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光本性的认识

时间:2022-05-26 08:52:42

【前言】对光本性的认识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 光本性的两种学说之争 关于光本性的两种学说―微粒说合波动说。其中微粒说的代表人物是牛顿,而波动说则以胡克和惠更斯为代表,牛顿在向皇家学会提交的一封信中,首次提出了自己对光的物质见解,指出“光线可能是球形的物体” 即光的微粒说,牛顿认为:光是发光体所...

摘 要 本文从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为核心进行展开的,首先对历史上争辩已久的光的关于光的本性的两种学说―波动说和微粒说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关键词 本性;学说;波动性;粒子性

中图分类号O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5-0091-02

0 引言

光学是物理学中较古老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当前物理学领域最活跃的前沿之一然而光学也是经过一场场磨难和斗争才发展起来的,其历史被当作自然科学发展史的典范,对光本性认识的争论是光学发展主要动力之一光的本性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人们自古就有不同的认识,形成了一场关于光的本性的激烈的争论,即微粒说和波动说之争。

1 光本性的两种学说之争

关于光本性的两种学说―微粒说合波动说。其中微粒说的代表人物是牛顿,而波动说则以胡克和惠更斯为代表,牛顿在向皇家学会提交的一封信中,首次提出了自己对光的物质见解,指出“光线可能是球形的物体” 即光的微粒说,牛顿认为:光是发光体所射出的一群微小粒子,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地迅速发射出来,以直线进行,人们感觉不到相继两个之间的时间间隔。并用这种观点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

牛顿的论点遭到胡克等人反对并引起争论。胡克主张光是一种振动,而且是短促的。他举出金刚石受摩擦或打击时在暗中会发光来说明他的论点,同时认为在均匀媒质中,振动在各个方向以相等的速度因此发光体的每次振动都将形成一个球面,球面在不断扩大,就像石块落水激起的环波越来越大一样。这就是较早提出的光的波动性的概念。

惠更斯则在其基础上没有能继续研究下去,即没有从理论上弄清楚振荡电流作为振源,是怎样把电磁振荡传播出去的这样。惠更斯提出类似于空气中的声波,以太波也是纵波。注意:这里惠更斯作了错误的类比,实际上光波是横波。正由于被认为是纵波,所以对“偏振”现象就无法解释了,加上“以太”是否存在还是一个疑问,而且初期的波动说还缺乏数学基础,所以难以与微粒所抗衡。

开尔文又错过了发现电磁波的契机开尔文曾两次走到电磁理论的大门,但都因其少年早慧带来的弱点徘徊而去,错失发现电磁理论的良机,使其与电磁理论的发现者这一称号无缘。不过,这并不影响开尔文在电磁理论发展中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开尔文在这一领域作了开拓性的研究,为后来麦克斯韦、赫兹在这方面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赫兹终于在年发现并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发现电磁波则是“利用开尔文勋爵在研究电容器放电时所推导出来的数学方程式作为他实验的理论基础,这方程式给出了一振荡回路的振荡周期与电容量和自感量的关系。

式中为T振荡周期, L为自感量,C为电容量。这样,我们就可以求得波长,并可使之足够小,以便在实验中进行测量。”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赫兹终于在1988年发现并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至此,麦克斯韦总结出的电磁理论,才算最终成型。可见开尔文在电磁理论方面的工作是电磁理论发展史上相当重要的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提出了光的波动性理论。

19世纪,托马斯・杨发现通过双缝的光会在光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即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提出了干涉理论,且成功地解释了牛顿环当时人们没有接受杨氏的观点十多年后,菲涅耳发现了光的衍射现象,提出了衍射理论,与杨氏不同的是菲涅耳采用了波振的概念,发展了次波的概念,形成了新的波动理论与此同时,杨氏在研究光的偏振现象时对纵波说进行了反思, 最后提出了横波说, 成功地解释了一直卡在波动说脖子上的偏振疑难, 后来菲涅耳等人为光的横向振动理论提供了证明,这样,19世纪光的波动理论就基本确立了但确立了的波动理论认为光波是一种机械弹性波,机械波传播需要媒质,光波是靠一种“以太”的物质传播,至于以太是什么物质谁也说不清楚随着真空的获得,人们发现光在真空的传播与声波的传播正好相反, 这就使得刚建立的光的机械弹性波动理论又面临挑战世纪电磁学发展很快,物理实验大师法拉第在实验中发现光的振动在强磁场中会旋转,从而揭示了光和电磁的联系这个时期人们对光速的测定也越来越精确,麦克斯韦从理论上指出电磁波以光速传播,赫兹证实了理论的预言光的电磁波理论也解释了包括光波是横波及光色在内的当时已发现了的光现象。

同时在解释光色的问题上,微粒说认为不同的色由不同的微粒构成,波动说则认为引进这么多种物质假设不如引进一种物质更方便,各自的色有各自的波长另外,微粒说者认为按照光的波动理论,把一张纸放在灯的前面,结果在墙上应会产生一个模糊的影子,而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当然,波动说一下子就反驳了这个责难,指出当人射波的波长比障碍物及实验所用的小孔小得多时可能会出现光线弯曲的现象,并期待着实验加以验证。实际上当时没有仪器能提供检验,人们还是接受了光的微粒说。

人们发现用经典理论无法解释黑体辐射能量的分布和光电效应等现象世纪之初,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之后,爱因斯坦在能量量子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光量子的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似乎光本性的认识又回到了微粒说,但光量子假说不能解释光的偏振等电磁波理论已经圆满解释了的现象爱因斯坦对光本性的两种认识作了辩证的思考,大胆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认为光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波”不是惠更斯的波,“粒”不是牛顿所描述的粒,波粒二象性是两个概念的统一,也是对光本性认识的统一,光是一种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

2 光的波粒二象性

根据前面所述,可以看出,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不同的过程和阶段。

微粒说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高速微粒流,微粒具有弹性,这种学说得到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的支持。光的微粒说能成功地解释光的直进、反射等物理现象,然而在解释光的折射、光的交叉相遇后会彼此毫无妨碍地继续向前传播等现象时,却发生了很大的困难。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波动说,波动说能成功地解释光的干涉、衍射、折射、光相遇时互不相干扰地向前传播等物理现象,但在解释光的直进、光介质等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了光的电磁说,认为光是一种频率很高的电磁波。电磁说进一步揭示了光的物质性,成功地解释了惠更斯波动说所不能解释的光介质的问题,但在解释光电效应等物理现象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爱因斯坦在普朗克量子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光子说(粒子说),光子说能很好地解释光电效应等物理现象。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发现,电磁波的辐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进行的,每一份的能量E和频率ν成正比,即E=hν,式中h是一个普适常量,叫做普朗克常量。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爱因斯坦提出在空间传播的光也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是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跟它的频率成正比这就是光子说。

1909年,爱因斯坦明确地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并说这“可以被理解为波动理论和微粒说的一种统一”。他提出两个著名的关系式:

将标志波动性的n 和l 通过h与标志粒子性的E和p联系起来了。光在传播时显示了波动性,在与物质相互作用而转移能量时显示出了粒子性,两者不会同时显示出来。 能量为E=hν的光子照射到金属上时,被金属中的某个电子吸收在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

实验表明:1)各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低于这个频率的光,无论强度如何,照射时间多长,也不能产生光电效应;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3)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流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4)光电子的产生几乎是瞬时的。

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由于光不仅具有波动性而且还有粒子性,光具有的这种性质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任何重要的物理规律都必须得到至少两种独立的实验方法的验证。1923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证明了X射线的粒子性,是继光电效应后证明光的粒子性的又一个独立的关键性实验。X射线源发射一束波长为的X射线,经一块石墨发生散射,散射光穿过光阑,其波长和强度可以由晶体和探测器所组成的光谱仪来测定。康普顿接受爱因斯坦的观点,认为X射线的光子好比一个个小刚球,每一个不但有能量E=hn,而且具有动量p=h/l(ln =c)。

康普顿实验比光电效应更进一步证实了电磁辐射的“粒子性”,因为在解释光电效应实验时,只涉及到了光子的能量。而在解释康普顿效应时,不仅考虑了光子的能量,还考虑了光子的动量。所以康普顿散射实验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提供了更完全的依据,在这以后,怀疑“光量子”说的人就非常少了。康普顿因此获得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3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人们对光的认识和探索,分别从两个方面即波动性和粒子性去探讨。一方面,人们通过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验证了光具有波动性的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光电效应以及麦克斯韦的研究成果人们又验证了光的粒子性。光的这两个不同的特性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光的本性,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最终,经过许多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终于发现和验证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本质。通过严密的实验和理论分析可以证明,单个粒子的运动规律是偶然的,具有粒子性。大量粒子的运动规律具有波动性。

人类对于光的认识还远远没达到最终目标,对于光的本性的探讨和研究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85,23.

[2]周光召.如何发展中国的理论物理[J].科学,2004,56(6):3-8.

[3]冯劲松.用原子的发射光谱对氢原子、氦离子、氦原子内电子的运动瞬时速度和轨道半径的实测与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6(增刊):78-86.

上一篇:如何建设节水型社会 下一篇:多核处理器缓存结构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