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时间:2022-05-26 04:18:17

《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提要本文对《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对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案例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直接认识,以谈论分析方法来提高理解深度,以实践操作法来提高学生业务处理能力等措施。

关键词: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会计学》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会计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是否准确等,都对专业后续学习产生较大的影响。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以图获得有益的教学信息,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当前《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会计学》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难度较大。最为典型的概念如“核算”,学生通常将“核算”理解为计算,认为会计核算就是将会计成本分步骤计算出来,这是典型的概念理解不准确、不全面的现象。学生对一些概念的理解过于机械,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内涵,导致概念理解的准确性不高。如,对“流动资产”概念的理解,许多学生由于没有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能机械地理解概念,对哪些资产应纳入“流动资产”的范畴、哪些资产不属于“流动资产”等没有全面把握,造成概念理解混淆。

2、对会计业务流程的把握不全面。在《会计学》课程结构布局中,关于会计核算流程的讲解,通常放在后面的章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在讲解会计基础性概念及会计核算工具等内容之后,才涉及会计业务流程等内容的讲解。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章节内容在会计核算流程中的位置、作用等没有全面理解,导致思维混乱。许多学生以独立章节思路来理解各个知识点,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没有提高理解的难度和深度,容易出现结构性逻辑混乱等现象。

3、对具体会计核算业务的把握不到位。对刚开始会计专业学习的学生而言,要准确理解会计核算内涵,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一些具体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其难度较大。学生普遍存在会计科目的记忆不完整、会计科目运用准确性不高、会计科目借贷规则的理解不到位等问题。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应记入借方的科目被放在贷方,应记入贷方的科目记入了借方等现象。此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准确理解会计科目,导致会计科目运用错误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造成学生《会计学》课程学习质量不高的原因

1、部分概念过于抽象。在《会计学》课程中,部分概念过于抽象导致学生理解难度较大。一些课本在解释概念时,常用较为专业的会计术语,导致学生自学难度较大。由于学生尚未掌握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因而对概念的理解容易出现理解不全面、不准确,甚至出现理解错误的现象。如,“会计要素”概念的解释就较为专业,课本常用对象概念来解释要素内涵。学生对对象概念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导致对要素概念的理解也不充分。此外,一些概念的表达不充分,没有直观的图像来表达等,也是造成学生学习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2、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结构的能力有待加强。在《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对独立章节的理解较为充分,但对知识结构的掌握不全面的现象。原因在于学生还没有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对知识结构的构造等还不清晰。因而,容易出现学生对独立章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中的位置、作用不清等现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需要不同章节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时,学生的反应能力较差,个别学生甚至出现迷茫的现象。此外,学生容易出现知识点灵活运用不足的现象。在一些知识点的学习时,对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要求,要求学生熟悉各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并学会灵活运用,来提高理解的质量。然而,由于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还没有完全把握,容易导致出现理解难度较大的现象。

3、教学手段单一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安排在概念讲解的时间较长。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之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采用丰富多彩的图形资料来表达,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对概念的理解也有所提高。此外,相对于单一的讲授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较为充分;而采用单一讲授教学方法,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有限。这说明教学方法选择及组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较为直接。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接受能力较强,对单纯讲授的接受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教学信息资源,达到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提高《会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1、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会计学》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采用具有直观感觉优势的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进行案例教学法时,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案例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教师要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判断是否适合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讲解。对于适合使用案例教学法的知识,合理组织案例内容,能带来直观的效果;对于不适合用案例教学方法的内容,若强制使用案例教学方法,通常达不到需要的教学效果。在组织案例内容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分析思路,按照逻辑结构的先后顺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保证备课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案例背景进行讲解,能提高理解的深度。由于学生了解案例发生所面临的特定税法环境,对案例的流程有全面了解,因而能提有效高案例分析的全面性。如,有些教材在处理会计核算业务时,将增值税业务和营业税业务同时纳入教材,对学生的税法知识提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税法背景进行简单讲解,能辨析税法差异,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在对案例内容进行专业处理时,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学生特点来判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有效手段。对不同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要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最后,教师要及时更新案例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2、加强课堂实际操作和辨析,提高师生互动能力。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表明,实际操作对记忆的刺激作用较强,记忆效果也较明显。学生除了直接感知教学内容之外,对教学内容的实际操作流程等都有直观认识。根据《会计学》课程的特点,适当安排课堂实际操作内容,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在《会计学》课程中,关于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核算业务等内容,均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教学方式来实现。特别是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等内容,其可行性操作较强。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准确理解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的填写要素,理解其填写规则。对于填写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要素,能及时改错,印象较为深刻;对于操作流程规范等,能理解其顺序;对于填写错误等问题,能采取正确的会计方法给予更正等。由于课堂操作具有直观优点,因而学生的接受程度较高。此外,采用课堂讨论等方式,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进行课堂教学讨论时,要做好事前准备工作。要预先告知学生讨论的内容,要告知学生资料搜寻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保证课堂讨论质量。在具体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保证课堂讨论在合理范围之内展开,避免由于讨论内容的无约束性,导致内容偏离主体的现象。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明显错误,要及时更正,避免出现误导行为。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总结、梳理逻辑思路,为今后的讨论活动提供可借鉴资料。

3、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教学实践是《会计学》课程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加强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来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目前,《会计学》课程可供教学实践的基地较多,如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委派中心和会计师事务所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在会计实践过程中,明确实践的重点,是决定实践效果的关键。对于刚接触会计内容的学生而言,直观接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内容,能产生直接的视觉效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接触不同单位的会计凭证,了解其具体处理方法,能提高认识。此外,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感知会计工作氛围,全面了解会计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流程,对其操作规范等都有直接影响。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对学习的目标及学习重点等都有重新认识,对学生今后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引导教学实践活动时,一定要协调好教学内容对接关系。要解决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要保证实践活动满足课堂教学需要,避免出现教学实践冲击教学活动的现象。对于过分偏重教学实践活动,或过分偏重课堂教学的行为,都应尽量避免。

四、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在《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直接认识,以辩论分析方法来加强理解深度,以实践操作方法来提高学生业务处理能力等措施,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朱萍.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探讨[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李峰.英国格拉摩根大学会计教育的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0.

[3]王慧.高职会计专业“岗、证、课融通”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财会通讯,2010.22.

[4]吴雯雯.高职院校《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大众商务,2010.16.

上一篇:谈电子技术教学方法 下一篇: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