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微观组织机制分析

时间:2022-05-26 06:08:22

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微观组织机制分析

内容摘要:微观组织机制主要包括了企业如何通过跨区扩张深化各区域间的联系、如何促进区域内合理的分工、如何缩小经济发展区域内差距以及如何提升经济发展区域的整体效率等。本文通过分析微观组织的内涵、动因、方式与规律,阐述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组织机制,并探讨了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微观组织机制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区域经济  ; 协调发展  ; 微观组织机制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稳定向前发展的前提,在全面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中,区域经济不平衡成了我国一个基本国情特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不断的扩大市场作为支撑,是国民经济平稳、高效、健康运行的前提。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中,区域资源的配置方式逐步向企业管理交易、市场交易迈进。在企业推动区域经济向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跨区扩张活动越来越频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观组织机制的内涵

(一)企业跨区扩张

一般情况下,企业空间扩张的“空间”是经济区域化的表现,是指区域内在经济和地理的客观联系,是一种动态的“经济空间”。为使企业区位内区域资源得到更合理的优化配置,拓展在空间上企业“经济空间”的运动、扩算和重新组合,能够带来企业规模的扩大,也能够带来地理范围的扩大,强调了彼此之间的区位联系和空间特性。一般来说,在更大的地域范围中,为了形成企业内部地域分工,使不同地区的优势资源得到更充分利用,企业空间扩张的目的是促进企业功能部门的成长,从而拓展企业经济空间。第一,企业扩张是内涵式的扩张,也称外延式的扩张,包括生产技术的改进、在其它领域新增生产部门等引起的规模扩大等。第二,企业迁移主要包括企业整体搬迁、核心管理部门迁移、企业总部迁移、扩张型迁移以及研发基地迁移等,是企业基于各种目的和自需,从一个地域转向另一个地域。企业迁移是一个具有存量和增量的双重概念,可细分为绝对迁移和相对迁移两种。第三,企业跨区经营为了更广阔的市场展开竞争和合作,从国内一个地区的企业到另一个地区投资,以企业跨区域投资开店从事生产和销售。

(二)企业跨区扩张的成因

1.成本最小化。企业跨区扩张最主要的动力是实现成本最小化,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要素成本。诺斯对美国的市场交易成本进行了分析,并且得出:由于美国市场交易占了国民收入的45%以上,企业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往往寻求一种相对稳定的交易方式,如:并购、扩建以及新建等,建立合资和合作关系,实现内部化或者一体化。一般来说企业生产要素成本主要包括土地成本、人力要素成本等,在不同的地域中,企业运行成本受到企业生产要素成本的影响会产生差异性。如:企业的基础性成本和企业生产性成本。其中企业的基础性成本主要包括:土地上建筑物拆迁补偿费以及相关基础建设设施费用等。而企业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以及资本使用成本等。在我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竞争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企业跨区扩张降低了企业生产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如:可以享受到区域提供的较低土地使用价格等好处和优惠。

2.市场最大化、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以及获得先发优势。分工的细化会使企业面临着一个细化的、规模更小的市场空间,会带来交易成本的增长,因此,企业跨区扩张直接扩大了企业的市场空间,绕开了区域间的各种市场壁垒,降低了产品的运输成本,更快的适应市场的变化。由于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企业经营中会产生一定的风险,不但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甚至造成企业生产和销售链条的中断。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风险,企业跨区扩张可以实现交易的内部化,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实质上,企业外部市场内部化的过程就是交易的内部化,目的是降低市场风险,使企业空间扩张转换为内部市场,从而提高供应以及市场的确定性。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跨区扩张可以使得企业的实力得到增强、增加市场份额,也能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增强。因此,为了实现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目标,企业跨区扩张是一种重要的保证措施,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企业采取跨区扩张行动,获得了先发优势,取得了竞争优势。

3.获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社会资源。规模经济是生产规模范围扩大、同时单位成本下降的一种现象。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种。在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单个企业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企业跨区扩张导致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生产成本减少,经济型的收益递增就是内部规模经济。同时,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为了增强灵活适应性,一些原来依赖于批量生产的大企业逐步将生产链向外延伸或剥离,产生了外部规模经济。整个行业的内部产品,由于合作和不断采用新技术,生产长期平均水平下降,收益递增。由此可见,通过销售市场的扩大,企业跨区扩张产生内部和外部两种规模经济。市场的不完善,使企业交易成本增加。因此,为产生交易内部化,扩大经济范围,减少交易成本,并且通过涉足原供应商或者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了范围经济。另外,企业生存和发展需要各种社会资源的支持,如:资金、市场、人力等。受生产技术、市场壁垒以及交通运输的影响,社会资源的比较优势更加重要。因此,迁入地的区域资源优势对于企业跨区扩张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跨区扩张的方式和规律

1.方式。企业跨区域空间扩张包括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混合一体化以及无关多样化四种方式。首先,在原有的生产经营范围中,企业横向一体化扩张实现了规模经济,企业在空间上为了扩大规模,通过异地兼并、投资兴建新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及联合同类企业等方式,向原产品有关的功能和技术方向发展,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其次,在实现跨区经营的过程中,企业把前后相继的产业或者生产阶段,通过跨区联合、投资、兼并的方式,转变为企业内部关系的过程就是企业扩张纵向一体化扩张,其主要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再者,混合一体化是指在采取横向一体化的同时,企业为了实现跨区扩张也采用纵向一体化。为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市场波动的风险交易成本,混合一体化集中这两种一体化的优势。另外,企业向与原生产经营活动不相关的领域扩张的过程就是无关多样化空间扩张。如:来自于现有生产活动的研究和开发等。一般情况下,基于对市场风险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的防范意识,无关多样化空间扩张可以减少不可预测因素的冲击。

2.规律。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企业空间扩张是组织行为,区域扩张应该遵循社会经济现象地理扩散的一般规律,在空间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组织决策行为和内部网络和发展战略的影响,这种扩张呈现出一些规律性。即: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在各地社会经济条件差别下,服务型公司为了建立起生产机构,就近扩大市场,一般采用接触扩散。而按照市场规模,企业等级扩散不考虑市场的距离,是企业对环境区域差别所采取的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逐渐形成了国有企业新的运营机制,但是现代企业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从而影响到了企业的空间扩张。首先,要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通过多种形式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其次,企业的跨区扩张需要金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要素,具有发达的产权交易市场。另外,统一市场体系是企业实现跨区扩张的首要条件,完善和实现区域内部市场和市场体系的统一,增强区域政府服务意识,降低企业进入和退出的壁垒。

企业跨区扩张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深化区域经济联系

首先,跨区域扩张避开区域行政壁垒,使得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得到提升,促进了要素和产品跨区域流动,与各分支机构、合资和合作等企业之间形成了要素、产品间流通的特殊通道,避免了地方保护政策的约束。同时,要素的流动可以提高经营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使跨区扩张企业投资和产成间的比例成倍增长,进一步加深了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其次,不管以何种形式来呈现,区域联系使得区域交易成本降低。区域经济联系在制度不变的条件下,分工和交易的空间范围交易成本较高,使得区域分工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而在交易内部化的条件下,降低了跨区活动外部区域信息不对称的强度,也降低了监督检查的额外费用。中国还未建立地方政府协作组织,区域市场存在严重的不完善状况,因此,跨区企业扩张更加具有了促进区域经济联系的作用,降低了区域交易成本。再者,跨区扩张的大企业是区域之间利益联系的纽带,对整个区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增加了跨区扩张企业的区域利益,推动了地方政府对于寻求合作的积极性,从而在区域内建立了良好的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体系。

(二)合理化区域分工

首先,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功能在于把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实现生产要素组合,实现生产和经营最大的效能,从而形成生产力载体,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次,为了实现区域分工的合理化,企业跨区扩张加速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促进要素市场的建立、降低区域分工成本等措施,企业跨区扩张在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下,有效地扩大了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减少了重复建设的现象。另外,由于受要素成本、市场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产业能否实现转移取决于多个因素。中国的行政区划担任着促进经济良好发展的任务,在就业、财政和经济增长的问题上,地方政府会在企业退出时设置壁垒。

(三)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首先,由于后发区域储蓄倾向低,我国的资金流动被限制在地区内部,资本形成率低,因此很难缩小与先发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而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进入后发区域投资之后,能降低资本的形成概率,减少区域的先发投资规模;同时,投资产生的乘数效应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一方面,在实现扩张的过程中,实力强大的企业有效的释放了部分沉淀资产;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以及生产技术等移植,提高了资本的收益率。同时,和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更能准确的评判后发区域投资的收益和风险,通过空间扩张,更多国内企业进入后发区域投资,提高了国外企业对后发区域投资的预期收益,从而产生了国内企业跟随效应。其次,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后发区域缺乏先进管理经验和人才,企业跨区域的投资和兼并,提高了管理人才的供给。同时,通过扩散效应,形成了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者阶层,形成了新型的意识形态。并且,由于跨区扩张企业产生的乘数效应,使后发区域的制度变迁得到更快的推进。

(四)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效率

一方面,企业向后发区域扩张不但可以获得廉价的土地、原材料以及劳动力,还能利用后发区域中产生的巨大的消费市场,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企业的跨区扩张能够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更高层次的新兴产业,实现了后发区域的转移。如:先进的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有利于先发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同时,也促使后发区域制度的变迁,给后发区域带去了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等。不但增加了后发区域的就业机会,也提高了后发区域资源配置效率,为相关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创新能力,使后发区域的经济得到增长。而且企业向后发区域扩张,不仅使后发区域积累企业发展迫切需要的优良社会人力资源,也能做到人才引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等,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和形象价值。同时,避免出现“社会堕化效应”,从而推动后发区域的经济发展,优化当地的资源结构。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企业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为了形成内部地域分工,在更大的地域范围中,企业利用不同地区的优势资源,促进了功能部门的生长,突破了行政壁垒,增强了区域共同利益,降低了区域分工的交易成本等。在推动企业扩张的同时,优化资源结构,巩固和加强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书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地方政府合作问题与对策―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唐任伍,赵国钦.公共服务跨界合作:碎片化服务的整合[J].中国行政管理,2012(8)

3.覃成林,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内涵、动因与机制体系[J].开发研究,2011(1)

4.覃成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11(4)

上一篇:基于ARCH类模型的我国农产品金融化问题探讨 下一篇:建筑规划设计方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