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学改革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时间:2022-05-24 11:46:11

深化教学改革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10-0130-02

摘要:本文针对当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改革实践,即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导向,从设置柔性课程体系、创建实践教学平台、培育专业特色等方面入手,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创新人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框架

基于“加强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柔性培养”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我们以培养基础实、能力强、具有创业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导向,从设置柔性课程体系、创建实践教学平台、培育专业特色等方面入手,全面实施教学改革。改革框架思路见图1。

图1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基本框架

2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实践

2.1精心设置“柔性化”课程体系,注入“多元化”的创新元素

课程体系的设置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柔性化课程体系能够较好地解决传统课程体系过于强调“刚性”的不足,通过增删单元和模块,便可实现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通过调整模块化的组合方式,便可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使课程设计注入“多元化”的创新元素,体现灵活柔化的特点。

柔性模块课程体系是在两级基础课程平台上,构建特色突出的专业特色模块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必修模块、专业实践模块、专业限选模块、专业任选课程、外向型课程模块几大组成部分。其中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又包括软件选修模块、嵌入式选修模块、网络工程选修模块、定向式课程模块、认证课程模块、公共组选修模块。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解决复杂多变的生源和就业两个动态市场的需求与实现稳定办学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可能,进而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课程体系的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示意图

以“3+1+外”方案具体实施培养模式,即:

(1) 大学前3年完成全部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夯实基础;

(2) 在大学四年级1年中主要开设大量专业方向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需要在主修专业内自由选修不同方向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即专业方向分流。同时在方向课程模块中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强化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化能力;

(3) 这里的“外”具有三层含义:

其一是“外”语。外语教学与应用实现四年不断线,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基础英语的学习,三年级根据计算机类学生就业方向及特点,特别开设了外向型课程模块,如进行高级英语、专业英语、基础日语和专业日语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其二是“国际化”课程建设。与国际知名的IT公司Cisco公司和Sun公司签订合作办学事宜,成立了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和Sun SAI技术学院。在课程建设中,将认证课程纳入选修课体系,不断引进国外教材、课件及其先进的课程体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及时了解国际技术前沿,紧扣专业技术发展的脉搏;

其三是“国际性”人才培养。通过与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合作试验了石油大学特色的高等教育“校企联合培养”,探索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扩大学生的国际性视野。

2.2致力创建“立体化”实践体系,依托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计算机专业对工程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培养体系中必须坚持拓宽专业口径,充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

根据专业特点和实践现状,将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为研究构建计算机专业立体化、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内容调整、整合,形成多层次、具有弹性结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新的体系做到了一条龙、不断线、分层次,由基础,到提高,再综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创新能力(见图3)。

图3 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示意图

基础层由各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组成,如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操作系统内核实习等,它是金字塔的底座,影响面最大、最广、最深。通过该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验手段和方法,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实现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反作用,辅助学生加深对理论课程内容的理解,为进一步进行综合性的实践奠定基础。

提高层采取专业特色课程与方向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如驱动程序开发、C++应用开发、软件开发技术、WEB应用开发、数据库实践等。重点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现代化的设计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以及自主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综合创新层包括暑期实习、毕业设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各种省市级科技竞赛以及学校的各种科技竞赛等多项竞赛活动。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让学生掌握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创新能力。

2.3努力创造“多样化”培养机制,提供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健全相应的教学监控体系,树立质量意识和全面质量观,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才能保障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实施。

(1) 建立科学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改造和发展方向等;

人才培养过程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的选用、师资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

人才培养质量系统:其主要监控点为课程合格率、各项竞赛获奖率、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毕业率、学位授予率、考研率、就业率就业层次、用人单位评价等。

(2) 落实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

由院、系构成二级监控组织,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教学系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院、系常设监督机构即教学督导小组,对教学基本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

(3) 完善管理制度,提供制度保障

为实现以上三个体系,除落实学校学院相关的文件外还制定了符合专业教学特点的教学质量监控的文件,并完善了管理制度等配套措施。

通过对教学各项制度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健运行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优化了教学环境,保障了教学体系改革的有效实施。

3结论

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改革项目,本着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施同步推进,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在推行教学改革的几年间,教学体系有了本质上的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显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不断体现,对社会的适应性也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 张力.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创新问题探析[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0):23-25.

[2] 周兴社,樊晓桠等.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3):10-11.

[3] 徐海峰. 教学计划模块设置的认识与实践[J].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3):32-34.

[4] 仝兴华,刘衍聪. 探索柔性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06,(9):46-47.

[5] 丁宇辰,屠立忠. 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46-49.

[6] 尹生,王昕旭. 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思考[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6):23-25.

上一篇:实施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下一篇:改革“软件工程”课程,促进工程型应用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