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薄弱村农产业扶贫初探

时间:2022-05-26 11:45:55

经济薄弱村农产业扶贫初探

1在经济薄弱村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必要性

扶贫攻坚的目标是解决温饱,即让经济薄弱村的农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在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后要让农民的生产生活能够可持续发展,逐渐达到小康生活水平,并向农业现代化迈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农业产业化扶贫是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产品基地,扶持贫困农民参与种植或养殖,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拉长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从而实现脱贫致富[5]。

1.1农业产业化扶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义是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群众,实现工农、城乡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苏北经济薄弱村单纯依靠传统农业,速度慢、质量差、效益低,难以达到建设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和目标,成为江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按照产业化的生产方式,推进生产要素的配套组装、集成应用,育强龙头企业,建好原料基地,结牢农企关系,以生产经营的现代化、利益关系的稳固化,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实现科学快速发展。因此,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发展理念和目标契合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

1.2农业产业化扶贫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家庭联产承包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也形成了普遍的以农户为经营实体的超小规模状况。耕地面积过小,地块过于分散,已成为农业区域规模化经营的障碍,导致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6-7]。经济薄弱村的农业更是处在品种单一、技术老化、效益低劣的落后状态。发展现代农业就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使农业成为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持续化的现代农业[8]。在经济薄弱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经历更加艰巨、更加漫长的过程,而实施产业化扶贫是经济薄弱村的必然选择。

1.3农业产业化扶贫是农民增收脱贫的现实途径当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动力转移仍是经济薄弱村农民增收的主业。近年来,苏北经济薄弱村的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有较大的提高,但对照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时序进度要求,农民收入增长还不够快,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要改变这种状况,根本途径在于推进产业化扶贫,大力发展生产,增加经济总量。因此,要围绕重点产业和优势企业的原料需求,大力发展工业配套型特色种养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扶持贫困农民发展特色优势品种生产,扶持龙头企业增强扶贫功能,建立特色优势品种生产基地,依靠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关系,才能使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建立起来,使贫困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民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走出来,从事非农产业,脱贫致富[9]。

1.4农业产业化扶贫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过去,我国农业是适应性结构调整,即在农产品普遍短缺、个别产品过剩情况下的农业结构调整。这种适应性调整是以播种面积的多少满足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降低。现代农业的结构调整不是要求农民种什么、种多少,而是要求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解决优质、专用、深加工、食品安全等问题。而农户规模太小、太分散,单独进行调整较困难,只有通过企业加农户形式调整农业结构才是有效的,因为企业是市场的产物,对市场具有必然的适应性。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已成为我国农村发展壮大的重大战略选择,在经济薄弱村扶持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江苏省委驻涟水县产业化扶贫的主要措施

2.1涟水县概况涟水县地处江苏省北部,黄淮平原东部,淮河下游,下辖31个乡镇、场、圃,人口106.3万人,总面积1676km2,其中耕地面积8.67万hm2,水面2.57万hm2,是远近闻名的生态大县、教育名城,是部级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县、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平原绿化百强县。涟水县自然条件优越,县内有3大排水系统和4大灌区,年入境水量20亿m3,年均地表径流量4.18亿m3,适应各种作物生长,特别适宜材质优良、适应性强的黑杨的生长,黑杨在涟水的生长速度、干型及利用率都很好。全县现有黑杨成片林1万hm2,其中庄台片林0.67万hm2,四旁植树2600万株,仅黑杨就有2400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15.3%,农田林网率90%以上,现有活立木蓄积量200万m3,其中黑杨蓄积量为180m3。目前,涟水县是一个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基础日趋坚实的发展中县份,该县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2008年,涟水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5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9.3亿元、财政收入11.64亿元。但因受历史条件、发展基础等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涟水县的农村还不发达,经济薄弱村数量较多。

2.2主要措施根据涟水县的实际状况,江苏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涟水县的帮扶力度。江苏省委驻涟水县扶贫工作队由16家单位组成,成员数量居全省之首,其中,省国土资源厅为队长单位,省人事厅、南京市白下区为副队长单位。工作队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的要求,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创新机制,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结合,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思路。即围绕低收入农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这一中心,突出以产业项目带动增收和建立农户增收长效机制2个重点,实现帮扶贫困户与支持龙头企业相结合,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与壮大村集体经济相结合,传统产业扶贫与扶贫开发机制创新相结合,开发以基地、龙头、科技、组织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自2008年以来,在涟水县12个乡镇、16个挂钩帮扶的经济薄弱村投资近亿元,组织实施脱贫产业项目28个,兴建公益项目43个,受益人口近20000人,带动1900多个贫困农户近10000人脱贫致富。

2.2.1加快土地流转,奠定农业产业化基础。农村承包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的有效手段。工作队在实施产业化扶贫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承包权,采用返租倒包形式,扎实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008年16个经济薄弱村新增流转土地共计220.7hm2,其中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土地占比96.46%。土地流转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种植的格局,实现了经济薄弱村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在发挥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的优越性的同时,也体现了发挥家庭分散劳动的优越性。

2.2.2培育示范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工作队根据当地资源条件、产业优势和农民意愿,引导扶持贫困农户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帮扶村建立示范基地135.3hm2,重点扶持发展蔬菜大棚、经济林果、禽畜养殖等高效农业项目。江苏省国土厅援建岔庙镇千亩提子园钢架大棚项目,产量达22500kg/hm2以上,每公顷纯收入达22.5万元以上;二期33.33hm2栽葡萄苗26.67hm2,套种玉菇香瓜和精品西瓜。该项目不仅为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农民也从出让土地中获利,还吸纳了当地300名左右的劳动力,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该高效园艺项目让农民既得租金、又得薪金,已辐射到高沟、前进、经济开发新区等乡镇,周边的楚州、淮阴、盱眙等县区也产生连锁效应,带动发展设施葡萄近千亩。岔庙镇千亩提子园已成为涟水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是当地高效林业示范基地的典型。

2.2.3扶持龙头企业,壮大农业产业化载体。工作队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以此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涌现了绿达果业、文明猪业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一方面龙头企业直接吸纳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效推动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南京市白下区政府帮扶红窑镇农业龙头企业成功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10多个。其中,丰乐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带动农民致富的龙头企业,该公司创办的食用菌栽培基地,占地20hm2,主要品种有鸡腿菇、猴头菇等,产品全部进入苏果超市和上海超大集团销售;绿绿园立体种养示范园,占地46.64hm2,主要经营“美人红”莲藕种植和龙虾、泥鳅立体套养项目,年均收入75000元/hm2。目前,红窑镇已初步形成以大棚蔬菜、獭兔养殖、意杨育苗、生态种养、食用菌栽培等5大高效农业板块,带动数百农户参与生产经营,成为农民自主创业和共同致富的孵化器与操作平台。

2.2.4依靠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工作队通过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引领带动,向广大贫困户进行新品种引进技术开发示范与推广,真正实现了产业升级、贫困农户脱贫。江苏省人事厅针对当地生猪养殖科技含量不高的现状,在岔庙镇西集村扶持能人大户建立万头养猪场,实施品种改良示范养殖工程。通过兴建猪舍、引进优良种猪、配种人员培训等途径,完善生猪品种改良工作,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推行标准化管理,推广“自配饲料———菌床养殖———无公害农产品”的生物环保养猪技术,推进畜牧业饲养模式转变;还先后邀请畜牧专家对生猪养殖户进行了标准化养猪及猪病防治培训,及时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初步走出了一条优质、高产、高效、低成本的科技产业化扶贫道路。

2.2.5成立合作组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能有效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统一大市场的矛盾,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户收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作队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遵循“边发展、边规范”的思路,组织引导农户、专业大户成立联合体或各类专业协会,鼓励各类经营机构和社会自然人成立中介组织,倡导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林果专业合作社、生猪养殖合作社、草鸡养殖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个,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江苏省委驻涟扶贫工作队积极实施产业化扶贫,有效推进了当地低收入农户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创收。

3经济薄弱村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经济薄弱村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存在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等原因,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难度依然很大。现阶段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走向市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和收入不稳定、发展不持续的问题。目前,经济薄弱村产业化扶贫面临的困难主要有: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不足;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对滞后,产业化经营规模受限;贫困农户自身脱贫解困的能力还比较弱。

3.2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建议

3.2.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产业化扶贫提供精神动力。目前,经济薄弱村的干部和农民仍存在重工轻农、发展畏难的思想。因此,要加大思想、文化、教育扶贫的力度,帮助贫困镇村和贫困户分析贫困的原因,解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用脱贫致富的典型启发鼓励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贫困户,进一步增强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意识,树立自主创新、创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3.2.2正确定位,明确职责,处理好产业化扶贫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产业化扶贫参与者主要有政府、贫困农户、各种加工销售企业或中介组织。只有正确认识各参与者在扶贫中的角色定位,才能更好地实现产业化扶贫目标。政府要当好支持者、宏观调控者和公共服务者;农户和企业或中介组织是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市场主体;企业与农户建立供需合理的利益联动机制是产业化扶贫的实质和核心;中介组织要发挥协调功能,实现贫困农户与企业之间的有效连结;政府也要加强法律约束,保护农民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

3.2.3统筹规划,规模开发,形成区域性的产业格局。研究制定经济薄弱地区产业开发规划是搞好新阶段产业开发的基础性工作。要以县为单元,以乡村为基础制定规划,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大范围的产业开发规划。为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要制定具体的产业开发标准、分年度开发计划以及项目质量、进度和时间要求等,尽量把规划定细定实。要按照经济薄弱地区的分布状况,着眼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和整体振兴,从区位、资源、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出发,研究经济发展的产业定位问题。

3.2.4分类指导,强化措施,形成产业发育的良好机制。在产业基地建设方面,要进一步支持农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交通道路,排灌闸站和河道清淤等工程,保障经济发展和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扶持龙头企业方面,要结合当地资源状况,重点发展大型龙头企业,创立名牌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群,由此带动整个经济薄弱村的发展;在完善专业合作组织方面,必须用契约、章程等形式把各方的权利、义务确定下来,使各方自愿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以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商品生产销售等诸多环节的有机衔接和有序运行。

3.2.5加强培训,推广技术,提高产业开发的质量和效益。要完善科技推广体系,调动科技人员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要搞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技术、品种、价格和销售等方面的服务;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农业产业化需要,合理确定培训内容,不断提高农民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和应用新成果的能力;要围绕支柱产业开发,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科学化进程,促进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4结语

经济薄弱村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将有利于为集体经济薄弱村积蓄发展后劲、盘活集体资产资源,注入发展活力,增强“造血”功能;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代农业发展,促民致富奔小康;有利于巩固基层政权,增强村集体服务功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新农村建设。针对经济薄弱村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还存在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对滞后、贫困农户自身脱贫解困的能力还比较弱等问题,应加强宣传教育,更新农民思想观念,为产业化扶贫提供精神动力;正确定位,明确职责,处理好产业化扶贫各参与主体的关系;统筹规划,规模开发,形成区域性的产业格局;分类指导,强化措施,形成产业发育的良好机制;加强培训,推广技术,提高产业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上一篇:农业信息共享平台构建 下一篇:农业节水工程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