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 齿颊生香

时间:2022-10-15 05:06:47

钱钟书在《论中国诗》中说:“中国诗用疑问语气作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的确,中国古典诗歌巧用疑问句式去传情达意的例子比比皆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些疑问句或如余音绕梁,让人久久回味;或如空谷足音,让人遥思远怅;或如千石激浪,泛出无穷的感情涟漪。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品味这些匠心独运、意韵无穷的疑问句式。下面,笔者就疑问句式在古典诗歌中的表达效果作一番浅析。

一、巧用设问,彰显主旨,发人深思

古典诗歌里的疑问句式多属设问,诗人常在无疑之处发问,自问自答,这种设问句的使用不仅可避免一成不变使用陈述句的呆滞平板,更重要的是它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让诗歌的主旨鲜明突出。例: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诗前两句描绘出一幅碧水如镜、云影徘徊的自然美景图,给人一种清新澄澈的感觉。接下来从描写转入议论,在第三句突设一问:“半亩方塘为什么能如此清澈呢?”这让读者不由深入思索追寻。“为有源头活水来。”读到这里人们豁然开朗:方塘有了”活水”,才不会陈腐枯竭;人亦如此,只有不断吸取知识,才能思想常新。此句设问既激发了读者思维的火花,唤起读者的深思与联想,也让末句诗旨深刻鲜明。而直陈其事的陈述句则难以取得这种效果。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都是设问句,巧用设问,令诗歌摇曳生姿,意蕴鲜明。

二、借助反问,推波助澜,感情强烈

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为了将这丰富的感情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诗人往往会借助反问句式。反问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它可以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炽热,更强烈,大大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例: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风沉醉的晚上,优美的笛声飞遍洛城。在这夜深人静之时,听到这饱含离愁别绪的笛声,有谁能不生发出浓浓的思乡之情?这里诗人不用陈述句而用反问句,思乡的感情显得更加浓郁,犹如奔涌的江水滚滚滔滔,一泻千里。

反问句雄健有力,感情充沛。历代诗家巧用此句式兴感遣怀,不知成就了多少千古名句。“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十三首》)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反问抒发怨愤,顿挫激越,回肠荡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用反问传达真情,发自肺腑,情深意切。“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用反问渲泄苦楚,说不完悱恻情事,诉不尽无限凄凉。重视反问句的咀嚼涵泳,可以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有问无答,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有问无答的疑问句。诗歌中仅出现问题,而没有给出答案,问题或是毋需回答,或是根本追寻不到答案。正因为没有答案,这些问题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让读者去联想想象,思索寻味,去思接千载,神游万仞。

春游湖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这首诗以疑问句式开头,不仅使诗人对春色已深、春景明媚的赞美之情溢于言外,还能启发人们的想象。“双飞的燕子呀,你们是什么时候飞回来的?”在这个没有答案的疑问中,我们自然会浮想联翩:大自然的春色究竟是怎样悄然无声降临人间的?诗人在这次游湖之前,应是好多天没到这地方来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他不经意的一瞥,却捕捉到了春天的烂漫,这怎能不使他有返璞归真的惬意呢?看似简单的一个问句,却让读者寻味到如此丰富的意蕴,获得一种如饮醇酒、回味无穷的享受。

临一江春水,对花月春风,张若虚苦苦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见花开花谢,叹光阴易逝,刘希夷凄凄怅问:“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代悲白头翁》)这些无法回答的疑问让读者不由遥思远怅,顿生宇宙永恒而生命短暂之喟叹。李煜溺于痛苦无法自拔,在《虞美人》中只得仰天发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崔护旧地重游,物是人非,在《题都城南庄》中惟有惆怅低问:“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些没有答案的疑问让读者不知生出多少有关故人与往事的迷离恍惚、哀婉缠绵的美丽遐想。

四、疑问口语入诗,描神摹态,生动传神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疑问句是诗中人物的口语,诗人直接引用人物的疑问口语入诗。这种疑问句或平平淡淡,如叙家常,或不事修饰,自然质朴。它们状人物之情态历历如在眼前,令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天色已晚,暮雪将至。此时此刻围炉饮酒可说是人生一大赏心乐事。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好酒还要有知己共酌,这样才更富有情趣。诗人白居易早已按捺不住期待的心情,殷勤致问刘十九:“能饮一杯无?”只不过是一句无比质朴的问话,却把一个急切渴望与友人相聚的诗人形象刻画得维妙维肖,呼之欲出,让人看得见他真诚的眼神,听得到他滚烫的心声。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直接用人物的疑问口语入诗,确实可取得妙不可言的效果。羁旅在外的王维在《杂诗(其二)》中急切询问故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纵然是隔了千年的时空,读者仿佛也看得见那紧锁于游子眉宇间的思乡深情。朱庆馀在《近试上张水部》里以新妇自比,一声“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忐忑不安的发问,将一名应试举子的不安和期待表现得淋漓尽致。李白在《子夜吴歌》里直表思妇心声,一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让一个满怀哀怨和希冀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等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如此之多传诵千古的名句采用的都是疑问句式,这确实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认真体味、琢磨这些意韵无穷的疑问句,可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一种”含英咀华,齿颊生香”的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北流市北流中学)

上一篇:“舞台感”:戏剧教学的重要特征 下一篇:修辞――解读诗眼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