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画线条艺术与书法的融合发展

时间:2022-05-25 10:46:17

探析中国画线条艺术与书法的融合发展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和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方面是由于书画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印记;另一方面则是书画同源,二者都源于远古先民们简单朴实的线条表达,继而衍生出丰富的书画形式。

关键词:中国画线条艺术书法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0-1人们对线条的不懈探索研究,表现了他们对于这一简单艺术表达的认知欲望。线条具有清晰表达客体轮廓和结构的功能,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文化里,线条的运用则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中国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和墨的使用,使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贯穿着的对主体自身的探求并进而追求主体与表现对象的融合更为深刻的美好意境。线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语言,同时也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因而一幅绘画、书法作品的风格,往往取决于线的风格。书画中的线条相互依托,共同发展,大大发挥了线的形式美,世代相传,日臻完善,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两种线条结构的艺术――书法和中国画。

在古文字尚未正式出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就已经有精美的陶纹图案。先民们把劳动、生活中的感受,集中反映在这些以线条组合而成的图案中。此后,线条有着充实内容的意象,并在其中包含了一定意义的象形文字的雏形。同期的绘画多表现在陶器或青铜器上用作装饰,因而带有图案化的倾向,还没有后来“写”与“画”的概念时,“刻”、“划”是春秋战国之前的主要表现手段。当时人们更为注重物象符号的形态而不太讲究线条的技巧,这一个时期被称为线条原始状态的朴拙阶段。

由于毛笔的使用,线条的表达有了质的飞跃,人们开始讲究毛笔的控制与技巧的掌握。线条的丰富构成为汉字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秦统一六国后文字书写发生了改变,即将大篆发展成全国通用的小篆,其线条的特点是藏锋逆入,圆起圆收,转角处都呈弧形,并要求线条无往不收,无垂不复。在绘画上人们对线条美的认识与书写是一致的,那就是讲究使用线条的均匀、秀丽并富于弹性。这一阶段的绘画,从现存最早的战国时期的帛画《夔凤人物》可以看出,由于毛笔的使用,线条表现出对流畅、弹性的追求。可见,这时的绘画已开始由简略向精微过渡,线条的内涵得到不断丰富。

运笔繁复甚至带有强烈对称图案似的隶书,到了两晋发展为颇具书写性的楷书。此后行书和草书的相继出现,变化多姿的线条便成为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内涵,从而为上层社会所欣赏和追求,书法因此成为社会认同的艺术,使得“东晋仕人,互相陶染”。东晋书法家把醉心书法作为表现自己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手段,他们在书法作品中追求风流散逸的气韵,注重学识和修养,使这时期书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线条也发展得更为精纯。

到了唐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贞观年间,朝廷开始实行以书取士的方法,因此书法成为读书人进身仕途的必要手段,这为书法严谨法度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开元、天宝年间,楷、草、行和隶书各立门户,开宗创派,更促进书法走向成熟阶段。

在宋代,行书和草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因其精神内涵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需要,符合宋人的意趣追求,得以崛起。文人画的倡导者苏轼和书法家黄庭坚为当时的主要代表。画家对线条的力度、节奏、取势的追求在作品中得到了更好的重视和发挥,通过线条速度、力度的不同所引起的印迹变化,来体现情感、意趣及其主观感受的意境。宋代一些文人画家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书法造诣,精通笔墨之道。他们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木石等,以书法的笔法、笔意入画,以增强画面的形式美,使之产生一种雍穆、宽宏的气度,洋溢出秀逸的“书卷气”,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

明清之际,民族矛盾不断加深。许多开明的知识阶层不满于现状,一部分人寄情书画以抒胸怀,促进了写意花鸟的盛行,使书法与绘画的笔墨技巧得到了更好的结合。同时一些画家对线条的理解也有了质的飞跃,他们认为线条不仅是包含着塑造形体的技法意义,而且更有其本体的艺术生命运动的哲学意义。

线条的发展进程本身就是线条的解放过程。绘画从最先带有教化社会意义的人物画发展到描绘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抒情寓意的山水花鸟画,线条也由极度的规范向直抒胸怀的自由境界过渡。尤其是写意花卉的出现,更使线条得到了极大的自由与丰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它在描绘物体的轮廓和形式结构的同时,更加注重主观意识形态上的情感和人格魅力等精神力量的体现。”在这当中,艺术性极强的书法用笔得到酣畅的切入,使画面中的线如行云流水,如枯藤坠石,所成之迹,如飞如动,如形如立,它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并且有深远的民族文化发展的内涵,形成了民族独有的审美心理特征。可见,线条在中国画中十分重要,线已是中国画中必不可少的构造语言。

参考文献:

[1]李敏.论线条在绘画中的运用[J].中国城市经济,2011,(23).

[2]王立科.论绘画的形式语言――线条[J].艺术教育,2009,(02).

[3]谢赫.古画品录(转引自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江晶,女,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硕士学位,工笔花鸟专业。

上一篇:自行研制手术病人上肢束缚带的应用 下一篇:《美国好声音》视听语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