群系列课程在课程理论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当前“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长期以来,一直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教育,不利于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全面构造。第二,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未能充分体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行业背景与服务面向,难以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应有的特色与优势。第三,原课程理论体系分散,课程设置存在交叉重复,不利于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利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第四,传统教学内容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缺乏工程实际背景。第五,以往选用教材只偏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不具有本专业特色,不能反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前沿动态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改革思想。第六,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现代化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教学模式无法实现教与学的互动。第七,传统实验、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中地位相对薄弱,不利于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1.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强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前提,其目标是教育工程师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应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2.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与目标定位培养人才

正确处理共性要求与特色发展的关系,在满足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和目标定位,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业背景和服务面向,培养出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特色与优势的卓越工程师。

3.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群系列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新体系

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群系列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把“相似的专业课程”合并成一门课程,突出课程的连贯性,减少授课学时,把授课减下来的学时用于加强实践教学,增加为课程服务的自主型实验。

4.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对课程群系列课程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来改革传统教学内容。注重工程应用性,结合工程案例,展开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将“课程群系列课程”基本知识应用于电气专业的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

5.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点,精选“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的特色教材

坚持教材应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改革思想,在重基础的前提下,强调工程方法的应用,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点,精选“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特色教材。与此同时,力争在反复提炼、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编出具有专业特色、结构完善、内容新颖、图文并茂、好教、好学、好用的优秀教材。

6.改革教学模式,营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教学环境

改变原来先理论教学,后实践练习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通过大量的有计划的走访相关企业和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专家座谈,了解“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与应用相关的职业活动内容,整理所得资料,并分析、提取、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将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提炼出“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与应用课程的三个学习情景,即情景一:基本应用;情景二:综合应用;情景三:电气设备岗位实践。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若干个真实工作任务,以这些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为导向,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将该课程的核心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7.从培养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以强化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改革实践教学

(1)改革实验教学环节,探索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线的优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2)调整基础课课程设计,整合专业课课程设计。基础课课程设计中将原来完全由教师布置题目改为教师提供题目和学生自己选题两种形式;将原来设计前布置选题改为学期初布置选题,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查阅资料、确定试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课的课程设计采取从实际工程中选题,而且不同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力争前后衔接,形成一个较全面的专业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对整个专业的工程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三、结论

以上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针对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的系列改革。通过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5-29.

[2]陈希有,刘凤春,等.电工教学团队的组建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2):9-12.

[3]周岩,郭前岗,等.电气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5]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

2011,(3):25-29.

上一篇:“EDA技术”教学的改革探索 下一篇: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