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美学特征

时间:2022-05-25 04:55:12

简论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美学特征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夏、商、周三代青铜器艺术的总体美学特征,在此基础上,从青铜器艺术的造型与纹饰风格转变出发,解读了其背后隐含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青铜器艺术;造型;纹饰;审美精神

[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0-0017-02

古代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夏、商、周三代最为繁盛。铜在当时是一种新元素,古人称为“赤金”,用这种材料制造器物比粗拙的陶石器坚固美观,同时,它作为一种很贵重的金属,除了王侯贵族之家,一般百姓无力铸造。概括地说,青铜器艺术在夏、商、周三代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艺术,它类似于一种图画文字,通过本身的造型、纹样,以及用于记事的铭文和高超的技艺反映了奴隶制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观念。

一、青铜器艺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青铜器艺术的发展与同时期冶金铸造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青铜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红铜加入锡(铅)之后,熔点降低,硬度增强,成为青铜。青铜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很高的耐磨性和化学稳定性。古代匠师在创作实践中十分关注铜与锡的合金比例,在春秋时期总结出适合制作不同青铜器类的理想的合金比例“金有六齐”。也正是由于东周时期在失蜡法铸造以及焊接、镶嵌等方面冶铸制造技艺的精进,才有可能生产出鬼斧神工的曾侯尊盘等作品,使楚人的浪漫激情与飞扬的想象力得以附丽于各种青铜器而震惊于世。对于作品的研究与评价需要靠比较,从比较中可以细致深入地了解到艺术设计思想、审美观念递进的过程,可以分辨出艺术创造力的高下。古代青铜器作品也有神品与能品之别。有的作品结构严谨,铸造精工,气度非凡,如四羊方尊、龙虎尊;有的在幻想与现实的交织中,设计别具巧思,如立鹤方壶;有的以结构奇巧取胜,如错金银龙凤方案。青铜时代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青铜器艺术的生命活力依然跃动于民族的血脉之中。有些现象值得深思,例如盛行于夏、商和西周时期的青铜酒器中的觚与爵,到东周以后为耳杯所代替,逐渐消失,所以孔子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慨叹。而在千百年之后,觚与爵等酒器的造型却被作为传统艺术中完美成功的创造而在玉石、陶瓷、犀角等多种材质的工艺创造中得到了复活。在民族艺术发展的长河中,对青铜器艺术的学习与继承决不仅只是艺术样式的借鉴,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精神,是活泼的创造力量,从历史的源头上奔涌直下,生生不息。

二、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美学特征

相传,铜器最早的铸造始于黄帝,而比较可靠的却是从夏禹时候起,夏铜器种类为最普通的鼎、彝两种。商朝大约相当于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这一时期的铜器种类和技术已经非常值得称赞,花纹款式也比较复杂而充满用意。这之后至周代则更加繁盛,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技术更加精妙。

就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而论,夏、商、周青铜器艺术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个基本特征是青铜器艺术在造型与纹饰上与原始彩陶艺术之间存在着传承性。事实上,通过从第一个基本特征是铜器最古老的型制,即三足的鼎和鬲看,古代铸铜工艺的技术和原始彩陶的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到了青铜时代,由于奴隶们手工艺的分工,在冶炼、熔铸、造型、器物镂刻等方面,青铜器艺术都达到了比原始陶器要高的技术,奴隶们所铸的铜器中,有多达20种不同的器型,如鼎、鬲、爵、尊、壶、豆、角等。这些青铜器,首先从造型上看,很容易看出铜器形状的演变与原始彩陶艺术形式上存在着外在的相似性。有的由陶器发展而来,例如鼎、鬲之类;有的由原始的竹编器物发展而来,例如簋之类;有的则由石器和骨角器进化而来,例如兵器之类。其次,从装饰上看,青铜器上面的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等更是与彩陶纹样紧密相连。商代铜器大多都有繁杂细致的花纹,例如神秘曲折而有方角的螺纹,也称为回纹或云雷纹,象征着雷电或暴风雨云。这种螺纹很早就已经在原始艺术时期的陶器上,最初多为圆形,中间发展过程中,出现两个圆形相联的状况,最后螺纹由圆形而变为有方角的样式,这种情景在新石器时代马厂彩陶时期开始萌芽,到辛店时期而出现了有连续的圆纹出现,此种圆形的或有方角的螺纹在新石器时代主要用以装饰陶器的颈部。到商代,则将这种装饰陶器的纹样用来装饰青铜器以及骨角器物。另外如鼎、鬲等,大都在器物的颈部镂刻上花纹带,并在里面缀满回纹。再如,在新石器仰韶彩陶中表现席子的条痕花纹装饰图案,在三代的某些青铜器上可以见到。原始艺术中出现的纹饰最早是在石头上、木头上或粘土上,而到了奴隶的铸铜工艺发达的时代,这种纹饰或者直接转移,或在原来基础上改造又延用到了金属上。可以说,我国原始彩陶的造型与纹饰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装饰美术法则,并且在夏、商、周三代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表现在它们有自己的独特性,自身在美学风格上也存在着发展和变化。伴随着奴隶制经济产生和发展,青铜器艺术虽然在铸铜工艺上与原始时期彩陶艺术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特别是在奴隶制时代早期仍具有原始彩陶那种朴素、活泼的蕴味,但三代毕竟是一个自身完整性的体系,由于阶级和国家的出现,社会中已经有一部分人完全从体力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铸造铜器和设计铜器形状与装饰纹样的脑力劳动,使艺术与劳动分离,通过对器物外型巧妙地“改造”,显现一个不但有力感而且具有独创性的艺术法则,青铜器铸造也就慢慢从原来的主要以实用为目的而转向渐渐与现实生活脱节,成为了一种专门的职业,以满足上层贵族们的享乐和政治要求。也正是由于这种因素的出现,青铜器艺术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发展,如发明了错金技术,并在装饰中嵌绿松宝石,而且艺术风格也在不断变化,青铜器发展到大约夏至商代前期,艺术风格由活泼、愉快趋向庄严、神秘、沉重,单独适合纹样饕餮纹(又称兽面纹)的流行不仅表达了一种不经过掩饰的狞厉之美,而且体现出了某种原始的、拙扑的美;发展到西周中期,艺术风格则由狞厉、神秘趋向了平和、明朗,那种凝重而神秘的气氛逐渐减弱;但到了奴隶制社会末期,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更呈现出活泼、朴素、清新的面貌,出现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装饰构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题材方面,最初铜器铸造与点缀器物多受原始化动物形象的启发而产生,而到了商代后期和周代,动物形象从中独立出来,整个铜器都作成动物形,采用怪物、山羊等形状,它所表现的不仅是动物的外形,更多的是构成形象的特殊本质,是它的独立性的精神和潜在的能力,特别是商周代的动物性青铜器不仅是形象,而且是力量。

三、夏、商、周青铜器的纹饰之美

商周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代。其鼎盛的标志是铸造工艺的高度发达。对合金比例的准确掌握,陶范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使商周的铸造师们能非常自如地掌握造型的比例和形状。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类型已臻完备,后世的青铜器类型基本上未超过商周的范畴。另一个标志则是装饰手法的多样化和独一无二装饰体系的形成。装饰手法有平雕、浮雕、高浮雕、圆雕、阳刻、阴刻等,各种手法相互配合,形成了进退有致、繁缉富丽和气象万千的装饰性造型。纹样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抽象与具象纹样。抽象纹样包括雷纹、云雷纹、钩连雷纹、连珠纹、斜条纹和弦纹等;具象纹样有警臀纹、羊纹、鸟(凤)纹、象纹、龟纹、蝉纹、蟾蛛纹、龙纹、牛纹、泵纹等。商人以鸟为图腾,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说。显而易见,这些纹饰的运用和当时人们的祭祀、信仰等有紧密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进一步发展,铸造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为失蜡法的运用和分铸法的完善,装饰手法上的突破则是模印法的发明。另外,镶嵌工艺也得到了普遍运用。春秋时期的纹饰早期以承袭两周的几何形纹饰风格为主。中期后,细密工整的蟠璃纹和蟠尬纹成为主体。战国时期,由于铁的出现,线刻画像成为主要的装饰手段,一大批表现日常生活的图鉴作品由此被创造出来。

圆鼎是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典型器物。器物的体形硕大,三足饰以高浮雕兽形装饰,通体饰以蟠璃纹,铸工精细,纹饰雄浑细密,处处显示出盛世气象。同一时期的青铜盘则以圆润和谐见长,蟠尬纹绕盘一周,衬托出手上的虎形纹饰,整个造型非常洗练,富有韵致。铜器纹饰常装饰在器物的腹、颈、盖和足部。纹饰的内容,据现有材料,大体可分为动物、人物和几何形三类。其中以动物纹样应用最多,其次是几何形纹和人物纹样。动物纹主要有餐纹、夔纹、龙纹、凤鸟纹、蟠螃纹、象纹、鱼纹、蝉纹和龟纹等;人物纹主要有宴乐、狩猎和战斗纹等;几何形纹主要有云雷纹、瓦纹、线纹、鳞纹、环带和重环纹等。构成形式有单独、适合和连续等几种式样。制作技法都为陶模翻铸,也有少数刀刻和镶嵌的,极个别亦有漆画和上彩的。铜器纹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

在现代社会,青铜器并不是仅为古董而存在,它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体现了它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美术法则形成的重要物证而具有的特殊的审美特征,即艺术创作思想贯穿于原始陶器艺术、奴隶制社会时期艺术、封建制社会时期艺术三个历史阶段。在古代奴隶制社会诞生的精致、典雅且富于变化的青铜器艺术,最后还要和当时的人们一同逝去,因为只有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青铜器艺术的完美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但它所体现的多元化的思想、对祖先和人类自身的崇高揭示、高超的技巧,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邱紫华.东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3]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

[5]曹意强.艺术与历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上一篇:纵情越野 绽放自我 下一篇:扶手椅上的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