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2-05-24 03:06:15

高分子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生产实习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工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生产实习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60-02

一 生产实习在高分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生产实习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一般会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完成了高分子专业绝大多数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及实验能力,但对实际生产情况还比较陌生。生产实习是联系学校和工厂的一个纽带,通过生产实习,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更确切地说是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这种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感觉。

与此同时,生产实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进入工厂之前,学生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感知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即便是在专业实验中接触到了一些设备,但也仅限于实验范畴,从各方面来讲与实际生产还有很大的距离,再加上学生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因此,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实验中无法得到体现与提升。生产实习恰恰是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以诱发、展现和培养的媒介,实际生产中会遇到很多校园里无法模拟的工程情况,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不仅可以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与发展,而且还可以从这一过程中真正了解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这个专业,清楚自己就业或升学的方向。

二 高分子专业生产实习的现状及原因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高分子专业的生产实习并未起到预期的良性效果,反而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联系生产实习企业困难、实习过程走马观花、学生对生产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的质量,阻碍了学生专业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发展。经过多方面的调查分析,造成目前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多数企业不愿接待生产实习

学生进企业实习,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带来企业管理和生产上的不便。学校周边的相关企业并不多,所以,一般情况下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的形式都是以集中进入为主,也就是带队教师会提前与相关企业联系,然后在确定的某一个或某一段时间带领学生集中进入企业实习。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且对实际生产基本没有什么概念和经验,企业考虑到生产安全及学生的人身安全,一般会派专人陪同参观一些不太重要的生产线,对要进入的车间会进行一些安全隐患排除,甚至会暂时停产。从企业角度出发,接待生产实习往往会给企业的管理和效益带来负面影响。从学生角度考虑,这样的生产实习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学生所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生产情况。

2.学生数目激增导致实习资源短缺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发展迅速,涉及领域广泛,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因此,近年来高分子专业的招生人数翻倍增长。激增的学生人数使有限的实习资源日趋紧张,由此导致长期的顶岗实习机会逐渐减少,绝大多数学校只能选择集中实习。集中实习虽然解决了“量”,但却影响到了“质”,对于企业而言,大批量学生在同一时间段进入同一企业实习,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企业越来越不愿意接待生产实习,对于学生而言,人数众多会导致企业在实习过程中多以集中讲解为主,简单参观为辅,学生基本无法得到参与实际生产的机会,长此以往,生产实习将成为一种任务、一种形式,而无法再起到应有的桥梁作用。

3.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无法有效对接

学生在学校所学的高分子专业知识是按照课程体系铺设的,逻辑性与理论性较强,其实际工程应用需要进行转化,而高校教师大部分是从校门进校门,缺乏实际生产的经验,再加上现代化的生产日新月异,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很难将举出大量恰当的实例实现高分子专业理论知识向工程实际的转化。与此同时,企业由于有自己的产品方向,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有自身的特点,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距离,虽然在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初期,企业一般会安排集中宣讲,但由于用时较短,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学生在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会出现双方专业知识与技术不匹配的尴尬境况,这种错位的存在,导致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企业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讲,由此导致生产实习的作用和效果大幅缩水。

三 走出高分子专业生产实习困境的具体策略

影响高分子专业生产实习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其目前的困境也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来看,影响因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解决外部因素,如实习企业问题、生源激增问题等,并不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因此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调整内部影响因素来弱化外因的不利方面,以期使高分子的生产实习达到预期的良性效果,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课程方面

课程方面的改革主要包括课程结构的改革与课程内容的改革两个部分。

第一,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合理的课程结构应同时具备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个基本特征。现行的课程结构中,必修课的比例偏重,共性的东西偏多,学生的兴趣发展与个性得不到满足与体现,这样的课程结构极大的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生成与发展。因此,我们应对课程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合理的范围内增加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拓宽学生的选择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可针对生产实习所需要学生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专门设置一定数目的选修课,让学生在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之前就对相关企业的运行情况有所了解,有利于实现学生与实习企业的有效对接。

第二,课程内容方面应该尽可能做到丰富化、实用化。除必修课中一些基本的原理外,其他课程内容的选择,尤其是选修课内容的选择应尽量贴近实际生产,保证学生在修完相关课程之后可以学以致用,而不是觉得理论与实际相差甚远。如此一来,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就对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储备,对企业的运营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学生迅速适应实习的角色。

2.教学方面

从教育的根本属性上说,教学是一种经验的传递过程,但这种传递绝不是灌输,也不像讲授那么单纯,它必须充满积极、能动、丰富的学习活动。而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制约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制约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以至于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企业后面对实际生产问题时显得不知所措。高分子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生产实习中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3.教师方面

高校教师大多是从校门进入校门,缺乏生产实践的经验,本身就对生产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由此导致教学中教师更擅长和关注的是高分子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而对这些知识与实际生产的联系,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却往往很少提及,即便是举一些实际应用的示例,也大多与生产实际有一定的偏差。其实这是造成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企业的知识要求不相匹配的最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让高分子专业的教师与相关企业的一线工程师进行一定程度的角色互换。在合适的时间内,一方面聘请相关企业的工程师为高分子专业的学生主讲一部分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与生产实践相关的部分,让学生清楚所学知识的应用途径和应用方式;另一方面鼓励一线教师定期下厂实习,弥补其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的缺憾,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将高分子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进行更好地融合。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现状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断层问题。

4.实践方面

实践方面主要包括实验部分和校内实习部分。

第一,现行的学生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结论较为清楚,过程过于简单,这样的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尚有一定的作用,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几乎没什么帮助。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很多问题都是不可预期的,其解决方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为使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主要的改革方向就是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使实验结论是未知的、实验方法是多样的、实验过程是独立的,以此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从实验室中的实验直接走向工厂的生产实际跨度比较大,学生很难适应角色转换,其相关知识与技术也很难衔接到位,为了使学生更快地适应生产实习,需要在实验室与工厂之间构架一个桥梁,帮助学生进行角色与技能的过度,这个桥梁就是校内实习基地。校内实习中最容易推广的就是仿真实习,仿真实习技术是以仿真机为工具,用实时运行的动态数学模型代替真实工厂的实际操作来进行教学实习的一门新技术。学生可以在与实际生产十分接近的虚拟装置中进行操作,可自行对工艺参数进行全面控制和调节,探索最佳的操作条件,可通过处理操作不当而引发的各种事故来充分体验实际工业过程的复杂性。仿真实习只需较少的人力、物力,比较容易建立,但却可以给学生提供甚至比实际生产实习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因此校内仿真实习不仅是连接实验室与工厂的一座桥梁,而且是生产实习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李继新、赵新宇、李素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

[2]胡燕海、叶飞帆、林庆兰.大学工科实践性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现代化,2001(1):46~48

[3]雷彩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0(11):55~57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24

[5]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4~195

[6]吴重光.化工仿真实习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34~39

上一篇:高职高专单独招生养成教育的方法 下一篇:目标管理在学生班级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