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五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时间:2022-05-25 12:34:41

抓住五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被选入了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这是一篇内涵丰富、文质兼美的佳作。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度很大的课文,特别是课文的第一节,它是总领全文的纲,理解了它,课文的其它部分也就理解了。教这篇课文,如果采取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时点拨的方法,抓住第一节这一重点和难点,设计逐层深入的以下五个问题,也许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较好的效果:

问题一:在作者的眼中,“地坛”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坛?

在“我”的眼中,地坛玻璃“剥蚀”了,朱红“淡褪”了,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所以在“我”的眼中,地坛是一个“荒芜”的地坛。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在“我”的眼中,无论是地坛中的老柏树、野草、蜂儿,还是地坛里的蚂蚁、露珠和其它草木,都呈现出了另外一种与众不同的景象,拿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它们“并不衰败”。

所以,在“我”的眼中,“地坛”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问题二:为什么在“我”的眼中,“地坛”是这样的一个地坛?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早年下乡,因为积劳成疾,在二十岁时就大病一场,以致双腿残废。也正因为这样,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精神显得非常低迷。这种心理自然也反映在他的生活中,因此在他的眼中,地坛是“荒芜”的。然而,作者的内心,却始终还跳动着一颗不甘于现状、渴望奋起的心,所以在他长久的观察中,他又发现了在“荒芜”的地坛中不为人注意的另外一种东西,那就是一种生命的活力,一种跳动的滚烫的生命。因此,作者发现地坛“并不衰败”。

问题三:从与地坛的相识相知中,“我”得到了哪些人生的启示?

与地坛年深月久的相伴,它给了“我”很多深刻的人生启示,特别是让“我”懂得了思索如何面对自己坎坷的命运,怎样超越自己,怎样使自己走出阴影,这些都是作者在地坛中长久思索而来。其实,我们可以透过课文的两句话,把握作者的这种领悟。这两句话是:“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那么,透过这些话,作者告诉了我们哪些人生启示呢?第一,要用豁达开朗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的生命);第二,要有顽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问题四:联系上面的分析,你觉得“我”与“地坛”之间究竟构成怎样的关系?

在地坛的指引下,“我”由对生活失去信心变得对生活充满希望。在“我”眼中,地坛变得富有灵性,只有作为残疾人的“我”才能够读懂它,也只有它给了“我”许多的人生启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坛是“我”的精神家园,是“我”由地狱之门走向生命天堂的一条通道,而“我”呢,则是地坛的一个永远的守侯者,一个清醒的读者。

问题五: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第一节,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人生启示?

回答这个问题,除了包括作者自己在上面所写的一些内容外,还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再从深处挖掘。例如,要笑对生活,要永不放弃,要豁达自然。另外,还要从更高的角度来设想,例如,一个身体上有残疾的人尚且能够这样对待(珍惜)生命,那么我们作为健康的人又应该怎么办呢?总之,应该从生命的高度,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来进行思考。

解决了以上的问题,文章的第二节就很好理解了。第一节是全文的一个纲,它为下文(包括没有选入课本的另外几节)定下了一个基调。因为作者对于生命有了那些感悟,所以他和母亲的相依为命,母亲给他的生命的启发,他至今还后悔不已等等,全都和上文有直接的关系。学生也就可以顺利读懂了。

以上设想,诸君不妨一试。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所表现的深刻内涵;

2.树立热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实现生命的价值。

教学重点:

“我”与“地坛”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民族的历史长河,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它们是一种财富,我们用之不尽;它们是一种启示,昭示我们努力进取,奋勇超越;它们是一种粘合剂,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了我们民族的凝聚力。这些财富很多很多,例如长城,例如故宫,例如地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

二、研读文章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时间:五分钟。

要求:圈定关键词句,基本把握课文内容。

2.师生共同探讨:

问题一:在作者的眼中,地坛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坛?

参考答案:在“我”的眼中,地坛玻璃“剥蚀”了,朱红“淡褪”了,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因而在“我”的眼中,地坛是一个“荒芜”的地坛。另一个方面,无论是地坛的老柏树、野草、蜂儿,还是地坛的蚂蚁、露珠和其它草木,都呈现出了另外一种景象,拿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它们“并不衰败”。

所以,在“我”的眼中,地坛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问题二:为什么在“我”的眼中,地坛是这样的一个地坛。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早年下乡,因为积劳成疾,在二十岁时就大病一场,以致双腿残废。也正因为这样,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精神显得非常低迷。这种心理也反映在他的生活中,所以在他的眼中,地坛是“荒芜”的。然而,作者的内心,却始终还跳动着一颗不甘于现状、渴望奋起的心,所以在他长久的观察中,他又发现了在“荒芜”的地坛中不为人注意的另外一种东西,那就是一种生命的活力,一种跳动的滚烫的生命。因此,作者发现地坛“并不衰败”。

问题三:从地坛中,“我”得到了哪些人生的启示。

在这一节里,作者实际上还写出了另外一点:与地坛年深月久的相伴,它给了“我”很多深刻的人生启示,特别是让“我”懂得了思索如何面对自己坎坷的命运,怎样超越自己,怎样使自己走出阴影,这些都是作者在地坛中长久思索而来。

其实,我们可以透过课文的两句话,把握作者的这种领悟。这两句话是: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

那么,透过这些话,作者告诉了我们哪些人生启示呢?

第一,要用豁达开朗的心态来对待一切,包括我们自己的生命;第二,要有顽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三、升华认识

1.联系上面所说,你觉得“我”与“地坛”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在地坛的指引下,“我”由对生活失去信心变成对生活充满希望。在“我”眼中,地坛变得富有灵性,只有“我”能够读懂它,也只有它给了我“我”许多的人生启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坛是“我”的精神家园,是“我”由地狱之门走向生命天堂的一条通道。

2.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第一节,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人生的启示?

回答这个问题,除了包括作者自己在上面所写的一些内容外,应该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再从深处挖掘。例如,要笑对生活,要永不放弃,要豁达自然。另外,还要从更高的角度来设想,例如,一个身体上有残疾的人尚且能够这样对待生命,那么我们作为健康的人又应该怎么办呢?总之,应该从生命的高度,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来进行思考。

四、其他

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下面的第二节就很好理解了。因为,第一节是全文的一个纲,它为下文定下了一个基调。下面的所有内容,都是作者生命当中的事情。因为作者对于生命有了上述那些感悟,所以他和母亲的相依为命,母亲给他的生存的启发,他的后悔不已等等,全部都和上文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应该可以顺利读懂了。

教学后记:

这是一个坚强的人所写的一篇极富启发意义的自传体散文。我以为,教学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透过表面(即文章字句)了解其内核(即蕴含的深刻内涵)。应该说,如果把握得好,学生的收获就不仅仅是理解了课文,更在于由此对人生进行了一番深刻的解读,从而更有可能指导以后的人生。关键是,我们自己把握了吗?我们在教学中又是怎样做的呢?

(罗日明 广东顺德一中 528300)

上一篇:散文的技法及结构 下一篇:关于中专教育中汽车点火系统的理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