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和处理

时间:2022-05-23 10:27:28

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和处理

摘要:外科手术切口的脂肪液化,常见于体态丰满、脂肪较厚和肥胖的患者。实质上是切口处脂肪细胞的无菌性变性、坏死过程中,细胞破裂后脂肪滴流出,在切口内形成一定量液化脂肪并伴有巨细胞反应的一种无菌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术后3-6天腹部切口的皮下局部积液。轻者皮下脂肪分离,呈腔隙状或部分皮肤裂开;重者表面皮肤愈合、皮下呈空腔状或全部皮肤、脂肪层裂开。

关键词: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预防和处理

The kidney stone/five water chestnuts disperse the prevention and processing underbelly margin fat liquefies

Zhang Jing Yue Liyun Zheng Jicheng et al.

Abstract:The surgical operation margin fat liquefication,in the carriage plentiful,the fat is common thick and the obese patient.In the essence is in the margin place fatty cell aseptic denaturation,necrosis process,after the cell bursts the fat to dribble,forms the ration liquefication fat in the margin and is accompanied by the great cellular effect one kind of aseptic inflammation.The clinical main performance is:Technique latter 3-6 day abdomen margin hypodermic partial product fluid.The light hypodermic fat separation,assumes the cavity crack shape or the partial skins splits;The heavy surface skin heals,hypodermic assumes the cavity shape or the complete skin,the fat level splits.

Keywords:The underbelly margin fat liquefies The prevention and processing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93-01

外科手术切口的脂肪液化,常见于体态丰满、脂肪较厚和肥胖的患者。实质上是切口处脂肪细胞的无菌性变性、坏死过程中,细胞破裂后脂肪滴流出,在切口内形成一定量液化脂肪并伴有巨细胞反应的一种无菌性炎症。临床主要表现为:术后3-6天腹部切口的皮下局部积液。轻者皮下脂肪分离,呈腔隙状或部分皮肤裂开;重者表面皮肤愈合、皮下呈空腔状或全部皮肤、脂肪层裂开。我们10多年来共诊疗39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组39例,男性13例,女性26例。年龄在12-69岁之间。其中行下腹正中切口28例(剖宫产19例;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手术6例;膀胱手术3例);隐睾引降固定术2例;阑尾切除术4例;疝修补术5例。全部患者都为丰满、肥胖体型,均在术后3-6天发现切口渗液,呈淡黄色或粉色油珠状。切口局部无红、肿、热、痛的表现,但触及渗液处,都有不同程度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呈空虚感或囊性感,用手挤压流出黄色的渗液。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红细胞和大量脂肪滴。其中5例标本培养为无菌生长。

1.2 治疗方法:

根据切口愈合的情况及渗液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2.1 切口渗液量较少,表皮未裂开、液化范围小、浅者,一般不拆缝线,由两边向中央挤压,把渗液尽力挤出,然后外敷消毒纱布,再用纱布卷纵行压迫在液化的切口上方,腹带加压,目的是缩小腔隙、减少渗出。多数在4-5天愈合。

1.2.2 切口渗液量较多,皮下有较大的腔隙者,拆除1-2针缝线,先用盐水、甲硝唑液或双氧水冲洗创面,然后将生肌散撒入切口内。如渗液较多可置橡胶条或纱布条引流,待无渗液时用蝶形胶布固定切口两侧,以消除死腔。3-5天换药一次,一般切口在10-15天愈合。

1.2.3 对皮肤表面愈合尚可,皮下呈隧道的腔隙型或皮肤脂肪全层裂开者,应敞开伤口,充分清创、引流,放置盐水纱布条,刺激肉芽生长,待水肿消退,肉芽新鲜时再行Ⅱ期全层缝合。

2 讨论

2.1 病因分析:

切口脂肪液化确切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主要病变是脂肪的无菌坏死,而非感染。有的是互为因果,液化导致感染,感染引起液化。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肥胖的患者本身皮下脂肪厚、血液供应差,再加上电刀使用、患者原有疾病(如糖尿病、贫血、营养不良等)、剖宫产羊水粪染及手术人员粗暴的操作、不规范的手术行为(如拉钩牵压;止血不彻底;钳夹、结扎大块脂肪组织)、切口长时间的暴露使组织脱水,均有加重脂肪的血运和氧化分解的反应[1]等,有着密切关系。

近年来术中应用电刀引起多数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一致认为:手术切开皮下脂肪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运进一步发生障碍。而高频电刀又加剧了这一影响[2]。早在20世纪70年代,LinK等就认为电刀可引起手术切口愈合延迟,并导致切口感染率增加。Soballe和Kumagai等试验也证实不用电刀可降低腹部切口感染的阈值,有人临床对比使用电刀83例患者,其中22例发生切口脂肪坏死液化而延迟愈合,未用电刀的手术155例患者中只有3例(占1.93%)出现脂肪坏死液化,明显低于使用电刀者。临床上使用较多的是高频电刀,由电弧的切割组织并热凝血,电弧温度高达几千度,组织热损伤严重,使组织焦痂、脂肪液化和组织炭化等,由上所述,合理应用高频电刀是预防脂肪液化的一个重要措施。

2.2 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

2.2.1 术前及术后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贫血等。术后48小时微波理疗可促进切口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消退及渗出物的吸收。

2.2.2 提高手术操作技巧。术中操作要轻柔、精细操作,忌在切口反复机械操作,如挤压、脂肪层多次切割等[3]。止血要仔细、彻底、缝合脂肪层前,以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清除游离的脂肪组织。缝合时应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尽量少用或不用高频电刀操作。对剖宫产,如有羊水粪染,除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外,必要时给予橡胶条引流,术后24-48小时拔出。术后换药时要仔细查看切口,如有渗液,积极处理,增加换药次数,做好相应措施。

2.3 脂肪液化的处理。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早期发现、充分引流是关键。但不要轻易敞开全部切口。特别是在术后5-6天时,如切口为假愈合,稍用力切口即可裂开。可根据液化范围和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橡皮条及纱布引流及使用高渗盐水纱条湿敷和红外线、微波理疗,可促使创面干燥、刺激肉芽生长。虽然脂肪液化并非细菌感染,但液化的脂肪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极易发生感染。要在引流的基础上,根据全身的情况对症处理。对切口部分裂开的患者,可冲洗后用去腐生肌的中药,如生肌散等,然后再用蝶形胶布固定切口,3-5天换药一次,效果理想,一般在10天左右愈合。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生杂志夏在功等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58例分析2010.12卷4期34页

[2] 吴阶平 黄家驷外科学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年 335页

[3] 曾雪花 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预防中外医学研究2010年8卷9期 30页

上一篇:经皮给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07例 下一篇:喜辽妥加用复方聚维酮碘搽剂配合微波热疗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