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传说”看“高低”

时间:2022-05-26 05:48:05

2007年第一部原创歌剧《木雕的传说》北京首演之前,圈内动静不大,圈外杳无声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传说,作品诞生在校园,班底缺少大明星,意味着题材、作者、演员,夺人耳目令人兴奋的指数并不高。孰料,1月10日首场演出后,业界一片叫好。听相当比例的具备专业眼光和评鉴水准的人士众赞,第二天前往民族宫眼见为实。这些年来国内歌剧演出,笔者几乎场场不落,先前“雷声大”实际“雨点小”的早已司空见惯,但该剧还是超出期待。

这“传说”好在哪?编剧金正平,资深指挥家,从事二度创作积淀的艺术营养,绽放出一度创作的艺术奇葩,文辞中的音乐性,仿佛与生俱来自然天成;作曲斯仁・那达米德,中央民院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蒙古族作曲家,音乐中的“基因血统”相当纯正,再生衍化的语言表达,新鲜而亲切,焕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导演陈蔚年轻有为,曾以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音乐剧《五姑娘》,大歌剧《八女投江》等业绩引人注目,而“传说”的理念手法更加洗练简洁;主演尤泓菲、张海庆,声情并茂表演认真。最难得,年轻的杨力把一支学生乐队调理得干净利落像模像样。这是该院开源节流、内部挖潜、人尽其才的成果。

原本并未抱着太高的希望,结果收获一份意外之喜。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炒作”已成时尚,艺术生产未能免俗。一部新作,往往刚在某人脑子里萌生想法,便开始打造声势,唯恐天下人不知。真正对艺术创作本体的投入非常有限,大量的资金和心思,全部花在请大腕、支摊子上,似乎有了某人的名气,票房就有保证。如法炮制出来的艺术产品,往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高投入不一定高产出。声嘶力竭唱高调,是底气不足的表现。

本人屡受媒体“蛊惑”“煽动”走进剧场,多数乘兴而去败兴而归,落得个“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有时失望甚至超过希望,应该获得的艺术审美和心理享受,怎不化作一腔愤懑,可惜纳税人的钱,白给一帮不懂艺术不爱艺术的“钱耙子”打水漂儿。

从《木雕的传说》可以看出,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才是生产精品的根本。创作者保持低调,相反立足艺术的高起点,这将是新的腾飞和超越的基础。

上一篇:希普斯指挥北交以点带面 下一篇:改革高中音乐班教学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