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的更新与利用

时间:2022-05-24 06:42:12

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的更新与利用

摘要:指出了传统建筑在一定的自然和文化基础上诞生于特定的区域中,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如何利用好这些传统建筑成为新的议题,分析了传统建筑环境背景和现状,提出了传统建筑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几点思考,包括对传统元素的利用、现代技术的结合与建筑形态的更新,以及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还必须用现代和创新的观点指导规划设计。

关键词:传统建筑;环境;更新

1景德镇乡村传统建筑环境建设背景

1.1自然背景

景德镇地区属丘陵地带,是典型的江南红壤区域。境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1]。村庄选址一般选取背靠青山,村前有溪水流过的地方,靠山邻水,前朱雀后玄武,这种规划选址的方式吸取了我国传统的村庄选址、规划布局的优点,符合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唯物观。所有建筑依地形而建,顺势而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山地建筑崇尚自然地风格,形成了景德镇地区田园山水画般的人居环境。

1.2人文背景

景德镇地区总面积5256km2,该区域是江西省文化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除了赣文化以外,徽文化也同样是这里的本土文化,并且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建筑是地方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景德镇的民居素有徽派民居之称,古代徽州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集团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2],景德镇就是其中一个。现存的许多古民居就有着马头墙、天井、木砖石三雕等典型的徽派民居特点,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式更为丰富。

2景德镇地区村落建筑发展体系

第一阶段在建国前,房屋结构的主要形式为木柱穿枋带小阁楼式样,建筑风格古朴,布局十分紧凑合理,以两天井为中心组成两进,有中堂和正堂,沿中轴线展开,隔扇窗棂饰以万字形式,整栋住宅整体显得高大、美观。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70年代,房屋建筑的形式转向砖木结构,并出现少量的钢混结构,风格上也日趋现代化、多样化。第三阶段是进入80年代后,在城镇建设中,钢混结构基本上取代了砖木结构,在村镇建设中也成为主流,建筑风格已不具备徽派民居的特点,取而代之的是农民自主建设的样式。中国传统建筑是指从先秦到19世纪中叶以前的建筑,是一个独立形成的建筑体系[3],因而本文所论述的主要是涵盖第一阶段内的传统建筑。

3景德镇地区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现状

3.1传统建筑现状

景德镇地区的传统建筑主要有祭祀性建筑、民居建筑、桥梁及水利建筑、陵墓建筑。村落建筑从格局到形式都与徽派民居密不可分,但也有一些差别,仅在靠墙顶部1m左右粉成白色,其余为青灰色,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也相得益彰,保留比较完整的有浮梁县的瑶里古镇、沧溪村、严台村、桃墅村、乐平市众埠镇。其他村落也有不少的古建筑群落,完整性稍差一些,但不论是公共建筑还是民居建筑在建筑的空间和周边的环境中都是和谐统一,互相依存的。就目前现状来看,比较集中的问题有两点,二是缺乏保护意识,一是缺乏维护资金。

3.1.1缺乏保护意识

据统计中国传统村落现存数量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9%[4],这些在村落当中充当重要角色的传统建筑也随之慢慢减少,其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着新农村模式的替代日渐消亡。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传统建筑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直接拆除掉改建新房,有的比较完整的建筑整栋拼装在村落旁,出售到外省或国外。对于颓败的古建筑,村民们将较为完整的构建拆除转卖,其他破旧的木构筑则直接当柴火烧掉。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说人们完全没有对古建筑加以保护的意识,但这种意识是零星的,传统建筑仍遭受了不少人为的破坏,而正是这些不同程度的损坏造成了乡村历史文脉的断裂。

3.1.2缺乏维护维修资金

资金的缺乏是众多传统建筑面临的一大难点,市文保专项资金的不足,社会闲散资金的有限使得维护和维修传统建筑的资金缺口很大,如乐平市古戏台这一资源,现存比较完整的有南宋年间的,部分构建急需修缮,却因为每年经费较少只能长期锁闭,等待资金的救援。这样的例子在景德镇地区还有很多,综合来说,国家级的保护单位比省市级的保护单位更好一些,作为旅游开发结合的地方因为有资金的不断补充也相对好一些,但是这毕竟是少数的,因而在新农村规划与建设的同时,重视传统建筑,改造与创新传统建筑,才是传统建筑物质与精神得以更好传承的解决方式。

3.2传统建筑环境现状

一个地方传统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是当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文化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景德镇地区的乡村传统建筑环境包括室内空间环境和室外空间环境。室内空间环境注重空间、装饰与风水文化的结合,而室外空间环境则从村庄到单体建筑的选址布局都讲求风水和因地制宜。拿传统民居建筑来说,建筑外观明朗,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5]。室外空间的院落多就地取材于当地的石材、河流的卵石铺地,多种植乡土特色的树种与花卉,院墙一般不高,在秋冬季节也是很好的晒场。装饰类的三雕取材有神话故事、渔、樵、耕、读等充满生活气息的题材,现状保存较完整的建筑仍具备这些环境空间,改建后的建筑也通常保留有部分环境风貌。

4传统建筑环境的更新与利用

传统建筑的现代化和现代建筑的本土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5],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上对传统建筑的尊重是对文化及民族传承的尊重,也是一个值得探讨和深化的议题。笔者经过对景德镇地区新农村建设与传统建筑的考查中,认为保留传统建筑的优良特性、环境的宜人性,加入现代的理念和创作手法,通过在新建筑上的多样化处理,可以让新农村建设更加贴近地方特色,保护与更新并进。

4.1运用传统的元素

景德镇地区传统建筑里有许多徽派特色的元素,是传统民居具备代表与辨识性的切入点,比如马头墙、门罩、花窗、三雕、天井、庭院,在现代的新农村规划中,加以运用可以凸显地域文化内涵空间,如近些年提出的新徽派就是良好的更新方式。

4.1.1马头墙的运用

徽派民居的标识性的高墙以及其形式美、防火又防盗的马头墙乃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广泛应用[6],建筑外部造型还是以马头墙、青瓦为切入点,由于传统徽派民居的窗户都比较小,可以在新农村的建筑规划中加大开窗面积,墙体仍然可以结合砖雕,创造自然古朴的氛围。

4.1.2天井的运用

景德镇地区的传统民居的内天井构造可以良好的增加采光和改善小气候,在风水当中也有聚财的讲究,新农村的民居样式可以沿用天井这一做法,在钢筋混凝土材料与方盒子式样的房屋结构盛行的当今,传统建筑在乡村的建设当中还有很多可取之处,在保证居住卫生的前提下,改善小气候,提高空间舒适度等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7]。

4.1.3庭院的运用

景德镇地区的传统民居庭院通常讲究与自然相结合,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可以沿用原有的习俗,在庭院中展现农耕文化的场景,以舒适的的尺度规划打造舒适的生活空间,

4.2现代技术与传统建筑的相互补充

现代技术在建筑领域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的革新和节能环保上,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8],不是一味的仿古也不是一味的革新,而是运用现念与技术结合传统建设理念,如农村常用的沼气能技术,现阶段推广的太阳能、土壤蓄能等技术都可以改变传统的能耗结构,传统民居的除湿防潮方面也有相应的技术,也可以改善传统民居的居住条件,从传统建筑本身来说,它的材料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符合因地制宜的特点,选用的也都是环保绿色的材料,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也是新农村新建筑可取的地方,现代技术与传统建筑的相互补充为乡村建筑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思路。

4.3建筑形态的更新

景德镇传统建筑都有比较固定的形式,比如民居中的H型、口型、凹型等的平面布置形式,在现代人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前提下,传统民居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的形式也体现在建筑形态的更新上,这种更新也包括了建筑的布局、平面和空间的设计,户内外空间的功能、与外界的联系与过度都需要处理恰当,从而保持传统建筑在新时期的延续性。

参考文献:

[1]陆元鼎.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金乃林.传承徽派建筑[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高璐璐.论在现代小区规划中的徽派建筑的实践[J].安徽建筑,2009(1):32~37.

[4]聂玮.徽州古居的现代叙事-类型学下的新徽派建筑设计[J].安徽建筑,2011(1):28~30.

[5]曹磊.徽派建筑的传承与发展~生态学下的新徽派建筑设计[J].福建建筑,2011(6):9~11.

[6]梁琍.新徽派建筑初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2):86~87.

[7]崔森淼.新徽派建筑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8]周蕾.徽派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及其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作者:卢洁1 曹明星2 单位:1.景德镇学院 生物与化学工程系 2.江西农业大学

上一篇:文明街更新中传统建筑元素传承思考 下一篇:藏式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