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涉法题材电影中国民形象传播的文化安全意义

时间:2022-05-26 08:27:36

论涉法题材电影中国民形象传播的文化安全意义

摘要:中国涉法电影融合法律和民族特色,成为展现文化传统和中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窗口,其中的国民形象不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更是抵制外国法律文化对中国文化安全解构和威胁的一道壁垒。因此,涉法电影中的国民形象传播要以国家文化安全为导向,坚持中国特色,借鉴外国文化资源,以更好地促进中国法治化进程。

关键词:涉法电影 国民形象 国家文化安全

涉法电影通常以司法案件为题材,而中国涉法电影融合法律和民族特色,一般也包括以公检法工作人员为核心角色的电影。鉴于涉法电影在展现中国文化特色和法治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而且“国民形象是公民素质、行为、道德、理念和精神追求的抽象整合……”,中国涉法电影中的国民形象成为体现国民法律素质、法治理念、法治追求,展现国民法律行为和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及塑造

中国涉法电影主要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传播中国法律特色及实施意义。

(一)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的构成

中国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以执法者形象和被执法者形象为主体,也包括其他一些相关形象。执法者是贯彻法律实施和维护法律运行人员的总称。

以执法形象出现的有公安人员、法官或检察官、律师及其他政府执法人员。在主旋律影片中,他们一般是以正面且主要的角色出现在荧幕上,如《法官妈妈》中的安慧、《马背上的法庭》中的老冯、《真水无香》中的宋鱼水等。执法者基本被塑造为道德权威或正义敬业的典范。

被执法者是法律制裁的对象。被执法者包括犯罪嫌疑人及其他被制裁的人员,他们一般以反面或辅助形象出现,如《少年犯》中的众少年犯。但也有由主要角色来担当被执法者的,如《被告山杠爷》中的山杠爷、《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等。其他形象包括执法者或被执法者的家人或朋友等,如《法官妈妈》中张帅的朋友、《被控告的人》中龙汉生的妻子、《法庭内外》中的夏主任等,他们是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辅助的价值。

(二)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塑造

1.正面的执法者形象。这里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慈爱的父母”――道德权威型。如《少年犯》《法官妈妈》中,教官和法官是教师、妈妈、父亲的化身,如在《少年犯》中冯队长深夜为少年犯掖被子等细节的设置,而且有教官多次有台词“他们(少年犯)还是孩子”。在《法官妈妈》中安慧法官让张帅居住在自己家,为其找工作、买衣服等等。这些是父母关心子女的行为,塑造的是道德形象。在这里,少年犯与教官表现为顽皮的孩子与严厉的父母的关系。还有《马背上的法庭》中的老冯,他处理案件时注重情理的运用,俨然是村寨中的族长。

另一种是“刚正不阿的清官”――正义感与职业道德结合型。这一类型的执法者怀有法律信仰,更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如《法庭内外》中的法院院长尚勤,《被控告的人》中的龙汉生,《全民目击》中的检察官与律师等,他们一方面表现出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坚持依法办事,另一方面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使得他们能冲破强权威慑、金钱利诱、人情世故等重重障碍,使社会公正得以实现。

中国涉法电影中的执法者形象是中国国民形象塑造的核心,他们是中国人法律精神的体现者,也是推动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实践者。

2.严惩与被劝解形象。凶残、贪婪的犯罪嫌疑人,如《被控告的人》中的县委书记及其家人,《法庭内外》中革委会主任的儿子及港商等,是践踏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的人,他们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绊脚石,必须严惩。

此外还有接受法律审判、被感化者的形象,如《少年犯》中的少年犯方钢、《被告山杠爷》中的山杠爷等,在执法者的感召下,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的违法行为,认真接受法律改造。他们的行为是我国法治进步的体现,表现了国民法治意识的逐渐觉醒。

二、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传播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一道强大壁垒

“文化安全”指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遗产、行为方式、价值观免受外来文化侵蚀,因拥有自身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而获得的一种“安全感”。因此,文化安全涉及一个国家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建设及意识形态的确立,也包括制造文化认同而免遭外部文化观念势力的侵蚀、破坏。中国涉法电影不但传播民族文化,更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一道重要保障,这是因为“当电影从法律文化中找寻到灵感,汲取了养分,它就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洗刷了其出身于市井街头所沾染的轻浮气息,使世人不再以为它只是低级趣味的娱乐,而正视了它作为新兴道德、另类权利的宣讲者和社会责任的代言人所独具的强大震撼力和感染力”。

(一)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是民族文化形象的载体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国法律电影中的国民形象浸染了浓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不但有中国传统人伦道德的继承和发扬,还体现了中国社会向来强调的奉献、团结、稳定等民族精神。这些民族文化特色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

1.中国传统人伦道德文化的彰显。在《激情辩护》中,大律师陆达有句台词:“有人说,如果不能解决好一般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关系,最好不要来当律师”,并说道,除了职业道德和功利外,高于一切的是尊重人的生命价值。

中国传统人伦道德不仅有善的要求,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要求。中国涉法电影中对传统人伦道德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在《法官妈妈》中,安慧法官的母爱情怀使张帅冰释前嫌。

2.奉献、积极入世精神融合下的中国特色法治文化。中国社会向来强调团结、稳定、奉献的民族精神。中国涉法电影中众多角色秉承法律职责,家国情怀使他们的奉献精神得以彰显,这些都体现出在传统民族文化融合下中国法治文化的特色。

在影片《女检察官》中,检察官白雪带病坚持工作。丈夫打算带她去医院,她以科里案子多推掉;为了弄清犯罪嫌疑人赵小军的实际年龄,她强忍病痛去户籍所在地查访;面对犯罪嫌疑人于彪的电话威胁,她一直非常坦然。这些都体现出白雪已经做好了宁可牺牲自我也要秉公执法的决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奉献精神以执法者积极入世的姿态映入观众的视野。在现代法治观念中,“法官应该是居中裁决的裁判……他(她)对人世的影响应该通过他(她)的裁决和对裁决的解释体现出来。”而在我国涉法题材影片中,很多执法者却以其执法者的身份过多地参与到世间杂务中,这些都是积极入世的表现。如在影片《女检察官》中,白雪在于彪逃跑的一年中,隔三差五就去看望他的老娘和女儿,给孩子买新书包,送她上学。这些都是人民检察官亲民爱民、积极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

因此,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融合了传统的民族文化特色,是情与法并重的,在某些情况下情对犯罪的遏制要大于法治的震慑作用。

(二)国民形象传播是中国文化安全的一道屏障

外国法律文化观念与中国法律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以美国法律为例,美国民众崇尚权利和契约精神,如在电影《刮痧》中,爷爷用刮痧疗法为丹尼斯治病却成为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美国控方律师正是基于美国法律文化中的“认为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就是契约关系……国家就是为了个人而存在的,隐含不相信权威的倾向”。

而且,在美国的法律文化观念中,“为了落实自由与平等理想……通过外在的手段(如对抗性法律制度)寻求秩序的稳定与利益的妥协就变得十分重要。”如美国电影《永不妥协》中艾琳与公司达成庭外和解,是基于美国法律的折中和妥协精神。法律是一种维护自身利益和尊严的手段。

这些与中国涉法电影中奉献、积极入世的精神是相违背的。涉法电影的盛行必然对人们看待法律事件的态度及方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对外国涉法电影中渗透的国外法律观念的输入、传播会重构国民法律心理结构,造成人们对国内法治的错误判断或失望,进而影响他们在现实中处理事件时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因此解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进而威胁国家文化安全。而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的正面传播像一道屏障,可以有效地抵制外国法律文化的侵蚀。

三、涉法电影中的国民形象传播应以国家文化安全为导向

国民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形象好坏的风向标。涉法电影通过图像化的语言介绍中国的法律文化,通过对法律题材事实的选择、法律事件中角色的塑造详尽地展示中国人的法治进程,从而传递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观、价值观,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伦理亲情与家国情怀。这要求涉法电影中国民形象的传播必须以国家文化安全为导向,这是每一位从事涉法电影制作传播者的责任和义务。

(一)应是传播中国政策、文化特色的窗口

在电影《少年犯》中,教官反复教导少年犯,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给他们创造受教育、学习文化的条件,少年犯可以学习英语,有教室可以上课,可以学习技术、制作玩具。这是对我国政策形象的极好传播。而在电影《远山》中,国家下发的救灾款被贪污,霍新泰检察官感叹潭树沟农民的遭遇,决心将案情一查到底。救灾款是社会主义中国对受灾国民的抚恤,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而霍新泰法官是国家抚恤政策的执行者或贯彻者。这使得以霍新泰为代表的检察官群体不但是推动中国法治的法律职业形象,更是以中国政策执法者的形象被传播。这些电影中的国民形象传播不但对我国社会的法律实践有很大的指引作用,而且有利于社会和民众对国家法律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根本。

(二)应成为展现民族文化特色、法治观念的一个窗口

涉法电影中的国民形象更加集中地体现了国民素质的高低、法治中国建设的程度以及文明建设的程度。法官形象如何,民众对法律的认识等情况,不但体现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更体现国民的法治信仰形象。在《真水无香》高中汉的跳楼事件中,宋鱼水认为该案法律事实确凿,法律的权威不容侵犯,但李法官还是被停职审查。《马背上的法庭》中的老冯看似是一位不大讲法律的法官,其实他深谙民间习俗传统,在国徽下利用说人情、讲道理进行调解使案件得以解决。他有深厚的法律人的职业情怀,这可从他酒后“非法侵害”“不当占有”等话语中发现。冯法官的形象,是法治在民族传统与法制融合下有效运行的典型例证。

四、顺应时展,发展涉法电影,促进我国文化安全

有学者认为中国涉法电影当下的任务,重点不在于宣扬类似西方的法律的威严及实施,而在于展现传统习俗与法治之间的矛盾,以及为解决此矛盾而奋斗的身影。这决定了中国涉法电影一定要顺应时展,顺应中国法治进程,才能有利于国家文化安全建设。

(一)坚持涉法电影的中国特色

坚持涉法电影中的中国特色,一方面要渗透中国民族、文化意识,另一方面要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电影《远山》中,推动霍新泰检察官对案件一查到底的是国家法律的尊严,体现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家国情怀,这很好地坚持了中国特色。而在《永不妥协》中,艾琳为生计而奔波,其中虽有对受镉污染公民的同情,她更在意的是对自身尊严的考量,因此,影片结尾一张二百万元的分红让她欣喜若狂。这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文化的观念。

(二)借鉴他国文化、民族资源为我所用

在电影《刮痧》中,许大同遇到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其实质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美国法律观念的冲突。我们期待有一天,中国导演拍摄的涉法电影,从中国法治的视角来审视他国民族文化,用中国的法律规则来处理中外的冲突。这样,涉法电影将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支柱。

本文系山东政法学院科研规划项目“大数据时代下法制影视传播与国家文化安全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4Q28B)的中期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小燕.从国民形象传播看国家文明形象的构建[J].国际新闻界,2007(3).

[2]吴瑛.论文化安全的困境――起点与终点的悖离[J].国际新闻界,2009(5).

[3]童晓岚,郭德双.简析经典法律电影对美国法律文化的影响[J].科技创业,2011(7).

[4]田成有.法官的作用:基于法社会学的分析[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

[5]程波.论美国大众法律文化特性在法律电影中的表达[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0).

[6]熊小川.中国内地法律电影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8).

作者单位 山东政法学院

上一篇:“坐月子”的老理儿新说 下一篇:“药王”孙思邈眼中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