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引流效果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5-24 08:36:51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引流效果的临床研究

作者单位:163300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徐勇

【摘要】 目的 观察负压球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3年3月~2009年12月对观察组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使用负压球细管引流,对照组术后使用传统粗胶管水封瓶闭式引流,两组患者均90例。结果 观察组在胸腔积液、第2天镇痛剂应用、引流口感染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脓胸、第1天镇痛剂应用及管腔堵塞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结论 负压球细管引流用于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腔引流,创伤小,效果确切满意。

【关键词】 食管癌; 贲门癌; 负压球细管引流

食管癌、贲门癌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术后常规行胸腔闭式引流,以排除胸腔内的渗液和积气,尽快恢复胸腔内负压,防止各种并发症[1]。而传统的粗胶管水封瓶闭式引流创伤大,疼痛明显,患者受限,且拔管后容易残存积液。笔者所在医院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使用负压球细管引流代替传统粗胶管水封瓶闭式引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3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使用负压球细管引流患者9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41~77岁,平均为64.2岁。其中食管癌40例,行左胸内弓上、胸顶吻合34例,右开胸三切口颈部吻合3例,左颈、左胸二切口颈部吻合2例,右胸上腹部二切口胸顶吻合1例;贲门癌50例,均为胸内弓下吻合。以前使用传统粗胶管水封瓶闭式引流的食管癌、贲门癌9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60例,女30例,年龄42~75岁,平均65.3岁。其中食管癌37例,行左胸弓上、胸顶吻合34例,右开胸三切口颈部吻合3例;贲门癌53例,均为胸内弓下吻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活质量评分、肿瘤分期等方面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术后胸腔引流均采用一次性无菌、无毒、无热源硅胶制负压球引流管,置管前将负压球拔掉,适当裁剪前端或后端,并留置侧孔(原前段侧孔较小),彻底清洗胸腔,清除血块及纤维素等易凝物质后,常规部位置入导管,如需在胸顶部或吻合口旁留置导管,可在附近壁层胸膜松松缝一针固定,保证在出胸腔前2~4 cm处有一侧孔,固定导管。连接后端、负压球,使负压球底部开启。胸腔缝闭,麻醉师鼓肺,导管内有血液流出时,说明气体已排尽,挤捏负压球呈凹陷状,关闭底部扣带,使其呈负压吸引状态。待负压球全部膨起后开启扣带,排除内容物,使负压球再呈负压吸引状态持续引流。如此反复引流,待患者开始进流食,引流液量及颜色无明显变化后,拔除引流管,一般放置7~9 d。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粗胶管水封瓶闭式引流[2],定时挤压引流管以通畅引流,防止堵塞,每日更换引流瓶,36~48 h后拔管。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住院时间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表示,采用U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胸腔积液1例(占1.1%),无一例脓胸发生,术后当日镇痛剂应用87例(占96.7%),术后2 d镇痛剂应用10例(占11.1%);无引流口感染,引流管堵塞1例(占1.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8 d。对照组胸腔积液31例(占34.4%),脓胸2例(占2.2%);术后当日镇痛剂应用89例(占98.9%),术后2 d镇痛剂应用73例(占81.1%);引流口感染11例(占12.2%),引流管堵塞2例(占2.2%);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4.5 d。观察组在胸腔积液、第2天镇痛剂应用、引流口感染及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对照组与对照组疗效分析 (n)

注:两组比较,*P

3 讨论

胸腔闭式引流是胸外科应用较广的技术,是治疗脓胸、外伤性血胸、气胸、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方法[3]。与粗胶管水封瓶闭式引流相比,负压球细管引流具有明显的优势。负压球体积小、管径细、质软、弹性好,日常活动方便携带,装入口袋或系于腰间均可,较易为患者接受;负压球为无菌、无毒产品,密闭性好,可有效防止逆行感染,且拔管方便,不留置缝线,48 h后自行揭除,无需换药,拔管当日即可出院。值得注意的是,置管前留置侧孔要适当,以防引流不畅,但过大在拔管时易折断。本组无拔管时折断。另外,由于负压球细管管腔较细,注意使负压球持续呈负压状态,以免管腔堵塞,引流不畅。

参 考 文 献

[1] 王子伟.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负压球细管引流103例.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2(4):290-292.

[2] 冯彩婷.两种不同胸腔引流管在食管癌贲门癌术中的应用研究.实用医学杂志,2006(6):26-27.

[3] 张东辉.负压球细管引流在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治疗中的应用.实用医学杂志,2006(16):38-39.

(收稿日期:2011-01-04)

上一篇:多排螺旋CT对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下一篇: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发热50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