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鸿门宴》的叙事艺术

时间:2022-05-24 03:07:01

试论《鸿门宴》的叙事艺术

摘 要: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主要讲述的是公元前206年项羽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政治斗争。《史记》具有极高的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作者试图从事件逻辑、情节构成、人物塑造和场景描写四个方面阐释《鸿门宴》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 《鸿门宴》 叙事艺术 四个方面

《史记会注考证》曾引用《拙堂文话》:“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已,是子长叙事入神处。”这说明了《史记》叙事艺术的高超。何谓“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由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构成。下面我们就从事件逻辑、情节构成、人物塑造和场面描写四个方面来分析《鸿门宴》的叙事艺术。

一、故事逻辑清晰,合情合理

《鸿门宴》主要叙述了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抵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和刘邦。鸿门宴表面上是一次宴会,实际上是一次激烈的政治斗争。楚怀王在诸将攻打秦朝之前曾许诺:“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刘邦率先进入了关中,理应称王。与此同时,项羽在巨鹿打败秦军主力,军威大振。项羽在亲睹秦始皇出巡的壮大场面时说:“彼可取而代之。”可见项羽早就有称王大志,然而刘邦却先入关中,刘邦必定成为项羽的“眼中钉,肉中刺”,项羽必定会想方设法诛杀刘邦,恰好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告密,故事由此拉开序幕。

《鸿门宴》这个大故事包含了许多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称这些小故事为“事件”,所谓的事件是由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的叙述单位。鸿门宴整个故事由无伤告密、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约婚、项伯游说、刘邦谢罪、项王留饮、范增举i、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营、樊哙力斥、沛公逃席和无伤被杀十五个事件构成。这十五个事件虽然显得有些复杂多变,但都能前后相生,具有缜密的逻辑联系,使矛盾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正因为曹无伤告密“沛公欲王关中”,项羽才会大怒,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沛公军”;再加上谋士范增献计,劝告项羽“急击勿失”,项羽才会付诸行动,决定诛杀刘邦。恰巧项羽的叔父项伯听见了项羽和范增的谈话,而项伯和张良又是故交,所以项伯才会夜访张良告密。正因为张良献计,刘邦才会和项伯“奉卮以为寿,约为婚姻”,刘邦才能有机会向项伯诡辩自己“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由于项伯和刘邦是亲家,项伯才会让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并游说项羽“善遇之”,这样才会有鸿门宴的发生。如果没有刘邦和项羽军队力量的悬殊,“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那么沛公也不必贸然赴宴,《鸿门宴》的故事就不会产生。在鸿门宴上,刘邦假意向项羽谢罪,项羽因为叔父项伯的游说,所以才没有立刻杀死刘邦,“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原本就是为刘邦专门设下的圈套,范增才会“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以示之者三”,而“项王默然不应”。范增才请来项庄舞剑,行刺刘邦。因为项伯和刘邦约为婚姻,项伯才会“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形势如此严重,张良才会出营见樊哙,才会有樊哙闯营,力斥项王的故事情节。正因为项羽任人唯亲,接受了项伯的建议,正因为张良足智多谋,刘邦才有机会逃离鸿门宴。

这十五个事件在整个故事中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整个故事读来感觉逻辑清晰,合情合理。

二、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黑格尔认为,情节应“表现为动作、反动作和矛盾的解决的一种本身玩这个的运动”。由此可见,情节应该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鸿门宴》中的情节描写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由于曹无伤的告密,项羽大怒,再加上范增的火上浇油,“急击勿失”,项羽决定攻打刘邦。战事一触即发,但是战事并没有立刻开始。文中插叙了项伯夜访张良的情节,让人出乎意料。项伯本来是项羽的叔父,却跑去刘邦军营通风报信,并且和刘邦“约为婚姻”,为刘邦献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样就罢了,还返回项羽身边为刘邦说情:“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曹无伤告密和项伯夜访都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的故事情节。

刘邦和项羽在宴会上斗争的情节描写更是跌宕起伏,三起三落,扣人心弦。在刘邦假意谢罪,项羽留饮之后,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这是一起;而“项王默然不应”,刘邦暂时脱险,这是一落。范增无可奈何,授计于项庄,让项庄“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于是项庄入帐舞剑,这是二起;而项伯已被刘邦收买,“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之”,“庄不得击”,刘邦再次脱险,这是二落。张良意识到情况的危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生性鲁莽,“侧其盾以撞”,进入营帐,“披帷西向立,_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羽“按剑而跽”,杀意横生,这是三起;然而项羽的反应却是让我们瞠目结舌,称樊哙为“壮士”,并“赐之卮酒”“赐之彘肩”,这是三落。樊哙喝酒之后力斥项羽,项羽竟然没有怪罪,反而赐座。在这三起三落的情节描写中,刘邦几番遇险又脱险,这种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描写不得不让人钦佩。

最后的结局也令人为之震撼,项羽“受璧,置之坐上”,刘邦竟然成功脱逃。

三、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生动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核心。”这突出了表现人物个性的重要性。《鸿门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生动,尤其是对刘邦、项羽形象的刻画最为明显。

刘邦阴险狡诈、忍辱负重、随机应变、知人善任。刘邦得知张良转述项伯的消息时,马上问计张良:“为之奈何?”一句话就表现了他的知人善用,后来也是因为张良的出谋划策,刘邦才得以脱逃。但是刘邦马上反问张良:“君安与项伯有故?”这足以说明刘邦的城府。当项伯来见他时,刘邦立即和项伯“约为婚姻”,亲和敌人,可见刘邦的谋略过人。在宴会上,刘邦镇定地向项羽谢罪:“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S。”好一番说辞,刘邦将自己的身份从“沛公”降为“臣”,言外之意已经承认了项羽王者的地位,这样百般忍辱负重只为保留实力,再度称王。正因为刘邦能言善辩、足智多谋,他才能幸免于难。

和刘邦相比,项羽任人唯亲、为人不忍、刚愎自用、胸无城府。当项伯游说他善遇刘邦时,他竟然答应了。而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以示之者三”,他却“默然不应”。这样的反差表明项羽是一位任人唯亲、妇人之仁的人。当刘邦来赴宴假意谢罪时,项羽相信了刘邦“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小人之言”“待将军”等一系列谎言,并“留沛公与饮”。当樊哙闯营,对项羽的态度是“_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羽并没有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肉,赐座。刘邦借机逃走时,项羽没有去追杀,反而收下张良赠送的一双白璧。足见项羽的敌我不分、因小失大,为了仁义失了天下。

司马迁通过这几句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的人物语言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刘邦和项羽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四、场景详略有当,刻画细腻

一部叙事作品中必须有场景,也就是说,故事的进展必须把人物的行为放在具体的人物环境中构成场景,才能显现为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一般叙事作品中场景的详细叙述同概略叙述是交替出现的:需要重点表现的情节高潮出现在场景的详细叙述中,而无关紧要的过渡性情节则用粗线条概略叙述。《鸿门宴》也不例外。

从某种角度来说,《鸿门宴》十几个事件也就是场景描写,这些场景描写有详有略。曹无伤告密是故事的导火索,作为了略写;项伯夜访是故事的转折点,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刻画了刘邦的阴险狡诈,作为了详写。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宴会上三起三落的场景描写,这是故事发生的高潮部分,作为详细叙述。范增“数目”“举i”,示意杀死刘邦,而项羽“默然不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而项伯“以身翼蔽之”;樊哙闯营,“_目视项王”,而项羽称之为“壮士”,赐酒,赐肉,赐座。这些场景生动形象,刻画细腻,仿佛此刻身临其境。

刘熙载说:“太史公文,疏与密皆诣其极。”意思是说司马迁行文详略得当,浓墨重彩。樊哙闯营是故事的高潮,这个场景的描写,可以证明刘熙载说的话。司马迁通过樊哙的人物语言、行动和外貌的描写,详细地刻画了樊哙做事鲁莽、救主心切、勇猛过人的性格特征。尤其是“侧其盾以撞之”“披帷西向立,_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拔剑切而啖之”等动作、神态描写,使得樊哙人物性格活灵活现。

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赞美《史记》:“望表而知里,扪毛而知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也称赞:“《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两者都称赞了《史记》出神入化的叙事艺术。在下才疏学浅,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论述《鸿门宴》的叙事了艺术,望读者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

[2]刘熙载.艺概・文概.

[3]刘知几.史通・叙事.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3-242.

[5]朱红.《鸿门宴》的艺术性浅谈[J].读与写,2008,5,(1):85.

[6]刘志锋.《鸿门宴》中“樊哙闯帐”的语言描写艺术[J].文学教育,2010.

[7]关福珍.《鸿门宴》人物描写的艺术成就[J].锦州师院学报,1994,2:143-149.

上一篇:高职院校《国际货运》精品课程建设初探 下一篇:怎样引领学生点亮自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