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蜕变

时间:2022-05-24 07:02:24

追踪

扭亏帮助TCL重塑融资管道,但TCL能否在产业转型中重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其重新唤起资本市场信任的关键

自TCL上市以来,TCL集团(深圳交易所代码:000100)董事长李东生从未如此寂寞。3月13日,TCL集团2007年业绩报告――净利润3.96亿元。在连续亏损两年后,TCL集团向资本市场交出了一份盈利答卷,却没有激起多少掌声。

从公告预盈至今,几乎没有投行就此发表研究报告。高盛在2008年1月23日宣布,不再跟踪分析包括TCL多媒体(香港交易所代码:1070)在内的三家彩电生产商。TCL集团年报当日收于5.98元/股,比上市时将近10元的股价,已大幅缩水。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并未表现出沮丧。相反,他对TCL复苏的信心正在缓慢提升。

“去年的目标就是希望三家上市公司都能盈利,现在大部分实现了。只有TCL多媒体还有问题,但TCL集团和TCL通讯整体盈利高于预期。”3月4日,TCL集团年报前夕,李东生对《财经》记者说。

融资平台解冻

和《财经》记者一见面,李东生就说明,TCL集团的盈利并不像有些媒体报道的,主要靠“卖资产”来实现。他举例说,转让TCL电脑的股权并没有获得多少资产增益。而出售低压电器股份的交易由于尚未交割,收益并未反映在2007年度财务报表内。

李所指的两笔交易,分别是2007年11月,TCL集团向昌达科技实业转让TCL电脑科技(BVI)82%股权,获利780万元。同年12月,TCL集团再将TCL低压电器(无锡)公司100%股权转让给罗格朗公司,有望获利3.5亿元。

对TCL来说,扭亏意义重大。究其根本,在于为TCL重塑融资平台。过去两年间,TCL集团一直资金匮乏。海外并购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连续亏损,令众多金融机构望而却步。

2005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与TCL集团签署了协议,承诺为TCL集团提供贷款支持,用于支持其“走出去”项目。但情况在TCL戴上ST帽子后发生转变。最终,TCL没能从国开行拿到一分钱。

两年低谷,令李东生亲历了资本市场的“人情冷暖”。“银行和金融机构都是市场化运作的,很难为你‘雪中送炭’。而TCL摘掉ST的帽子之后,就符合银行贷款的基本条件了。”

2007年4月,TCL集团曾把定向增发提上了议程,但议案直至公司三季度公布盈利季报后才获董事会通过。

李东生称,“3月底将正式把材料报到证监会。从目前相关规定讲,我们是符合增发条件的。”

根据TCL集团的《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向不超过十名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16.96亿元,其中李东生以现金认购18%。所筹资金中,除3亿多用于向TCL多媒体增加投资,7.4亿元和6.5亿元计划分别投资42寸以下和56寸以下两条液晶显示模组生产线。

李东生对此信心很足。“过去半年多我们花了很多精力研究液晶模组项目,希望启动增发时能给市场精细的介绍,比如未来将会有哪些利润贡献。”

押宝液晶模块组

液晶显示模组(LCM),是液晶电视中将液晶显示器、集成电路等构件转配在一起的组件,约占一台平板电视成本的30%至40%。李东生之于液晶模组如此重视,原因很简单:这是TCL彩电业务转型的关键。

在过去两年间,全球彩电市场从CRT(传统阴极射像管电视)向LCD(液晶电视)迅速转型,使得凭借收购汤姆逊一举成为全球最大CRT彩电厂商的TCL突然搁浅。

在TCL宣布液晶模组投资计划前,有消息称,TCL集团将与一家跨国公司合作开设液晶面板工厂,但迟迟未见行动。液晶生产线动辄投资几十亿美元以上,在分析师看来,TCL集团短期内上马面板生产线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兴业证券分析师时红认为,原因在于,液晶屏生产相对处于寡头竞争,外来者很难进入;TCL集团目前的经济状况也不可能有实力投资。

模组因此成为TCL进入上游最现实的选择。“如果不介入模组开发,产品开发空间较小,在成本上着力的范围也小。模组研发能力的提高对改善整个在LCD产业的竞争力有很大帮助。”李东生表示。在过去的两年中,由于不能有效控制LCD的采购供应成本和按照市场需求迅速更新产品,TCL在LCD市场上遭遇的主要难题是:投资愈多,库存愈多,亏损愈大。

时间是李东生最大的敌人。多家市场分析机构预测,2008年全球平板电视的销量将会超越CRT。TCL模组工厂从建厂到投产至少需要18个月。即使募资顺利,也要在2009年方能见到回报。从现在到那时,TCL集团能否找到办法阻止彩电市场份额下滑,这是2007年10月才上任的TCL多媒体首席执行官梁耀荣要解决的问题。

梁耀荣是原飞利浦彩电部门老将,在飞利浦工作28年之久。“梁耀荣与TCL有过合作,亦有国际市场的人脉资源,可能是TCL多媒体最合适的人选。”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评价。

梁耀荣给自己制定了三个阶段的目标:前两个月着重于做细致的资产管理,此后是制定业务策略,当前工作重点是人力资源的国际化。他告诉《财经》记者,今年3月,TCL多媒体将对薪酬制度适当调整,以稳定人心。

就像阿梅里奥当初进想集团所做的一样,梁耀荣加入后,也在技术、战略采购和供应链管理、欧洲和北美业务负责人以及总部财务等四个关键位置上,引入了具有国际化经验的职业经理人。

不过,平板电视供应链管理是摆在梁耀荣面前一道艰巨的障碍。平板电视显示屏等核心元器件的采购都需要一定周期,一旦预测落后于市场的增长,几乎再无机会临时增加生产。

梁耀荣已将原来的全球研发中心分成了“产品研发”和“技术项目质量管理”两部分,以改善产品上市时间和质量。同时,把原来的全球运营中心分为“全球制造”和战略采购供应链管理两部分,以提升制造水平并加强与战略伙伴及客户的接口。此外还成立了新产品和业务战略部门。

一位TCL前高层评论说,李东生在彩电业务上已经试过了所有的方法和人,TCL内部的、麦肯锡的,都未能力挽狂澜,多番试错后再引入梁耀荣,已是“背水一战”。

北美:下一个欧洲?

梁耀荣很清楚自己面临的挑战,他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坦言:在美国市场,CRT已基本消失,只有两三个店还在销售。

继欧洲之后,北美拉响了警报。根据TCL多媒体年报,其在欧洲销量为85.2万台,比2006年大幅下降50.6%;北美为167.3万台,比上年大幅减少45.1%。北美市场下滑的原因与欧洲类似,但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清楚表明,TCL仍未得窥LCD市场的堂奥。

2007年在TCL欧洲业务重组完成之时,资本市场曾给予TCL和李东生应对危机的能力以正面回应。“TCL集团主要亏损源――TTE欧洲公司清盘,标志TCL彩电业务整合攻坚已告一段落,2007年是TCL集团继往开来的一年,各项业务的盈利将逐渐恢复,集团全力以赴投入向平板升级的工作中。”平安证券分析师劭青曾在报告中写道。

不过,TCL的表现再度令市场失望。当北美市场重演CRT向LCD转型一幕时,TCL惟一能做的是抑制亏损。

北美的问题在于供应链太长――新品研发和主要采购在中国,组装和销售在北美,一个产品推出需45天――不足以应付LCD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在找到办法前,TCL能做的就是借鉴欧洲重组经验――缩小规模,维护大客户。

重组之后,TCL在欧洲只剩下了30多人的销售队伍,后台全部移回深圳,渠道筛选后只留下“优质顾客”。“2007年欧洲70%的销售是在不超过15个顾客内实现的,”梁耀荣告诉《财经》记者,“TCL欧洲市场四季度实现了盈利。”

这给了TCL希望,TCL多媒体CEO梁耀荣在采访中两次强调,“这个销售模式将在今年复制到北美市场。”但欧洲之道对于TCL来说,应急求生的意义远大于长远发展。

为了再生的转型

扭亏或许是TCL新生的开始,但是中国彩电厂商在LCD市场的集体衰落和TCL过去两年的挫折,给资本市场的印象不容易抹去,这为TCL的增发投下阴影。

加拿大鲍尔集团副总经理伍海郡对《财经》记者表示,他们目前没有计划参与TCL增发,只有所在行业具备长期全球竞争力才会考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即便摘下了ST帽子,短期内基金也不大可能马上考虑。

不过,这些问题对于已历经国际化沧桑的李东生只算小麻烦。相比起来,他更在意的是公司正在进行的转型。

“TCL当年的管理和激励体制是非常市场化的,高度强调市场营销,鼓励冒险精神。”TCL集团原高层对《财经》记者分析认为,“彩电、电脑、手机,哪个不是在冒险一搏当中做成的?”

这种文化造就了万明坚、杨伟强等“强人”以及TCL的一时兴盛。某种程度上,TCL的国际化也是这种冒险精神的产物,

但一连串的失败使TCL内部开始反思。“在关于海外并购投票时,我投了赞成票,现在却不得不怀疑当初的决策。”月余前,TCL集团曾经的一位核心人士向《财经》记者坦言,“当时全球产业在升级。回头去看,规模和市场这些TCL曾经看重的东西,似乎并不是这个产业中最重要的。”

成败系于一人的运作模式,在走上全球舞台的TCL不再有效,而技术、企业文化和管理都成短板。“我们也希望培养人才,但怎么留住呢?我们希望获得市场,却连国内市场都要丢了。我们也希望获得技术,但是有价值的技术别人肯给我们吗?”该人士在一串自问自答之后戛然而止。

作为TCL集团的单一最大个人股东,李东生不能轻言放弃。刚过“知天命”之年的李东生,不再提“超越”二字,惟希望用未来的十年时间缩小企业竞争力与跨国企业的差距。“以前是拼的精神,现在是要建立一种理性的、有效的管理体制。预算管理要成为整个业务管理的基础。”李东生告诉《财经》记者。

对于2008年的目标,李东生谨慎提出:经营效益要有明显改善,经营收入要有明显增长,经营效率要有明显提高。

这个目标难度不小。

上一篇:反思电网瘫痪 下一篇:配偶权与转型社会的伦理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