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佛 第12期

时间:2022-07-19 10:59:12

北仑的寺院大多是安静的,静静地座落在挺拔、清幽的古木修竹中。每一座寺庙都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这些传说为寺庙带来了厚重的历史感和神秘感。离开都市的喧嚣走在这些安静的寺院里,你能在宁静简朴中品味到人生某些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但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十前后,几万香客同时涌向灵峰寺却不是来静享清幽的。

“你看我们寺庙门前的道路修得很宽,但是在农历四月初十前后依然会觉得拥堵。”灵峰寺的住持指着山门前十几米宽的台阶解释说,每年这个时间是寺庙的香期,一天有几万人次同时来参拜灵峰寺供奉的葛仙翁。这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民间文化信仰,为此政府需要派出大量的执法人员来协助解决香客的安全等问题。

灵峰寺的香火如此旺盛与葛仙翁的传说是分不开的。据说,葛仙翁从十三岁时烧树枝为灯的“葛洪抄书”到他得道成仙后的“竹米救民”传说有几十个。其中为历代百姓津津乐道,最深入民心的“葛孝子背母和济药救民”的传说,就发生在北仑区境内,后传至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各国。

人们敬仰葛洪背母逃生的高尚品德和感谢他济药救民的救命之恩,建起世上少有的道、佛合一的灵峰寺,又以葛洪农历四月初十生日为灵峰香期,让葛洪的孝道文化和济世救人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

在中国宁波郊外有一座古老的佛教寺院,寺内珍藏着一座举世瞩目的舍利宝塔,它是相传2200多年前古印度阿育王在中国建造的19座舍利塔中现在仅存的一座。这座寺院因此而得名“阿育王寺”。这是阿育王弘扬和传播佛教的历史见证。

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3代国王,他在位的37年中,先是在血与火中统一了印度次大陆,然后又大发慈悲,皈依佛门,把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定为国教,并传播到异国他乡。他的一生,颇具戏剧性、传奇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了他的真实写照。

但是有关阿育王的故事传至今,世人更多的是在关注与其相关的佛塔以及佛舍利。根据佛教传说,佛陀涅后,遗体被火化,留下了许多舍利,有八斛四斗之多。当时,印度小国林立,其中有八个国家的国王将佛的舍利拿到自己的国家埋葬,建立了八座舍利塔。后来,阿育王信奉佛教之后,到印度各地打开其中的七座塔,从中取出一些舍利,用八万四千个宝盒装好,借助神力,一夜之间修建了八万四千座塔。传说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仅有三颗,一颗在印度,一颗在北京,再有就是阿育王寺中的这一颗。古阿育王寺散布着为数众多的僧侣骨塔和士民坟墓,这里虽几经劫难却保留着佛祖舍利涌现的地方。如今古阿育王寺即将原址复建完工。

瑞岩寺的传说虽不至于让人印象深刻,但它与九峰山得天独厚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周末到九峰山爬爬山,下山后到瑞岩寺讨杯素茶,又或者干脆在寺庙为香客准备的厢房中住上一晚,参佛、诵经享受环境为心灵带来的宁静都是不错的选择。

因佛教文化的昌盛,脱胎漆器成为北仑区十大最受群众喜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该技法,始于战国时代的楚国,于汉朝逐渐成熟。主要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兴盛,塑造佛像成为世人将自己一颗向善的心,一颗虔诚敬佛的心物化的外在表现。

■古阿育王寺的前世今生

古阿育王寺和阿育王寺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分属于宁波北仑区和鄞州区,但是两座寺庙之间的历史却是一脉相承。历史上古阿育王寺几经劫难,后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在如今鄞州选址建新寺,梁武帝三年赐寺额为“阿育王寺”。2006年,古阿育王寺计划旧址复建,并于2008年3月正式动工。古阿育王寺是有名的风水宝地,不仅佛骨舍利涌见于此,为数众多的僧侣最终也埋骨在这里。如今,古阿育王寺即将原址重建完工。古阿育王寺建成后,阿育王寺将分派一些僧侣过去打理寺庙事务。

■参拜舍利

并不是每一个香客都能有缘参拜舍利,就连寺庙中修行多年的师父要想参拜舍利也需要严格的审批过程。传说每个人看到的舍利颜色都不一样,甚至数量都有所不同。这颗佛骨舍利从古阿育王寺涌出后,目前存放在阿育王寺的舍利殿中。舍利有专门的僧侣24小时看守,待香客参拜完毕负责看守的僧人会将房门从里面锁上。

■脱胎漆器

脱胎漆器源远流长,从七千年前的宁波河姆渡新石器时代起,已开始了漆工艺的制作并流传至今。因宁波地处东海,水运发达,气候潮湿,历经了一代代艺匠的实践探索后,慢慢形成了这种不因气候影响独特的传统的民间工艺,主要是为寺庙塑像、制匾。因其制法在模型(分木胎、泥胎两种)上用夏布(又称苎麻)或绸料及漆裱上,连上数道漆灰料,然后脱去内胎,再加上填灰、上漆、打磨、装饰等几十道工序而成,故名为脱胎。如今,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受现代机械化、商业化的泛滥制作影响和老一辈艺人的退出,这一传统工艺面临人才稀缺的困境。

上一篇:乡村医生的一天 下一篇:传承.北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