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

时间:2022-05-25 07:23:05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

【摘 要】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高中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发现在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严重的落差。通过深入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些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未来发展的策略,为相关英语教师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英语教学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课程性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教材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因为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之间存在严重的落差,这些落差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标准的顺利推行。

1.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1.1教学方法落后,学习方式缓慢

现阶段很多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方式依然很落后,因为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理念的接受程度要求很高,在实践中很多教师不能及时接受,始终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将探究式学习连进行贯彻落实,在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之间存在明显不一致的地方。教学活动中严重忽视了学生思维发展活动与知识学习之间的结合。教学始终以讲授为主,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很少。还有很多教师急于结果的展示,严重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关注,没有为学生留出知识内化的时间,这样一来,严重忽略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2教学活动形式化,忽视教学目标的达成

还有一些教学课堂表面搞得热热闹闹,实际上有效的教学内容很少,在这样的课堂中不能将高中英语教学发展技能、拓展知识的目的充分的展示出来。一些英语教师注重探究活动的格式化,片面追求课堂的活跃场面,课堂活动深度不够,学习目标与情感体验之间的落差很大。

1.3课程资源不足,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足

一些高中的英语教师不具备驾驭教材的能力,将课程资源作为一种练习册使用。还有一些高中学校不具备深入开发教材的能力,很多学校中英语课程资源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开发教材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但是经过大量调查发现,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师与学生缺乏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意识,课程资源的使用品种非常单一,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资源,教师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非常低,不能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价值,把握不住教材的重点,所以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和使用能力低目前高中英语教师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存在这种现状的原因

2.1高中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观念严重落后

实际上能够进入高中任教的英语教师都应该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硕士毕业生,他们应该已经掌握了非常扎实的英语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经过大量的调查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是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并没有过多运用他们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很多高中英语教师的知识都是在大学中获得的,参加工作以后很少对其进行更新,大学时期形成的教学观以及语言学习观严重影响着他们在教学课堂中的教学行为。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很多教师开始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但是很多高中英语教师并没有形成对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认识,凭借他们大学期间学习的内容,不能将语言练习活动与任务进行有效的区分,这样一来任务型教学便流于形式了。

2.2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高中英语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充分关注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但是从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来看,高考作为检验高中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实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高中英语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通过灌输式、题海战术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很多学生梦想迈进高等学府的门槛,用大量实践进行练习。这样一来,新课程目标与倡导的教学方式同高考之间形成一种鲜明的矛盾,而很明显的教学的天平已经偏向了高考的一边。

3. 怎样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未来的发展

3.1注重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积极迎接这种新挑战,抓住时展的新机遇,一方面积极寻求个人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新课程的实施,使新课程改革的效果拥有良好的保障。

3.2不断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在新课程标准影响下,高中英语教学应该改变以往将考试作为评价方式的评价机制,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与评价制度。在新的评价机制中不断加大对过程性评价的比例,充分关注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同时还考核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运用程度,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的分析,做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1] 刘金明,曾小鹂.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英语写作能力测试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01).

[2] 刘芝.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课堂导入有效策略的研究[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10).

上一篇:中学生英语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生本教育观下的学习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