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气候的命题角度及答题思路分析

时间:2022-05-25 07:27:09

高频考点气候的命题角度及答题思路分析

所谓高频考点,就是指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主干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它是高考常考点和必考点。气候作为地理主干知识,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高频考点,频繁出现在历年各省市的文科综合卷与地理单科卷中。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几乎把气候这一知识点考得“淋漓尽致”。然而,学生的感觉却是“想起来容易,下笔难,意思明白,表达难”,很难得满分。因此,对气候命题角度的归类及答题思路的分析应是学生备考时的一项重要任务。

命题角度一气候成因与特征的考查

气候成因及特征是气候相关试题最主要的考查内容。试题通常要求学生先对试题中出现的气候类型进行合理、正确的分析与判定,然后再对其进行成因与特征分析。如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第36题对黄麻产区气候特征的分析,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1分析气候对葡萄生长的影响,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1分析里斯本气候等。这需要学生识记教材中13种典型气候类型的成因与特征,以便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

[高考回放](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大纲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节选)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和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1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2中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答案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全年降水量大(1600mm以上),5~10月(6~9月)降水较丰(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干季)。

思路归纳针对气候成因、分布与特征这一知识点,我们应该加强对全球典型气候类型的分析,如地中海气候、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本题以经济作物为切入点,考查气候类型的特征。根据图中“孟加拉鹰”这一信息,首先可以判定该区域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再结合气温和降水柱状图,将图中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的信息转化成文字即可。

命题角度二气候形成因子的考查

气候形成因子是学生在分析某种气候类型的成因时应考虑的主要内容,是答题的方向所在。该知识点在近几年高考中频频出现。如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中分析甲、乙两地降水差异的原因,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卷中分析喀布尔冬温较低的原因,2008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中分析南亚与东亚季风气候特征差异的原因等,这些试题均考查气候的形成原因。

[高考回放](2011年高考正苏地理卷)图1为北非简图,图2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节选)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

答案降水甲地降水多,主要在冬半年,乙地全年降水少。气温乙地全年高于甲地,乙地年较差大于甲地甲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湿润的西风带影响,乙地常年受副热带高压、信风控制。

思路归纳气候形成因子主要有太阳辐射、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等)、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四大方面,其主要用于分析某种气候类型的成因以及对比某两种或两种以上气候类型的成因。学生在答题时要全面考虑各个因素,特别要注意哪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试题中甲、乙两地气候形成因子的差异,致使甲、乙两地的气温和降水具有一定的差异,这恰恰是本题考查的内容所在。首先根据气候资料图判断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然后根据甲、乙两地所处的纬度位置,从气压带和风带的角度解释水、热差异的原因。

命题角度三气候要素之气温的考查

气温作为气候特衍的一大要素,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点。在很多时候,试题只侧重对气温特点的考查,经常利用气温折线图和等温线图等考查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以及影响温度的因素等,如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卷巾等水温线,2010年高考海南地理卷中基多气温特点,2009年高考浙,工文综卷中欧洲等温线等均是很好的例证。

[高考回放](2010年高考海南地理卷)读下图,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

答案特点终年温和,年温差很小,昼夜温差大。形成原因地处赤道附近,海拔高(接近3000m)。

思路归纳针对气候要素――气温的特点,我们应从气温的高低、气温的日较差、气温的年较差等方面去分析和捕述。在分析过程中,注意结合影响气温的几大因素,如纬度位置(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等,要综合分析。赤道附近海平面常年高温(大于25℃),但从图中等高线来看,基多海拔接近3000m,昼夜温差应该比较大,又考虑到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递减(海拔每上升100m气媪降低0.6℃),因此,基多常年温度在17℃左右。总结得出基多气温特点应该是“终年温和,年温差很小,昼夜温差大”。由此也可以得出其影响因素为纬度(赤道附近)和地势(海拔近3000m)。

命题角度四气候要素之降水的考查

与气温相比,高考对降水的考查也毫不逊色。如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2010年高考上海地理卷,2010年高考江苏地理卷,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卷中分别对降水条件、降水类型、影响降水的因素等进行了考查,同时也突出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高考回放](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节选)

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近,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

答案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集中于夏季(1~3月或12月至次年3月)。

思路归纳降水作为气候要素之一,是近年来高考考查频率较高的一个知识点,主要是对水汽来源、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空间变化、降水的时间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雨季、旱季等方面的考查。降水相关试题往往结合降水柱状图、表格或者区域图等,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由于本题已经确定了空间范同为湖泊,可以不分析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降水的年际变化特点在图中也没有体现出来,也可以不分析。只从降水总量和雨季两方面进行讨论即可。

命题角度五气候类型的考查

气候类型的判定是我们解答气候类试题的前提条件。试题常以区域图、气温折线图和降水柱状图为主要载体,学生只有依据试题所给的信息对出现的气候类型进行正确的判定,才能解答相关题目。但是高考考查比较多的是非地带性气候类型的分布,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特殊气候类型的分析。如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卷,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卷,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中都有相关试题。

[高考回放](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卷)下表中为四地气温、降水统计资料。读表回答(1)~(3)题。

(1)表中四地位置,可能的是

A①――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

B②――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

C③――大兴安岭西侧

D④――西经130度附近

(2)④地降水特别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C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D受暖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3)下列关于②③两地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冬、夏风向都有明显转换

B两地自然带均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③地较②地更容易发生旱灾

D②地较③地更适宜牧草生长

答案(1)D(2)A (3)B

思路归纳我们通常用“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方法来判定气候类型,即依据试题给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来判定气候类型。第1小题,结合表中气温和降水数据,可判定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类型依次为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①地位于北半球,而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选项A错,亚欧大陆桥西端附近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而②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选项B错,大兴安岭西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而③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选项c错,④地为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选项D正确。①②③④四地气候类型判断准确,则第2小题和第3小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命题角度六气候其他相关因子的考查

气候作为一个重要知识的核心点,与此相关的众多知识点也受到了命题者的青睐。如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中“雪带”(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分布的特点,2010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中对雾的考查,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卷中的等云量线,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中的樱花初放日期等值线等,试题中新名词的出现突出了对气候相关因子的考查。

[高考回放](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1)~(3)题。

(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2)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3)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答案(1)B (2)B(3)A

思路归纳 气温和降水是我们描述气候特征时需考虑的两大要素,但气候并不是只有这两个要素,气压、风、蒸发量等也是气候的要素,由这些要素引出的气候相关知识也是高考考查的对象,如积温、冻土、无霜期、太阳辐射量等。它们是由气候衍生出来的知识点,与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教材中并没有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述,因此在命题时命题者往往给出相关概念或材料对其进行一定的说明。解题时,我们必须熟读试题所给材料,提取有用信息,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影响花期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影响温度和湿度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洋流等。(1)提取“自南向北变化”这一重要信息,不难判断。(2)M、N两地位于图示岛屿同一纬度的东西两岸,N地花期要早于M地,说明N地附近洋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强。(3)M、N、P三地位于同一纬度。通过等值线的分布情况,判断P地的地势高于M、N两地,依据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判断P地气温低于M、N两地。故P地花期晚于M、N两地。

命题角度气候与生产活动关系的考查

气候是与人类生产活动关系密切的自然要素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的某些生产活动与居住环境。高考试题利用这些贴近生活的地理知识可直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这与当前的新课标要求一致。因此,气候与生产活动的关系是考查学生能力高低的一个很好的切人点。

[高考回放](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节选)

葡萄的糖分含量越高,酿制出的葡萄酒酒精度越高。葡萄生长过程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昼夜温差与其椐分积累呈正相关。图a中甲、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图b中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植园景观。世界上酒精度最高(16 2度)的优质葡萄酒就是使用乙地及其附近所产的葡萄酿制而成的。

简述乙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并说明气候条件以及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答案乙地(临地中海)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葡萄生长季节光照、热量充足。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土壤水分蒸发),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也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思路归纳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通常从光、热、水三方面来进行。此题考查的是气候与地中海式农业,首先要求说明乙地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由图中给出的经纬度判定图示地区位于欧洲西部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气候特点是冬季温和多而、夏季炎热干燥。其次要求从气候和鹅卵石两方面说明对葡萄生长的影响。学生根据材料提示可进行简要描述葡萄生长季节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葡萄成熟季节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鹅卵石在此处起到增大昼夜温差的作用。因为鹅卵石增温快、降温快,增大了气温日较差,更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总之,高考对气候的考查内容是方方面面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这一知识点是典型的高频考点,是高考必考内容,并且考查方式灵活多变。这就要求学生在高考备考中透彻分析每一个命题角度,并注重培养归纳、总结能力,提升解题能力,提高备考效率。

上一篇:海水的温度与盐度 下一篇:审视“城市”考查角度科学掌握解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