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偏见目标对内隐与外显相貌偏见的调节效应

时间:2022-05-23 10:53:29

无偏见目标对内隐与外显相貌偏见的调节效应

摘要 本研究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MP)对内隐相貌偏见进行测量,考察了无偏见目标对内隐与外显相貌偏见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内隐和外显的相貌偏见普遍存在;(2)内隐与外显的相貌偏见之间整体表现出结构的分离;(3)在低IAT被试中,无偏见目标对外显偏见无显著作用,在高IAT被试中,无偏见目标对外显偏见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在低AMP被试中,无偏见目标对外显偏见具有一定的负向作用,在高AMP被试中,无偏见目标则对外显偏见无明显作用。

关键词 相貌偏见 无偏见目标 内隐联想测验 情感错误归因程序

分类号 B844.2

1 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课题,越来越受到心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相貌刻板印象(Facial Attractiveness Stereotype)是指人们对相貌吸引力偏高或偏低的个体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认知、观念或预期。与相貌刻板印象紧密相联系的是相貌偏见,即基于相貌刻板印象对对象群体所持有的不公正态度。如何减少和克服这些不公正的态度,一直是心理学者思考的重要问题。如今,追求公正和平等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和主要目标。人们可能由于受到外部社会规范和压力或平等主义的影响,在生活中并不会毫无顾忌地表达出自己的偏见,因此偏见会以一种微妙的内隐的方式而存在。随着内隐社会认知测量方法的兴起与发展,如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Test,1AT)和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ffect MisattributionProcedure,AMP)等,心理学者越来越聚焦于采用这些间接的测量方法对内隐偏见进行测量。而以往研究者关于种族、老年人和农民工偏见等的研究,均表明内隐偏见和外显偏见之间存在不一致的结果。这些内隐和外显偏见不一致的结果表明,被试可能在主观报告中控制和克服了自己所持有的偏见倾向,无偏见目标可能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无偏见目标(non—prejudicial goals)即个体控制和克服自己对某群体成员所持有的偏见倾向,表现出公正和平等的目标。Gawronski等人(2008)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无偏见目标对内隐和外显的种族偏见的影响,结果发现无偏见目标和感知歧视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内隐和外显种族偏见起调节作用。鉴于国内鲜有对内隐和外显相貌偏见的直接测量,内隐和外显的相貌偏见是否同种族等其他偏见一样会产生不一致的结果,这有待进一步检验。并且无偏见目标对内隐与外显相貌偏见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选取武汉地区某高校大学生与研究生60名,其中男生28名,女生32名。年龄在18—28岁之间,平均值为21.87岁,标准差为2.31。所有被试均自愿到实验室参加实验,熟悉电脑操作,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研究材料

2.2.1面孔材料

本研究首先从罗跃嘉等采集的中国化面孔情绪图片系统中选取222张(其中,男性面孔113张,女性面孔109张)中性表情面孔图片,这些面孔均由100名在校大学生(男女比例为1:1,平均年龄为22.6岁)进行了情绪类型评定,并基于评定的情绪类型对其表达的情绪强度进行了9分等级评定。所有图片参评者对其所属情绪类型的认同度指标均大于60%,故本研究所采用的图片均为标准化的中性表情图片。之后选取某高校117名大学生(男性31名、女性86名,M年龄=19.32;SD年龄=1.13)对图片的吸引力程度进行7分等级评定,分别从中挑选最具吸引力和最不具吸引力的女性面孔各8张(t=24.90,p

2.2.2无偏见目标量表

翻译修订Gawronski等人(2008)的《无偏见目标量表》。首先,请两名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各自将该量表翻译成中文,通过研究生工作室团队讨论商量译稿,确定量表的中文版本。然后请两名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将中文版本回译成英文,与原英文量表对照比较,最终确定包括10个项目的预测问卷。选取某高校66名大学生(男25名、女41名,M年龄=19.26;SD年龄=0.71)作为被试完成该量表,题总相关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度(0.34—0.71),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Gawron-ski等人(2008)在其实验3中所采用的无偏见目标量表的a系数为0.77,可以看出,修订后的量表与原始量表相比,内部一致性系数可以接受,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无偏见动机量表》的相关度为0.70,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该量表采用6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无偏见目标越高。

2.2.3内隐偏见测量材料

(1)内隐联想测验材料

采用Millisecond公司的专业心理学软件Inquisit2.0汉化后进行图片IAT实验,考察被试对高吸引和低吸引面孔的内隐态度。每一反应的反应时及正确率均由计算机自动记录。积极形容词包括:奇妙的、华丽的、愉悦的、美丽的、欢乐的、辉煌的、可爱的、精彩的;消极形容词包括:悲惨的、可怕的、烦恼的、痛苦的、糟糕的、吓人的、羞辱的、讨厌的。高吸引力照片包括:预实验中评价最高吸引力的4张女性面孔刺激和4张男性面孔刺激;低吸引力照片包括:预实验中评价最低吸引力的4张女性面孔刺激和4张男性面孔刺激。

(2)情感错误归因程序材料

采用Eprime2.0进行编程设计AMP实验,面孔刺激材料共18张,其中,12张为正式实验材料,包括3张预实验中评价高吸引力的男性面孔,3张高吸引力的女性面孔,3张低吸引力的男性面孔,3张低吸引力的女性面孔;6张为练习材料,3张高吸引力面孔(2男1女),3张低吸引力面孔(2男1女)。采用随机组合的方式,每3个希腊字符组成一个希腊字符串,统一字体格式和260×300像素。

2.2.4外显测量材料

(1)抽象类别测量方法——感觉温度计和语义差异量表

感觉温度计量表(Feeling Thermometer Scale)和语义差异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Measure)测量被试外显相貌偏见态度;其中,感觉温度计量表是让被试分别对“长得好的人”与“长得不好的人”进行情感温度打分(0度表示令人不快的,99度表示令人喜欢的,50度表示一般);语义差异量表是让被试分别对“长得好的人”与“长得不好的人”分别在“丑陋的一美丽的”;“坏的一好的”;“讨厌的一喜欢的”;“不诚实的一诚实的”;“可怕的一美好的”等形容词维度上进行7分等级评价。

(2)具体范例测量方法——对具体高低吸引力面孔的喜欢程度测量

让被试对预实验中所筛选的32张面孔刺激的喜爱程度进行评价,其中包括8张高吸引力男性面孔图片,8张低吸引力男性面孔图片,8张高吸引力女性面孔图片,8张低吸引力女性面孔图片。

2.3程序

2.3.1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MP)

被试首先完成AMP实验任务,具体流程如下:被试端坐在电脑前,告知被试,将会看到电脑屏幕上出现两张图片闪过,一张为面孔照片,另一张为希腊字符串,接着会出现一张掩蔽的图片,被试需要完成的任务是对希腊字符串进行“好的”和“坏的”判断,实验包括练习和正式测试两部分,要求被试尽可能快速作答,并且提醒被试,尽量不要受面孔图片的干扰。指导语之后,会闪现面孔图片75ms,紧跟着出现希腊字符串图片100ms,然后出现掩蔽直到被试做出反应消失,整个实验在5分钟内完成。接着让被试休息5分钟。

2.3.2内隐联想测验(IAT)

被试休息后,接着完成IAT任务。被试坐在计算机前,注视计算机屏幕,对左边的归类按“a”键反应,对右边的归类按“5”键反应。采用Greenwald等改进的IAT,测验7步实验程序。

2.3.3喜欢程度评价

被试完成程序性实验之后,让被试对预实验中所筛选的32张具体面孔的喜欢程度进行评价。这些面孔刺激材料以PPT的形式呈现,被试在答题纸上写出对每张面孔刺激的评价等级(1=非常不喜欢,2=比较不喜欢;3:有点不喜欢;4=一般;5=有点喜欢;6=比较喜欢;7=非常喜欢)。

2.3.4填写问卷

然后,让被试填写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一、被试的基本信息;二、无偏见目标量表;三、感觉温度计和语义差异量表。最后,向被试解释实验目的,并发送小礼品表示感谢。

2.4实验数据处理

根据Greenwald等人对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要求,对本实验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将内隐联想测验中反应时大于3000毫秒或小于300毫秒的被试以及错误率超过20%的被试剔除,由此剔除2名被试数据;3名被试未完成问卷,其数据剔除;1名被试由于AMP操作出错被排除;另有2名被试AMP操作理解错误,其数据未被纳入与AMP有关的分析中。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相貌偏见外显测量结果

3.1.1情感温度计和语义差异量表分析

对于情感温度计量表,经过配对t检验发现,被试对“长得好的人”的情感温度得分(M=75.52,SD=15.47)显著高于“长得不好的人”(M=45.83,sD=17.01),t(53)=11.03,p

3.1.2结果分析

首先分别算出被试对16张高低吸引力照片的平均评价得分,经过配对t检验发现,被试对高吸引力照片的喜爱程度评价(M=4.58,sD=0.60)显著高于低吸引力照片(M=2.59,SD=0.63),t(53)=23.06,p

3.2相貌偏见内隐测量结果

3.2.1内隐联想测验结果分析

由于IAT所得数据呈正偏态,在此先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对数转换,然后将转换后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发现,被试对相容刺激(高吸引力照片与积极形容词;低吸引力照片与消极形容词)的反应时对数值(M=2.94,SD=0.11)显著低于不相容刺激(高吸引力照片与消极形容词;低吸引力照片与积极形容词)的对数值(M=3.16,SD=0.10),t(53)=-23,89,p

3.2.2情感错误归因程序结果分析

经过配对t检验发现,被试对呈现高吸引力面孔图片后对希腊字符串的平均愉悦反应比例(M=0.74,sD=0.15),显著高于呈现低吸引力面孔图片后对希腊字符串的平均愉悦反应(M=0.35,SD=0.22),t(51)=9.18,p

3.3无偏见目标对内隐与外显相貌偏见的作用

3.3.1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各测量值的基本分布情况和相关关系如表l所示。对高吸引力面孔偏好的内隐测量、外显测量和无偏见目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了语义差异(SD)数值与情感温度计(FI)的值存在显著正相关(p

3.3.2无偏见目标对IAT内隐和外显偏见作用分析

采用回归检验无偏见目标对IAT内隐和外显相貌偏见的作用机制。本次分析以内隐测量IAT值和无偏见目标值的标准化分值进行回归分析,将三个外显测量情感温度计、语义差异量表得分和对具体面孔喜欢程度的z值进行合并作为外显测量值。在回归分析中,以外显测量值作为因变量,将内隐测量IAT值,无偏见目标值,以及IAT值×无偏见目标值纳入回归方程。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内隐测量IAT值与无偏见目标的交互作用显著(B=-0.26,SE=0.12,t=-2.11,p

3.3.3无偏见目标对AMP内隐和外显偏见作用分析

如上分析,将内隐测量AMP值和无偏见目标值的标准化分值,以及AMP值×无偏见目标值纳入回归方程。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表明,内隐测量AMP值与无偏见目标的交互作用显著(B=0.19,SE=0.09,t=2.26,p

4 讨论

4.1内隐与外显相貌偏见的结果分析

本研究中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MP)两种社会认知间接测量工具均发现相对于低面孔吸引力者,被试对高面孔吸引力者存在内隐偏好;同样,采用情感温度计与语义差异量表,对高低吸引力面孔的喜爱程度评价等外显测量方法也表明被试相对于低吸引力者,对高吸引力者存在显著的外显偏好,表明了内隐与外显相貌偏见的普遍存在。这一发现与李爱梅等(2009)对招聘面试决策中内隐相貌刻板印象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发现招聘者对求职者的简历筛选明显受到相貌刻板印象的影响。

4.2内隐与外显相貌偏见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中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之间的关系表现出复杂性,具体来看,除内隐联想测验(IAT)与情感温度计值呈边缘显著负相关,情感错误归因程序(AMP)与对预实验中具体面孔的喜欢程度值呈显著正相关外,IAT与AMP分别与其他的外显测量之间相关均不显著。可以看出,整体而言,本研究中内隐与外显测量之间表现出低相关的趋势,支持内隐与外显相貌偏见之间存在结构性分离的特点。这与以往对内隐和外显种族和年龄偏见等的结果一致,如Lowery,Hahn和Sin.clair等人(2001)在考察社会影响对自动化种族偏见的效应时,实验2中采用LAT和外显种族量表分别对内隐和外显种族偏见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内隐和外显测量之间的相关不显著,系数为0.03。Dasgupta和Greenwald(2001)考察了暴露欣赏的和不喜欢的样例照片是否会减少对白人相对黑人的自动偏好,以及年轻人相对老年人的偏好,实验1采用IAT对种族偏见进行了内隐测量,采用情感温度计和语义差异量表进行了内隐测量,结果发现内隐与外显测量不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9和0.12;实验2采用同样的外显和内隐测量方法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相对偏好进行测量,结果也发现内隐与外显测量之间相关不显著,系数分别为0.32和0.36。佐斌,温芳芳和朱晓芳(2007)采用LAT,情感温度计和语义差异量表对年轻人和老年人外显和内隐态度的测量也发现了一致的结果。另外,杨福义和梁宁建(2007)对内隐和外显自尊的测量也发现,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分离的结构,两者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自我评价系统,支持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两维结构说。可以看出,外显与内隐态度之间结构性分离的特征可以通过双重态度模型和联想一命题评价模型来解释。

4.3无偏见目标对内隐与外显相貌偏见的作用

Fazio于1990年提出动机一机会(MODE)模型,并用其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该模型关注于态度影响行为时的加工过程,Fazio认为态度-行为的加工中涉及到两种加工形式,即自发加工(spontaneous process)和慎思加工(deliberative process)。慎思加工需要动机和机会的同时存在才能完成,即个体有动机去控制行为并由时间和资源去控制行为。基于该理论,在态度的外显测量中,个体所进行的是慎思加工,个体有动机和机会对所做反应进行控制;而在态度的内隐测量中,个体所进行的更倾向于自发加工,个体没有足够的机会来对反应进行控制。本研究中,无偏见动机便是在慎思加工中起作用的动机类型,在IAT或AMP测量中,无论无偏见目标高低,被试均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慎思加工,而在外显测量中,高无偏见目标被试会有动机和机会进行慎思加工,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判断,因此本研究中出现内隐和外显测量的分离。

本研究发现,在无偏见目标对IAT和外显相貌偏见的作用结果中,在低IAT被试中,无偏见目标对外显偏见没有作用,在高IAT被试中,无偏见动机对外显偏见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对于该结果,研究者认为,低IAT被试认为自己并不偏见,因此无偏见目标在外显偏见的表现中不起作用;而高IAT被试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因此外显偏见中高无偏见目标被试会格外注意并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表现出更少的相貌偏好。而在无偏见目标和AMP对外显相貌偏见的作用结果中,在低AMP被试中,无偏见目标对外显偏见具有一定的负向作用,在高AMP被试中,无偏见目标则对外显偏见无作用,基于该结果,研究者认为无偏见目标对AMP较低的被试的外显偏见具有抑制作用,而对AMP较高被试的外显偏见则无抑制作用,AMP测量的是被试的情感性偏见,由此研究者认为无偏见目标对情感性偏见的抑制性较弱,只能对较低情感性偏见起作用。此外,无偏见目标对IAT和AMP对外显相貌偏见的这种相反作用结果,研究者认为是由于偏见的不同成分所导致的。从IAT和AMP和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来看,IAT是认知加工分类任务,侧重于认知成分,AMP则是情感投射反应任务侧重于情感反应;IAT高的被试不论内隐或外显偏见中,认知成分都起到重要作用;而AMP高的被试不论内隐或外显偏见中,情感成分都起到重要作用。无偏见目标,就其概念分析来看更倾向于是一种认知动机,因此,研究者认为无偏见目标和内隐相貌偏见对外显相貌偏见的作用机制与内隐偏见侧重认知成分还是情感成分有关,无偏见目标对侧重认知成分的内隐偏见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即对于高认知成分的内隐偏见被试,无偏见目标越高,外显偏见越低,低认知成分的内隐偏见被试认为自己并无偏见,所以无偏见目标在其外显偏见中表现不起作用;而对侧重情感成分的内隐偏见控制作用较少,即对于高情感成分的被试,无偏见目标对其外显偏见的抑制作用较弱,只对较低情感偏见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即对于弱情感成分的内隐偏见被试,无偏见目标越高,外显偏见越低。Fazio和Olson(2003)认为,当前所采用的间接测量方法(如IAT等)所得的结果均是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本研究结果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可以利用加工分离程序对态度的自动加工过程和控制加工过程进行分离,再进一步考察无偏见目标对偏见各成分的抑制作用如何。

4.4内隐态度测量方法存在争议的解释

本研究中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情感归因错误程序(AMP)两种不同方法测量内隐外貌偏见时。无偏见目标对内隐和外显测量之间的调节效应存在相反的结果,这可以基于内隐社会认知测量方法存在争议的角度来加以理解。Fazio等人(2003)表明内隐态度与内隐测量方法之间关系密切,内隐态度换言之即内隐方法测量的态度。而内隐测量方法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如Bosson,Swarm和Pennebaker(2000)曾采用7种不同的内隐测量方法(如,内隐联想测验,阈下评价性启动任务等)来考察自尊,结果发现这些不同的内隐测量方法之间相关很低,甚至出现负相关的情况(-0.02~-0.23),他们用“盲人摸象”来表明不同内隐测量方法之间存在巨大分歧现象。刘暄和佐斌(2006)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刻板解释偏差两种内隐测量方法测量大学生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也发现在被试的性别变量上得到的结果不一致。杨福义和梁宁建(2007)采用多重内隐测量的视角对内隐自尊及其特性进行考察时也发现,内隐联想测验,Go/No—go联想任务(GNAT)和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EAST)三个内隐测量之间的相关比较复杂,如IAT与GNAT自我态度存在微弱正相关,与GNAT他人态度存在显著负相关,与EAST自我态度和他人态度之间的相关很低。可见,内隐测量方法究竟是否测量的是同样的内隐态度内容是值得商榷的。本研究中采用IAT和AMP不同内隐测量方法,发现无偏见目标产生的不同调节效应,可能归因于两种内隐测量方法本身所测的是态度不同的心理机制。正如前言中所述,从IAT和AMP和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来看两者存在差别,IAT是认知加工分类任务,AMP则是情感投射反应任务,可以看出,IAT侧重在对态度的认知成分考察,而AMP则侧重态度的情感成分的测量。因此,本研究中无偏见目标对内隐和外显测量的调节效应,可以理解为,对于高无偏见目标者,内隐外貌偏见的认知成分越高,则外显外貌偏见越低,而内隐外貌偏见的情感成分越高,则外显外貌偏见也越高;而对于低无偏见目标者,内隐外貌偏见对外显测量无显著预测作用。

5 研究结论

(1)内隐和外显的相貌偏见普遍存在;

(2)内隐与外显的相貌偏见之间整体表现出结构的分离;

(3)在低IAT被试中,无偏见目标对外显偏见无显著作用,在高IAT被试中,无偏见目标对外显偏见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在低AMP被试中,无偏见目标对外显偏见具有一定的负向作用,在高AMP被试中,无偏见目标则对外显偏见无明显作用。

(责任编校:刘在花)

上一篇:母爱有灵 第5期 下一篇:2013中国人的钱将花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