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三十度的温暖

时间:2022-05-25 08:13:34

【导语】照应,是记叙文行文中使文章前后意思关照呼应的方法。照应得当,可以使文章气脉贯通,结构严谨,还能对揭示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作品主题起到重要的作用。照应的方法有很多,下面结合例文,给同学们作些介绍。

①那是记忆中最冷的一个冬天,最初的时候雪少,干冷干冷的,连我们在这地方长大的人都有些受不了。而且,那时候我刚刚经历了一场挫折,仿佛看透了世态炎凉,所以愈发觉得从心里往外的寒冷。

②我决定去乡下的老叔家。老叔一直和我很谈得来,他由于种种原因,大学没有读完就回乡务农,可从没见过他露出过落寞的神情。在老叔那里,受他的情绪感染,我的心情也许会好些。那时老叔正赶着马车给镇上拉煤。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和他一起去干活,也许劳累也可以使人忘掉很

多事。

③没想到当天夜里下了这个冬天最大的一场雪,那雪足有一尺多厚,大风呼啸,寒气逼人。我和老叔赶着马车出发了。虽然我们已经全副武装,厚厚的棉衣棉裤棉鞋、大狗皮帽子、毛围脖,只露出一双眼睛,可坐在马车上,我还是冻得眼睛生疼。老叔的鞭子打着响亮的哨子,说:“今天零下三十度,最冷的一天让你赶上了!”我眯着眼睛,看着白茫茫的雪野,冻得说不出话来。

④装完车,身上的汗便多了起来,竟是丝毫感觉不出冷了。马车开始向镇上奔去。风一吹,浑身的汗顿时变凉,接着便是彻骨的冷。风像细刀一样钻进身体,连打寒战的力气都没有了。中途路过一个小村子,远远地看见一个人站在村口的路边。待马车行近,看清那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手里拿着笤帚和一只编织袋。老叔忽然用力一甩鞭子,收回时鞭杆戳到煤上,立时一团冻在一起的煤滚下车去。

⑤走出很远了,不经意回头,见那女人正捡着马车一路颠簸下来的煤,装进编织袋里。又拉了两车煤,每次经过那个村子,那女人都等在那里捡煤,而老叔也总是故意弄掉些煤。终于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老叔说:“你老婶的弟弟住在这个屯儿,他跟我说起过这个女的。这女的家里很困难,男人死得早,为了供儿子上大学,把地都卖出去了。她家冬天连炉子都不点,屋里冷得直挂霜,她每年冬天都冻得一身伤!”我点点头,说:“哦,所以她才在这儿等着捡些煤!”老叔甩了个鞭哨说:“捡的那些煤她也不烧,要等到儿子放寒假回来时,才把炉子点着,让儿子热热乎乎地过个年!”我心里一动,忽然觉得不那么冷了,便想着也帮那个女人一把。

⑥可是最后一次拉煤回来时,车却在半路陷进了雪地里。我和老叔又推又拉的,马蹄把雪蹬得飞溅,仍没能拉出去。老叔坐下来,说:“只好等过路的车帮忙了!”我也坐回车上,北风正紧,寒冷包围着我们。老叔从衣兜里摸出卷烟纸,掏出烟料来,熟练地卷好一支烟,点燃,一边吸一边仔细地看着那明灭的火光,对我说:“你看,这么冷的天也不能把这一点烟头冻灭!”看着那一点火光,我亦很有感触,老叔又说:“这么大风,越吹,这烟头上的火越亮!人啊,有时也该像这烟头上的火光一样,冻不灭,吹不灭,那就有奔头了!”我一阵感动,老叔用最形象的比喻点醒了我。

⑦等过路的马车把我们的车拉出来时,天已经有些黑了。最后路过那个村子时,竟没发现那个女人等在那儿,可能她觉得天太晚了,我们从别的路直接回家了!老叔一路打着极响的鞭哨,并大声地吆喝着马匹,我手一推,一些煤便落在了路边。车穿过村子时,我回头张望,见那个女人的身影正出现在路边。

⑧返回城里后,心里竟是暖暖的有了春意。想起那个为儿子捡煤取暖的女人,想起冰天雪地中老叔不灭的烟头,那份爱,那种启示,便会点燃我心中所有的希望和热情。每一个冬天都是春天的先行者,是的,在那个零下三十度的冬天,我却感受到了生命中最动人的温暖。

(选自《时代青年》)

【借鉴指津】

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也成功地运用了照应的写法。

1.首尾照应。开头结尾都写到了“我”的心理:开头极力渲染天气的“冷”,写“我”觉得从心里往外的寒冷,结尾强调“心里竟是暖暖的有了春意”。这样,在结构上遥相呼应,表现出文章构思的严谨;内容上则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那一天的经历对“我”产生的重大影响,深化了文章的主旨。首尾照应是最常见的照应形式之一,从内容上看,包括环境描写的照应、心理情感的照应,以及某一事物的照

应,等。

2.题文照应。即文章内容中,反复提及文题及其相关的人、事、物、景等,以照应文题。如此文,文题为“零下三十度的温暖”,文章内容采用多种方式照应文题:首先,第③段借老叔之口,直接点出“零下三十度”,这是照应一;其次,文末“在那个零下三十度的冬天,我却感受到了生命中最动人的温暖”一句回应文题,此为照应二;另外,文中出现的“冷”“冻”多达十几次,都是对文题的照应。这些照应除了结尾一句的点明题旨之外,还在结构上将标题和内容紧紧地联为一体。

3.人物照应。一般而言,凡是能起到表现主题作用的人物,在文中都要不止一次地出现,这样前后就形成照应关系。如本文中,第④段,那个女人第一次出现,老叔故意丢下一团煤;第⑤段,先写女人拾煤,次写“我”“想着也帮那个女人一把”,这是照应;第⑦段,先写“没发现那个女人等在那儿”,再写“我”推下煤后女人再一次出现,又是照应;第⑧段,写“我”在回忆中想起那个女人,还是照应。这些照应串起来,便是一条清晰的线索,使文脉清晰、通畅,主题由此而生。

4.伏笔照应。伏笔是前文对后文的暗示,那么伏笔处所暗示的后文的情节,即是对伏笔的照应。如本文第③段写到“大风呼啸”,第④段再写“风一吹……”“风像细刀一样钻进身体”,看似在描写天气的寒冷,其实还为第⑥段风吹烟头、越吹越亮的情节埋下伏笔,反过来看,第⑥段的情节就是对前文写“风”的照应。这样的照应使得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5.悬念照应。悬念是为了吸引读者,而在前文故意设置的疑惑,后文解开谜团的交代即为对悬念之笔的照应。如上文第④段老叔拿鞭杆戳下煤球的情节其实设了悬念,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下文女人来拾煤的情节既是揭开悬念,也是照应。

此外,照应还可以通过人物描写的形式体现,比如前后文分别写到人物相似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也可以在“相似”中显变化,既形成照应关系,又暗示人物心理发展过程,从而揭示文章主题。

上一篇:把梦想砸向现实(节选) 下一篇:国内初中英语教材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