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沿传文学薪火

时间:2022-05-26 02:48:58

含英咀华,沿传文学薪火

泰戈尔曾经说过: “我愿我能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这是每个语文教师都特别渴望达到的境界,希望在作品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通过教师的中介,使读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碰撞和交融,使学生能“怦然心动”,那是种往往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文学对人心的滋润。但反思现状:即便老师用尽浑身解数,哪怕是声光电一起来,却似乎难以使学生感动,更遑论震撼了。那么,如何让今天的学生真正回到语文的世界,唤起对语文的热爱?如何培养出高雅的读书品位,构筑美好的精神家园?……我想:在语文课堂种下一颗文学的种子,点燃学生心中激情的火种,让文学的薪火燃烧,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充分发挥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功能,感悟语言,含英咀华,探究拓展,引领深度对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学品味,是我们可以一试的策略。

一、探究拓展――文学理论的智慧抒发

法国作家法郎士在《乐园之花》中曾说:“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式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换句话说,语言符号的抽象性质,使它所创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失去了直接可感性,儿童想要通过文本感受艺术形象。就必须用自己的认知和分析去融化语符,重构形象,使作者的经验、情感由凝固的物化形态,重新变化为流动的观念形态。

1 转换解读视角,进发智慧灵性。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其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规定性。如《牛郎织女》是一则浅显易懂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这样的文学样式,作品本身存在人物简单、结构相似、语言通俗等方面的特点。这样的文本,如何走得更远呢?能不能摆脱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实现一个以文学理论作为支撑的语文课堂。对文本及文本相关文学基本理论深入研读后,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暗含文学鉴赏的基本过程。先探讨“写了什么故事”,梳理人物关系,这相当于文学鉴赏的起始阶段――感受形象阶段。接着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写这个故事?”、“为什么写这个故事?”,讨论故事的表现手法、故事中的情感,研究《牛郎织女》这个故事与其他民间爱情故事的异同,这时让学生的理性认识加强,将自己感受到的形象继续深化,相当于文学鉴赏中的审美判断阶段。最后探究“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通过比较木同版本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研究叶圣陶先生作品的高妙之处、探求故事背后的背景,再次咀嚼玩味形象,力求达到文学鉴赏的最高层次――体味玩赏阶段。学生随着教学层层深入又层层剥笋,感性与理性一同参与、智慧与想象一同奔涌,既获得对叶圣陶版《牛郎织女》故事的审美享受,又在理解与思考中,实现对这一故事的自我再创造。

2 拓展鉴赏视野,训练发散思维。“学生思维的双翼不能为教材所禁锢”。因此,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须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理应拓展鉴赏视野。作发散性多向思维训练。如学习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后,补充阅读《小桔灯》、《再寄小读者》及《繁星》、《春水》中的几首诗歌,就会对冰心及其作品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她作品中“爱”的主题和她淡雅隽永的语言。利用求同、求异的思维训练,进行必要的迁移式阅读思维训练。可以观照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相同与不同风格的作品;可以比较不同作家在不同时期相同风格的作品。如学习了巴金的《给家乡孩子的信》,补充了学习他的散文《海上日出》,小说《家》、《春》、《秋》、《随想录》等的片段,文体各异,文风各异,但其语言的圆熟丰厚却是相通的,这无疑可培养学生对巴金的感情和对他“把心交给读者”的评价的深切认同感。

二、人文涵养――永恒主题的薪火沿传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无遗憾地感叹――本民族文学的优秀传统却在渐渐流失。那原汁原昧的古代诗文、民间文学作品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甚少,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文化的见证。于是我们需要通过文学作品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让学生对作家创造的审美意象进行不断的审美判断练习,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这种折射人文体验与情感景致的文学作品教学的效果与影响自然不言而喻了。

1 引进美读,加强审美感悟。“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鉴赏文学作品,就要把握文学语言,就必须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俗话说: “三分文章七分读”。谓美读时“文章人于眼,其气出于口,其声闻于耳,其旨记于心”,可以充分感受语言的张力与(上接42页)丰富的意蕴,读出语气、语感、语趣、语味,体现文学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情趣性、哲理性等,加强对文学语言的审美感悟。如诗人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文质兼美,堪称经典。特别是描写童年夏夜的这一段行文流畅,物象具体鲜明、生动,语句较为整齐,声韵极富节奏的起伏变化,产生了自然和谐的韵律美。教学时,创设情境,进行反复朗读,并创造性地把第一自然段的文字改成诗的形式: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跟里/最美的时辰。这时学生在浓浓的诗意氛围中尽情地诵读,不仅深切感受到童年夏夜的温馨和迷人,还切实感受到声情并茂的音律美。这样的朗读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有陶冶了学生的爱美情趣。

2 注重涵养,提升审美品住。悠悠中华有着五千年的辉煌灿烂的文化美,在文明古国的进程中,涌现了一批批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如提倡做“真君子”、“善施教化”的孔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的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其光辉诗篇流芳百世,其思想洞穿时空,散发了独特的人格魅力。铸造了伟大的精神品质,汇成了博大精深的厚重历史。其人性美与人情美闪烁着民族精魂与高风亮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如教学《孔子游春》中孔子论水时,在学生弄懂了为什么水是真君子后,出示古文: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以出以人以就鲜絮,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见大水必观焉。”让学生练习朗读,进行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并读出古文的韵律来;同时,学生也一定能够获得新的收获,对“水是真君子”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对做一个像水一样的真君子会有更深的体会。这样立足课堂,放跟课外,旁征博引,引导学生汲取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围,涵养人文素质,提升审美品位。

3 互动对话,渗透人文关怀。以文学的形式呈现文学的课堂,应当营造出一种文学的氛围,亲切、自然、放松,让课堂的参与者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对文学的理解与感受。这样的课堂犹如孔子的杏坛设教一样,有教无类,言者无罪。它是文学的百宝箱、文化的集散地,是你来我往,灵感勃发,是嬉笑怒骂,尽情挥洒。走进这样的课堂。你不会觉得自己是在上课或听课,而仿佛鼍身葡萄架下,齐聚三五好友,青梅煮酒,共话桑麻。在教《珍珠鸟》一文时,教参的解读是通过人与鸟距离的改变显示: “信赖往往能创造美好的境界”。但教学时我采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最令人放松的“聊”来进行尝试――放松但不放纵、形散而神不散,以最自然的课堂对话方式学习语文。“你能聊一聊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吗?”“只要你想到的,尽管说出来,就这样聊。”学生的思维在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的刺激中被激活。于是有人质疑: “我们要爱护鸟类,珍珠鸟被作者关在笼子里,是爱它的表现吗?”借助这一问题,较好地对文本进行了重新解读、反思。大家认为《珍珠鸟》有“欣赏囚禁”之嫌疑,禁不住现代“敬畏生命”伦理眼光的审视。这其实是一个双重悲剧――小鸟被囚而不自知,反以为安全;人作恶而不自知,反而欣赏把玩。对文本进行了大胆、新颖、有哲理意味的解读,彻底从奴性化的文本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渗透了人文关怀。

是的。“文学是人学”。语文的学习需要心灵的碰撞,语文的课堂需要思想的对话,语文的教学需要文学的滋润。让我们用激情去点燃文学的火把,用热情去照亮语文的课堂,用智慧去培养学生文学的悟性和灵性。种下一颗文学的种子吧!等待它破土萌芽,在学生心底开花。

上一篇:校本研训,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下一篇:绿色化学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