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职汉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时间:2022-05-24 10:01:33

刍议高职汉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96-02

对于高职学校的维吾尔族学生来说汉语是一门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者必须要具备“听、说、读、写”几种能力,这几大方面是密切相关,互相影响的,而“读”更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汉语阅读教学更是高职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著名学者柯鲁克先生曾一再主张把英语的大量阅读当作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这一观点,这一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收到了良好地效果。同样,作为语言教学,在汉语教学中也应该把阅读教学作为汉语教学的主要手段。因为阅读教学体现了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几个方面所形成的语言技能,听、说、写的能力越高,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词汇量越多,语感越强,阅读的就越流利。反过来,阅读量越大,学生积累的词汇量也就会越多,语感也就越容易形成,阅读也就越流畅。阅读量越大,学生越能通过所阅读的材料更全面的了解汉族文化,接触更多的词汇和语汇,使自己的语言技能不断升华,不断提高。总之,阅读教学是汉语教学的命脉,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它不但能给听、说、写等教学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丰富、巩固着听、说、写等教学环节。所以说阅读教学对高职汉语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那么,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几点关于如何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看法。

一、优化阅读策略

阅读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方式,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获取信息、进行学习的最基本途径。高职汉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汉语教学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结业考试也把阅读理解作为考查的重点,而提高阅读成绩的关键在于优化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指为了有效地组织和安排阅读活动而采取的行动和步骤。它包括阅读观念和阅读管理两个部分。阅读观念具有稳定性与可变性,它受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个人经历与传统学习的影响。正确的阅读观念需要培养,更需要长期的锤炼与不断修正。阅读管理是读者调控阅读过程的手段与措施,它包括认知与情感两方面的因素,两者是阅读活动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只有协调得当,阅读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阅读过程具有双重属性,有向两个极端发展的倾向。揭示并处理好统一体中各种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对立的因素,才能把握好阅读的方向,确定好活动效果的准则。阅读规律决定了阅读过程具有对立统一的特性,这些特性之间相容而不重复,相关而又独立,简练而明晰,对指导阅读过程具有策略性的意义。同时,他们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可灵活处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概括地说,阅读过程可以分为宏观阅读和微观阅读两个部分。微观的阅读过程是“自下而上”阅读模式的过程。这是一个生字、词语、词组、句子等详细而精确的辨认过程,其得到的意思也是这些语言意思相加的总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解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阅读活动被称为“重新架构作者理念的解码过程。”宏观的阅读过程是“自上而下”阅读模式的过程。它是选择最少的必要语言提示来进行猜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是主动参与者,他不但要借助语言的表音系统、句法系统和语义系统重建书面语意义,而且要借助个人的先期经验及对阅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对信息进行再次加工,前瞻结果。在阅读测试中,考查“微观”能力的检测点主要体现在事实细节、猜测、理解词义等题目上,考查“宏观”能力的检测点体现在文章主旨、深层判断、推理判断与推测结果等题目上。近几年高职汉语结业测试题重点检测考生对语篇的领悟能力,在选材上趋于多样化、现代化和生活化,注重语言与文化相结合,并增加阅读量和提高读速。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的阅读教学策略应该是:整体规划,阶段侧重,强化阅读宏观意识与微观意识,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统一于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才能很全面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给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通过阅读训练丰富其词汇量,培养其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汉语语言技能,真正提高汉语课堂教学的质量。阅读微观意识的培养可从处理冗余信息、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入手,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不拘泥于对个别与阅读理解考题无关的词、句或段的理解。具体地说,可以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式,调整读速,利用文中的“信号词”来解题。有些信号词预示前后内容相同或相似,或者相互补充,遇到这类词,可适当加快阅读速度,或可借此推测生词的词义。阅读宏观意识是指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和文章的组织结构,以及进一步综合运用已知的有限信息的能力。培养宏观意识可以用缩写和编写提纲的方法进行训练,也就是把文章段落先缩写为句子,后再缩写为短语,进而把整篇概括为简明的提纲。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确定主次信息点,过滤冗余的信息,浓缩关键信息,最后把信息点概括成为连贯的短句或纲要。此外,还要教会学生,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词可以帮助确定文章的主旨大意和基调,暗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放慢速度,其信息往往是答题的主要依据和线索。微观与宏观意识结合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阅读模式相互作用的结果。阅读文章时,一个活动是从生字词、词组、句子等语言形式上进行字面理解,另一个活动是在理解字面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自己原有知识重建信息。学生以自身的认知行为作基础,理解文章是基于他们对已有经验的推测或利用已有信息对新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二、培养阅读技巧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书面和口头方式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可见,阅读课不仅仅要教学生理解生字,词语、词组及句子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还要让他们学会如何使用这些词及表达方式,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因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还需要在比单纯理解生字、词组及孤立的句子等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就是在教会学生遣辞造句、正确使用汉语的基础上还要把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自觉地理解课文的内部含义、交际意义、句间关系、段落关系、语篇布置及主题思想上。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汉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汉语文化有益于对汉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所学语言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汉语文化及本民族文化,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汉语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在汉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汉民族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本民族文化、汉民族文化、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学生阅读上的关键问题就是语言表达方式和用法上的习得与内化。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一方面是由文字到思想,另一方面是由思想到文字。文字的解码和歧义的消除,离不开读者已有背景知识的参与和运用。一个了解汉民族的文化,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方面知识的人,在阅读有关内容的材料时,要比不具备这方面知识的人轻松的多,理解也会透彻的多,也就更容易进入角色,达到欣赏的目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是相互依赖的。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针对文字的意义,更多的是学习一种文化事实。

语言是要讲究美感的,任何一种语言之美恰恰是来自于它的声音,来自于其本身的节奏和韵律。当学习者的语言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有了一定的文化积淀,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以朗读来升华所学语言,以朗读来理解文章,以朗读来欣赏文章了。因为朗读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技巧,是培养美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正因为如此,学习者若想真正学好汉语,对朗读训练便不可有一丝一毫的轻视。凡有志向的汉语语学习者必须要下苦功,不厌其烦地学习“有声”汉语,多听、多朗读、多模仿,多储存,在此过程中,其听力,其口语,其语感,其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必然会随着这种功夫的加深而得到明显的提高。朗读教学可谓是一种行之有效而又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朗读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需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其特点是层层渗透,潜移默化,不可能今天启用,明天就立见成效,但在教学中如果能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其作用和效果必然会凸显出来,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也一定会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要提高学生汉语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汉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找到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因素,指导学生采取恰当的阅读策略,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技巧,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真正做到读有策略、读有动力、读有方法、读有创造、读有个性,那么阅读理解教与学的水平必将得到提高,为其终身学习汉语奠定基础。

上一篇:“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教学案例 下一篇:中学语文作文训练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