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语文教学中语言品味的角度

时间:2022-05-23 10:13:21

把握好语文教学中语言品味的角度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语言品味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其实,学生往往是不清楚语言品味的角度,从而造成畏惧心理。本文旨在通过总结语言品味的角度,降低学生语言品味的维度。提高学生语言品味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品味 角度 总结

什么是语言品味呢?我认为语言品味是指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语言品味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语言品味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呢?

(一)朗读是语言品味的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对精彩文段的反复朗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的巨大魅力。可以在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方面去引导学生。

如何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首先我们要明白:训练朗读能力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课标15页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由此看出训练朗读能力可以分为三轮进行:第一轮训练正确地朗读课文。所谓正确地朗读课文是指学生能读准字音,没有加字丢字的现象,适宜在初读课文时训练,读前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要加字丢字,可以采用范读、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进行;读后要按要求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自评、学生评、老师评等方式;评后再读再评……这样循环进行,直到学生能达到要求。第二轮训练流利地朗。所谓流利地朗读是指学生能恰当地朗读句中和句间的停顿,尤其是文言文中的长句老师应指导断句。指导后让学生朗读、评价、再朗读、再评……这样循环进行,直到学生能达到要求。第三轮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标22页说到“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所以有感情朗读要和品味语言相结合,在学生对词、句、段、篇的揣摩中体验作者作品的情感态度,边体验边朗读边评价,在以上三环节的循环中逐渐训练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只要长期坚持对学生的三轮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会有提高的!

(二)语言品味的角度

1.推敲关键词语的精当。文体不同语言特点也不同。如诗歌语言凝练形象,记叙性语言生动具体,说明性语言准确生动,议论性语言严密准确。语言品味可从品味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入手,体会作者遣词用语的匠心。如《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句中“赴”和“度”两个动词用得好,因为这两个词准确地写出木兰在征战中的勇敢的形象。

2.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要理解句子的含义自然要结合语言环境,从表面意思着手再去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表面上写出了韩麦尔先生脸色难看,实际上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因为不能再教法语课内心的悲痛之情,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3.比较不同句式的选择。

(1)句式的变化。排比句式、骈散句式。如《春》中的春花图用排比句式、骈散句式写出了春天的缤纷明丽的特点。

(2)长句与短句。长短句式的选择往往是因为表达的需要,为了让我们了解作者的情感。如《雪》的第4段,长短句交错,表达了作者的独立、坚强,体现了作者的坚强不屈和献身精神。

(3)双重否定句和反问句。这两种句式都可以起到增强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作者为了表达更为强烈的感情而选择使用这些句式。如《孙权劝学》中“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这个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肯定语气,写孙权对品蒙指出了学的必要性。“卿言多务,孰若孤?”这个肯定的反问句加强了否定语气,写出了孙权认为品蒙学的可能性。

4.体会标点的妙用。标点符号简称标点,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现代书面语里有机的部分。书面语如果不用标点,让人看起来会很吃力;如果用错了标点,还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标点符号的作用,大体上说,有三个方面:第一,表示停顿;第二,表示语气,标明句子是陈述语气,还是疑问语气,还是感叹语气;第三,标示句子中某些词句的性质。如书名号和引号。妙用标点符号能体现人物的情。如《最后一课》中“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DD我DD”这句中用了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的断断续续,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因不能再教法语的痛苦心情。又如《孙权劝学》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中“岂”是表难道的语气词,句尾应该用问号,而本句结尾却用了感叹号,这表明了孙权对吕蒙推辞不学习提出了委婉的批评,体现了孙权说话的艺术性。

5.体会修辞的运用和作用。为使语言起到生动、形象、突出强调、加强语势等的作用,往往使用各种修辞手法。阅读时主要让学生能辨别修辞类型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如《雪》第4段中“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一句中采用比喻将雪比成粉和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的不粘连的特点,为下文写作者的孤独作了铺垫。又如《木兰诗》第6段中“爹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一句采用排比写出了木兰归来后全家人的欣喜,增强了语势。

6.表达方式的交叉使用。一篇文章中往往要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中常常插入议论和抒情,作用是点明或深化文章的中心;议论文中常常采用记叙,作用是叙述事例证明论点;说明文中有时也要用记叙,作用是引用故事说明事物的特点。如《再塑生命》“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DD我感觉观测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这两句都是记叙中的议论,写出了莎莉文老师在我最初的成长中对的影响和帮助,表明莎莉文老师是再塑我生命的人,点明、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每节课的角度不宜多,选择角度后就要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总结提炼,归纳方法,最后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每学期上一节品味语言的总结课,总结本学期品味语言的角度,提升学生品味语言的综合能力。相信经过初中三年的训练,学生的品味语言的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的!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教研信息培训中心)

上一篇:秘书写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2011版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