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苔素内酯对稻谷根芽长度及发芽率的影响

时间:2022-05-26 01:28:47

芸苔素内酯对稻谷根芽长度及发芽率的影响

摘要 研究芸苔素内酯对稻谷根芽长度及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033 mg/L时可以显著促进根芽长及发芽率,且对水稻安全,建议生产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芸苔素内酯;水稻;根长;芽长;发芽率

中图分类号 S48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130-01

芸苔素内酯(BR)是由美国Mirchell博士等1970年首先从油菜花粉中提取获得的一种能显著促进豆苗生长的物质,其主要功效为提高酶活力和种子活力,促进早期发育[1],是一种天然植物激素,属新型广谱植物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粉、种子、茎和叶等器官中。由于其生理活性大大超过现有的5种激素,已被国际上誉为第六激素,对植物茎的伸长和细胞分裂具有强烈促进作用。

为探明江门市大光明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光明天丰素0.01%芸苔素内酯对水稻谷发芽率、芽和根系的影响,以及适宜剂量和安全性等,为农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该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0.01%芸苔素内酯,江门市大光明农化有限公司生产。供试水稻品种为寒优湘晴。

1.2 试验设计

根据0.01%芸苔素内酯浓度,试验共设8个处理,即0.067 mg/L(A)、0.050 mg/L(B)、0.040 mg/L(C)、0.033 mg/L(D)、0.029 mg/L(E)、0.025 mg/L(F)、0.022 mg/L(G),以空白作对照(CK)。3次重复,每个处理种子数100粒。

1.3 试验方法

根据试验设计,用不同浓度的0.01%芸苔素内酯浸种(各处理种子浸种消毒用17%菌虫清3.8 g+10%吡虫啉1 g对水1 kg)48 h后,分别置于培养皿中,在室内恒温培养箱中进行,温度控制在(25±1)℃[2]。萌发6 d,每皿中选择10粒健康、长势均匀的种子,测种子的芽长、根长,并计算发芽率[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稻谷发芽率的影响

由表1可知,处理F稻谷发芽率最高,达96.33%,其次是处理E(94.33%),处理C稻谷发芽率最低(88.00%)。SPSS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表2)。

2.2 不同处理对稻谷根长的影响

由表1可知,处理B(3.42 cm)稻谷根长最长,其次是处理D(3.41 cm),处理G最短(2.04 cm)。SPSS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间极显著(表3)。对其进行LSD测验,处理B对根长促进效果极显著高于处理E、F、C、CK、G,处理B、D、A对根长的影响较CK有极显著差异(表4)。

2.3 不同处理对稻谷芽长的影响

由表1可知,处理D芽长最长(2.45 cm),其次是处理E,处理C最短(1.39 cm)。SPSS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间极显著(表5)。对其进行LSD测验,处理D对芽长促进效果极显著高于处理F、CK、G、C,处理D对芽长促进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表6)。

2.4 安全性

据观察,处理A、B根系卷曲较多,其他处理根系生长正常,各浓度都没有发生明显药害[4]。

3 结论与与讨论

芸苔素内酯在0.04 mg/L水平上根、芽长度都受到极显著抑制,发芽率也在均值以下,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是试验误差造成。芸苔素内酯0.067、0.050 mg/L对发芽率、芽长表现不佳,且试验中根系卷曲较多,因此认为芸苔素内酯在0.04 mg/L浓度水平以上不宜在水稻浸种中应用。芸苔素内酯在0.022 mg/L浓度水平上对稻谷的发芽率、根长、芽长的促进效果都低于CK,因此认为用芸苔素内酯对稻谷浸种应选择浓度在0.022 mg/L以上。

芸苔素内酯浓度在0.033 mg/L水平下对水稻根、芽长度都有极显著促进,发芽率也各处理均值以上。用0.15%芸苔素5 000倍液(即芸苔素内酯浓度为0.033 mg/L)液浸种,加速根系生长,对水稻十分安全,建议生产中推广使用[5]。

4 参考文献

[1] 李颖,康恕,李丽,等.0.1%芸苔素内酯可溶剂粉剂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3):167,170.

[2] 刘铂,谌国鹏,王胜宝,等.“云大-120”浸种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3(1):24-25,29.

[3] 李威,周青平,张明.单盐和多盐混合液对裸燕麦种子芽长、根长、发芽率的影响[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0,40(4):7-8.

[4] 杨爱巧,胡会林.如何科学合理使用农药[J].河北农业科技,2008(17):25.

[5] 徐春霞,刘艳玲,刘仲.天然芸苔素浸种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J].垦殖与稻作,2002(6):33.

上一篇:淮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下一篇:沧州市3代粘虫发生与防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