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装质量安全隐患及卫生检测

时间:2022-05-25 03:34:05

食品包装质量安全隐患及卫生检测

食品包装是现代食品工业的最后一道工序,它起着保护、宣传和方便食品储藏、运输、销售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包装已成为食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食品质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然而,我国食品包装现在面临的形势却不容乐观。近年来,由于食品包装材料以及印刷油墨中的有害物质残留过高,致食品受污染而引起的中毒事件频频发生,这不但会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我国整个食品包装行业甚至是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介绍食品包装给食品带来的质量安全隐患,以及食品包装的卫生检测标准和要求,为食品质量安全把好最后一道关。

食品包装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

食品包装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包装生产不规范,部分生产企业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性重视不够,一些小型加工企业甚至非法使用回收的废旧塑料来生产食品包装、容器和工具。

(2)国家食品包装相关标准、法规不健全,监管缺乏技术支撑,使不法生产商有机可乘。

(3)对食品包装所用的胶黏剂、油墨以及相关助剂无明确规范、要求,监管缺乏依据。

(4)检测设备落后,缺乏简单易行的检测手段以及快速、高效的检测设备,无法对许多食品包装、容器和工具的安全性进行检测。

食品塑料包装的质量安全隐患

塑料包装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树脂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如聚丙烯腈;树脂中残留的有毒单体、裂解物及老化产生的有毒物质;塑料制品在制造过程中添加的各种有毒助剂;塑料回收再利用时附着的一些污染物、添加的有毒色素和回收加工产生的裂解物。

1.几种典型的有毒单体

(1)氯乙烯单体

①来源:氯乙烯聚合生成聚氯乙烯,未聚合完全的氯乙烯单体会残留在塑料中。

②毒性:氯乙烯具有麻醉作用,可引起人体四肢血管收缩而产生疼痛感,同时还具有致癌和致畸隐患。氯乙烯在肝脏中可形成氧化氯乙烯,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烷化作用,可与DNA结合产生肿瘤。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氯乙烯树脂中氯乙烯单体残留量≤5mg/kg,成型品中氯乙烯单体残留量≤1mg/ kg;欧盟相关标准规定,食品中氯乙烯单体迁移量≤0.01mg/kg;美国相关标准规定,聚氯乙烯包装材料、板材、片材中氯乙烯单体残留量≤0.01mg/kg。

(2)偏二氯乙烯单体

①来源:偏二氯乙烯聚合生成聚偏二氯乙烯,未聚合完全的偏二氯乙烯单体会残留在塑料中。

②毒性:偏二氯乙烯属中等毒性物质,蓄积性极弱,无致突变性。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树脂中偏二氯乙烯单体残留量≤10mg/ kg,成型品中偏二氯乙烯单体残留量≤5mg/kg。

(3)己内酰胺单体

①来源:己内酰胺是聚酰胺(尼龙)材料的单体。

②毒性:己内酰胺是一种致痉挛性和细胞原生性毒物。中毒的轻重与接触己内酰胺浓度高低、时间长短及暴露面积大小有关。除皮肤接触中毒外,动物试验和工业毒理研究表明,其还能通过呼吸道吸入或腹腔注射剂静脉注射而中毒。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成型品中己内酰胺单体残留量

(4)苯乙烯单体

①来源:聚苯乙烯塑料中未聚合而残留的单体。

②毒性:苯乙烯单体具有一定的毒性,能抑制大鼠生育,使肝肾重量减轻,易被氧化生成一种诱导有机体突变的苯基环氧乙烷化合物。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聚苯乙烯树脂中苯乙烯单体限量≤0.5%。美国相关标准规定,接触脂肪食品的聚苯乙烯树脂中苯乙烯单体残留量≤5.0mg/kg,其他食品包装聚苯乙烯树脂中苯乙烯单体残留量≤10.0mg/kg。

(5)双酚A单体

①来源:双酚A(BPA)是制造聚碳酸酯塑料和环氧涂料的单体。

②毒性:一种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质,具有雌性激素活性,能导致白血病和淋巴瘤。

③限量:欧盟相关标准规定,在食品或食品模拟物中双酚A单体限量

(6)丙烯腈单体

①来源:丙烯腈是合成橡胶(如丙烯腈-丁二烯橡胶)和丙烯酸树脂的重要单体。

②毒性:丙烯腈对人体的慢性毒性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失眠、多梦、易怒等。此外,丙烯腈可致接触性皮炎。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丙烯腈橡胶中丙烯腈单体残留量≤1mg/kg。欧盟指令2002/72/EC中规定,丙烯腈从塑料包装制品向食品或食品模拟物的迁移量不得检出,其检测限量为0.02mg/kg。

2.几种典型的塑料添加剂

(1)增塑剂

①功能与类型:改变塑料的刚性甚至脆性,使塑料具有一定绕曲性的添加剂。主要包括邻苯二甲酸酯、脂肪酸酯、磷酸酯、柠檬酸酯等。

②安全性:邻苯二甲酸酯具有较大的毒性,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2-甲氧基)乙酯等对动物具有致癌和致畸作用。

③有关规定:1999年12月7日,欧盟1999/815/EC指令,规定在欧盟成员国内对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与口直接接触的玩具及用品(如婴儿奶嘴、出牙器等)所采用聚氯乙烯塑料中的增塑剂含量进行限制,要求PVC中所含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DEHP、DINP、DNOP、DBP、DIDP、BBP)的总含量≤0.1%。

(2)稳定剂

①功能与类型:稳定剂的主要功能是阻缓或防止塑料在物理(加热、光)和化学(氧、微生物)因素作用下产生降解,主要包括热稳定剂、光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②安全性:热稳定剂有毒物质来源于重金属硬脂酸盐类(硬脂酸的铅盐和镉盐)和有机锡类(三烷基和四烷基锡);光稳定剂有毒物质来源于聚胺类物质,如六甲基磷酰三胺,可引起老鼠出现鼻癌;抗氧化剂有毒物质来源于酚类抗氧化剂,如丁基化甲基苯酚BHT、苯基取代的亚磷酸酯如三苯基亚磷酸酯。

③有关规定:我国在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对某些添加剂(65种,实际使用的达几百种)进行了规定。欧盟在2002/16/EC指令的附录三“可用于生产塑料材料及制品的添加剂不完全清单”中对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及其限量做了明确规定。

(3)发泡剂

①安全性:在餐饮业广泛使用的发泡聚苯乙烯或聚氯乙烯制品中通常需要添加某些发泡剂,如偶氮二甲酰胺、对甲基苯磺酰胺基脲和偶氮二羧酸二异丙脂等,然而偶氮二甲酰胺、对甲基苯磺酰胺基脲等在加热过程中容易降解产生致癌物氨基脲,导致食品存在潜在的污染风险。

②有关规定:欧盟2004/1/EC指令规定,自2005年8月2日起禁止进口和生产含有偶氮二甲酰胺发泡剂的食品包装材料。

食品包装内壁涂料的质量安全隐患

涂料是有机高分子胶体的混合物溶液或粉末,涂布于物体表面并形成涂层,从而达到防腐、阻隔等目的。涂料通常由不挥发的成膜物质和挥发性的稀释剂组成。

涂料的卫生问题主要关乎残留单体和重金属含量两方面,如游离甲醛、双酚A、双酚A二环氧甘油醚(BADGE)、双酚F二环氧甘油醚(BFDGE)、铅等。对此,欧盟已有限定,而我国还没有。

食品复合包装材料的质量安全隐患

复合包装材料是由两层或两层以上不同种类的材料,经各种复合技术加工制成的多层结构包装材料,所用材料有塑料薄膜、铝箔、纸等。

复合包装的质量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内层材料、胶黏剂、印刷油墨的溶剂残留。内层材料通常采用PE、PP、EVA等;胶黏剂通常采用聚氨酯,聚氨酯的主要成分是毒性较大的异氰酸酯,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甲苯二异氰酸酯,易水解成具有致癌性的芳香胺。内层材料中的添加剂、印刷油墨溶剂残留会迁移至内装食品中,引起食品污染。

1.异氰酸酯

(1)来源:异氰酸酯被用于制作聚氨酯包装材料和胶黏剂。

(2)毒性:异氰酸酯具有明显的刺激和致过敏作用,反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性哮喘,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影响到呼吸功能。

( 3 )限量:欧盟相关标准规定,塑料制品中异氰酸酯残留量≤1.0mg/kg。目前共有8种异氰酸酯被允许用于制作食品包装材料。

2.芳香胺

我国出口的食品包装及餐具常因芳香胺迁移溶出问题而遭到国外预警通报。

(1)来源:一是复合包装使用的聚氨酯胶黏剂,在加热蒸煮过程中,残留的芳香族异氰酸酯单体水解后生成芳香胺;二是黑色餐具材料中使用的偶氮染料,受热分解生成芳香胺。

(2)毒性: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间苯二胺、二胺基二苯甲烷等能诱发泌尿系统发生癌症。

(3)限量:我国GB 9683-1988《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规定,甲苯二胺的含量≤0.004mg/kg,该含量是指五种同分异构体的总量;欧盟指令2001/62/EC中规定,以芳香族异氰酸酯为原料和偶氮染料的食品接触材料中芳香胺类物质(以苯胺计)的检出限量为0.02mg/kg。

食品包装的卫生检测标准

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因与食品直接接触,已成为食品安全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与食品直接接触的过程中,包装材料及容器中的各种成分会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释放,从而对食品产生潜在的危害。除了上述食品包装材料本身及加工产生的安全隐患外,食品在运输、储存、使用中也可能受到二次污染,为了确保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的安全性,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测。

无论是企业内部的包装质量控制还是客户的要求,或者是为顺利出口提供保证,都需要对食品包装进行相关检测。

1.有害物质迁移

根据食品包装的用途,分别用蒸馏水、4%乙酸、65%或20%乙醇、正己烷(分别模拟水性、酸性、醇性、油性食品)对食品包装材料浸泡后进行蒸发残渣量、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以铅计)含量和脱色试验。

2.溶剂残留量

GB/T 10004-2008《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干法复合、挤出复合》对溶剂残留进行了规定。北京《奥运会食品安全包装、贮运执行标准和适用原则》以及国家质检总局目前实施的《塑料包装、容器和工具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也对溶剂残留做出了必检的规定。今后新制定的国家或行业食品包装标准都将把溶剂残留列入必检项目。

3.甲苯二胺

食品软包装材料大多是复合包装材料,因此由胶黏剂导致的甲苯二胺的潜在危害不可忽视,GB 9683-1988《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将其规定为必检项目。

4.邻苯二甲酸酯类

一般人容易在塑胶制品中接触到邻苯二甲酸酯类,很多食物在包装加工、加热的过程中都可能造成DEHP的溶出且渗入到食物中。

卫生部办公厅于2011年6月的《关于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规定,食品容器、食品包装材料中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应当严格执行GB 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的品种、范围和特定迁移量或残留量,不得接触油脂类食品和婴幼儿食品,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最大残留量分别为1.5mg/kg、9.0mg/kg和0.3mg/kg。

上一篇:农用拖拉机主要部件的维护与保养 下一篇:多姿多彩的吸氧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