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时间:2022-05-24 08:37:01

“营改增”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摘要】在经过一年多的试点运行之后,2013年8月1日“营改增”在全国范围内对“1+7”行业全面推开,“营改增”对财政收入,尤其是地方财政收入有何积极影响,有必要正确认识。本文就此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对“营改增”的政治背景及含义作了介绍;然后,从各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营改增”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关键词】“营改增” 地方政府 财政收入

一、“营改增”的政治背景与含义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增值税和营业税都属于流转税,2012年在全部税收收入中占比为26.3%和15.7%,分别为第一和第三大税种。营业税由地税局征收,增值税则属于国税,由国税局征收。所谓的“营改增”指的就是把营业税改为增值税。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新的经济形态不断涌现,货物和劳务的界限日趋模糊,对服务业征收营业税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服务业税负较高。服务业除了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和文化体育业的营业税税率为3%以外,其余服务业的税率为5%,部分娱乐业税率高达20%。相比制造业,服务业税负明显偏高,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存在重复征税,不利于专业化分工。服务业按照营业额缴税,但是提供劳务也需要消耗其它货物和劳务,这部分消耗实际上伊宁缴纳了增值税或营业税,因此存在重复计税问题。

因此,“营改增”是发展服务业,激活市场的必然之路。作为地方财政主要收入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对地方财政收入会后哪些影响,下面就此作具体分析。

二、“营改增”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一)短期不利影响

试点企业纳税收入下降。“营改增”目前采取的是原营业税收入改为增值税后仍划归地方的过渡办法,看似不会对地方财政收入构成影响。但“营改增”鼓励更多企业专业化经营,细化产业分工,理性的纳税人会出于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考虑而改变企业组织结构,从而形成更多抵扣项目,减少缴纳增值税,从而减少地方政府收入。

下游企业增值税收入下降。下游工业企业在“营改增”后,购进试点服务可获得较以前更多的进项税抵扣,因而会减少缴纳的增值税,相应减少地方财政收入。根据统计,试点地区95% 左右的企业实现减税或税负不变,2012年全部试点地区全年减税426.3 亿元,其中,试点纳税人减税189.1 亿元,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试点服务减税237.2 亿元。

城建税等其他税费收入下降。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作为流转税的附税,其收入也会相应降低。测算显示,2013 年8 月1 日起试点行业全国推开后,预计全年减收规模为1200 多亿元,全部完成后全年预计减税约两三千亿元,那么相应城建税等附加税就要减少100―300 亿元。城建税等附加税费作为地方税,完全纳入地方预算,收入的减少将对地方财政产生较大的影响。

“营改增”后地方税收失去主体税种,将造成地税随主体税种附征的税收难以控管的局面。“营改增”扩围后,地税收入中营业税将全部或大部分丧失,企业所得税因新增企业随着“营改增”变为国税征管而失去新的增长空间。同时,随着主体税种的征收权转移,而随主体税种附征的个人所得税和附加、基金都将面临流失的风险,组织收入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财政补贴支出压力加大。试点过程中,对税负增加的企业,大部分地方政府采取由地方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给予财政补贴的做法,这有利于缓解和消化改革增加的税负,顺利推进改革试点。但财政补贴加重了财政负担,会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出,从而形成减税和增支两方面压力。

加大地区间发展差距。“营改增”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与改革范围、不同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结构,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担能力密切相关。例如,发达地区通常服务业较为发达,从近期来看地方财政减收规模较大,但发达地区财政承担能力较强,补贴能力较强,服务业发展潜力大,未来将成为服务提供者和产生增值税销项额的一方。因此,从远期看, “营改增”将给发达地区注入更强劲动力。而欠发达地区对财政减收的承担能力相对较弱,改革后通过服务业发展来增加税收收入的潜力也较弱,“营改增”对地方财政的压力更大,这也是在“营改增”初期部分欠发达地区对试点意愿不强的原因之一。

(二)长期有利影响

实施结构性减税,进行宏观税负的结构性转换,是未来我国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可以为其他税种的增税提供空间,即在降低一般性税种的税收负担的同时,在环境税、资源税等绿色税种上进行增税,地方财政也将能够从这些税种上增加收入来弥补“营改增”的减收。

“营改增”在完善税制、减轻企业税负、消除重复征税、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和三次产业融合等方面发挥积极效应,又是涵养税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可为未来的财政收入增长奠定基础。这不仅能够弥补“营改增”短期结构性减税的财政损失,长期则是对我国税收产生正增长效应。

“营改增”后还可以通过服务业的大力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财政收入随工业经济的波动性,增强地方财政收入的稳定性。由于“营改增”试点行业术语生产范畴,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中游位置,抵扣链条打通后,使上下游行业均可受益,将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试点行业及上下游企业互相作用、共同发展,促进各类投资和生产要素向现代服务业聚集,对服务业发展将产生政策引导和结构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樊其国.“营改增”五个误区[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2,(10).

[2]赵光军.“营改增”对县域税收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山东社会科学,2013,(S1).

[3]刘洋.“营改增”对天津企业税负与政府税收的影响[J].天津经济,2013,(10).

[4]许文.“营改增”对地方财政的影响[J].中国财政,2013,(10).

上一篇:浅析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下一篇:我国国企高管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