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微量肠内营养的最佳喂养时间间隔

时间:2022-05-26 12:38:14

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微量肠内营养的最佳喂养时间间隔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微量肠内营养的最佳喂养时间间隔。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4月收治的符合超低出生体质量标准的90例婴儿,初始喂养剂量为0.5ml,并将100例婴儿分成间隔12h喂养1次的A组(30例)、B组(30例)喂养时间为间隔6h以及喂养时间间隔3h的C组(30例),以此来达到肠内营养。对比三组婴儿一般情况、并发症及生长发育指标。结果:三组婴儿喂养不耐受时间差异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时间间隔

超低出生体质量儿(ELBWI)的生命基本支持都来源于营养支持,此类婴儿大多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吞咽以及呼吸功能不协调和不完善,使身体在早期对能量的需求不能是满足,因此需要肠内营养来提高超低出生质量儿的存活率。经研究发现,婴儿在实施胃肠内喂养后也常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喂养不耐受等并发症【1】,为此,我院特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4月收治的符合超低出生体质量标准的90例婴儿通过间隔喂养方式来保证患儿体重稳定增长,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4月收治的符合超低出生体质量标准的90例婴儿,日龄均不到24h,初始喂养剂量为0.5ml,并将100例婴儿分成间隔12h喂养1次的A组(30例)、B组(30例)喂养时间为间隔6h以及喂养时间间隔3h的C组(30例),所有婴儿出生时体重不足1250g,呼吸、心血管、血液及神经系统不稳定,胃管吸引物无胆汁及血性物质,腹软、无触痛及压痛现象。三组婴儿在年龄,性别及患病历程上对比无差异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先给予所有患者每天2~4次的“全合一”的胃肠外营养,每次0.5~1.0ml。之后中长链脂肪乳剂、氨基酸及葡萄糖分别从6mg、0.5g、0.5g起始并逐日加量至11~14mg、3.5g、3g。添加肉碱维生素至3日后添加钾盐和钠盐。每周监测患儿1此血生化常规和2次血常规。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奶初期经胃管纳入,直到患儿体重增至1500g及不需要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吞咽正常后可改为口服。如有患儿仍不能完成上述情况依据使用胃管纳入。肠内营养常初始剂量为0.5ml/次,日龄≥1d符合符合纳入标准后可开始喂养。如日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患儿住院时间、矫正胎龄32周时的提质量、并发症、喂养不耐受累计时间等相关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统计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如果P

2 结果

2.1三组婴儿一般情况、并发症及生长发育指标对比分析

三组婴儿喂养不耐受时间差异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三组婴儿一般情况、并发症及生长发育指标对比分析

3 讨论

由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胃肠道分泌,消化吸收及免疫功能都较为薄弱,易出现腹胀、呕吐等喂养不耐受现象,而实现肠内营养是对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营养攻击的最终目标。早期微量喂养指在早产儿出生后以微小的奶量来进行喂养的方式,以此来促进婴儿胃肠道成熟、改善喂养的耐受程度【2】。本文所研究的是不同时间的间隔喂养方式,但对会对婴儿胃肠道形成有益的刺激,一定程度上还可促进胆汁分泌和胃肠道绒毛发挥。本文中的以12h为间隔喂养时间有利于体质量的增长和恢复。足月新生儿在出生早期会有小肠的收缩运动和食管蠕动等关键的改变,以此来适当胎盘营养到EN的转变。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内环境的稳定和胃肠道的稳定息息相关,所以,间隔12h以0.5ml的肠内营养有助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生命机体的完善。

综上所述,对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实施0.5ml间隔12h的肠内营养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可促进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胃肠发育及功能成熟,喂养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靖,张小英,李秋平等.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早期胃肠内微量喂养的临床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7):486-488,518.

[2]杨勇.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肠内营养喂养间隔的对照研究[J].安徽医学,2013,34(2):162-163.

上一篇: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对硬膜外麻醉的... 下一篇:常规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