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时间:2022-05-26 02:36:47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教学方式,这也体现了现代数学教材的特点。现在的数学教材,许多问题是学生自己去做、去思考,教师也应根据这一特点,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能力,在动手中感知事物之间的关系,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人常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也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1.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新知。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模仿和记忆,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体验、去猜想、去验证、去推理,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学习乘法结合律时,让每个学生准备三十颗豆子(花生豆、豇豆、大豆、白豆等),让他们分成两行摆放,每行平均摆放三堆,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总数,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摸索、体验并找到规律。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才能进行创新学习。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在动手操作中掌握了学习的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适时地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本身来自于实践,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统计图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每五人一组分别在不同路口处(安全的前提下)统计每五分钟过往的车辆数并绘制统计图。结果同学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且积极主动地进行统计,绘制的统计图尽管各式各样,但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特长和想象力,充分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感受到自己胜利的喜悦,体会到了数学带给他们的欢乐,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利用鼓励和表扬,培养学生动手欲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过去数学教学往往只是以教师示范演算的形式让学生去模仿学习,这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作用相违背。教学中,我们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欲望,有了欲望,才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有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这种欲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鼓励,特别是学生做错题时,不能说:“你连这都不会”,像这样的话语会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抑制学生动手的欲望,所以无论学生做计算题还是应用题等,做对了,要多表扬、多鼓励;做错了,让学生再试试,始终让学生有一种自己能成功的感觉,以增强他们的动手欲望,这样才能激励学生自觉的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总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只有学生亲自动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更愿意走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使他们能心情愉快地学习,让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作者单位 陕西省蒲城县龙阳镇望溪村小学

上一篇:四法结合促自信化难为易数学经 下一篇:用“心”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