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推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

时间:2022-05-23 07:56:40

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推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

摘 要: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是广西重点打造的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该区域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族风情淳朴浓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富集。要不断丰富该区域民族文化的内涵,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促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广西巴马;民族文化;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1-0125-04

从文化的角度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被称为旅游的灵魂。因此,在发展国际旅游区过程中,民族文化将是最具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因素之一。2013年,广西开始实施“旅游兴桂”战略,以巴马瑶族自治县为核心的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以下简称“长寿养生旅游区”),被正式列为全区重点打造的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其行政区划包括河池市辖区的东兰、巴马、凤山、大化、都安、天峨等六县(自治县)。该区域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族风情淳朴浓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富集且品位高。如何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的价值,丰富该区域民族文化的内涵,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是建设好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关键。

一、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的民族文化特点

长寿养生旅游区的民族文化主要包含民族节庆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医药文化以及民族体育文化等等。

(一)民族节庆文化丰富多彩。该区域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形成了很多独特的民俗节日文化,影响较大的有:一是布努瑶的“祝著节”。每逢农历五月二十九这一天,都安、大化、东兰、巴马一带的瑶族就会过“祝著节”,也叫“达努节”,以此祭祀他们的祖神密洛陀,不忘密洛陀创世功绩。节日期间,布努瑶的族人便聚集在预定的场地一起跳铜鼓舞,斗鸡射箭,打陀螺,笑酒等。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包含唱歌、点大炮、武术等等,欣赏性很强。二是壮族的蚂[虫另]节。在东兰、天峨一带流传着久负盛名的蚂[虫另]文化。传统的蚂[虫另]节从正月初一开始,历时各地不一,有五至七天,有的长达一个月。节日活动程序有找蚂[虫另]、游蚂[虫另]、祭蚂[虫另]、葬蚂[虫另],期间伴有跳蚂[虫另]舞、农事生产舞蹈表演、赛铜鼓、对山歌等等,节目丰富多彩,场面热闹非凡。蚂[虫另]节方式之隆重、规模之盛大、时间之长久、形式之独特,在中国少数民族节日活动中非常罕见。2006年6月,河池的壮族蚂[虫另]节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壮族铜鼓习俗。壮族铜鼓习俗主要流行于东兰、天峨、巴马等一带的壮族村寨,主要内容包含使用铜鼓、收藏铜鼓和使用铜鼓进行演奏、演绎。壮族铜鼓习俗世代相传,薪火不断。“广西红水河流域铜鼓艺术”项目于2003年被国家文化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10个试点项目之一。“壮族铜鼓习俗”于2006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是壮族“三月三”风情。壮族的“三月三”节日是长寿养生旅游区最具风情的节日之一,每年“三月三”期间,壮族男女青年穿着民族盛装自然聚集在一起,以歌交友,以歌传情,歌声曼妙,风情卓然,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二)长寿孝道文化悠久淳厚。长寿养生文化旅游区的长寿文化源远流长,清光绪皇帝钦命广西提督为那桃乡平林村邓诚才题赠“惟仁者寿”匾牌等,都是长寿文化的缩影。当前,这些长寿文化对后人的孝道行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意义,得到当地百姓的借鉴和传承。在长寿养生旅游区域,壮族、瑶族、汉族等自古以来流传有“补粮续寿”的祈寿民俗,目的是子女晚辈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祈求健康长寿。人上了年纪,生理官能衰减,免疫力下降,病痛增加,导致老人出现自己一生的“粮食”就要吃完的心理压力。为了安抚老人,子女就会在老人生日或者是选定的良辰吉日,张罗为老人“补粮”,然后四面八方的亲戚就会从各家带上粮食参加“补粮”仪式,让老人的粮食不断增加,表示其寿命因此不断增加,从而让老人消除心理压力。现在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改进,体现出各民族尊老爱幼的道德风尚,是民族民俗文化与精神生活和谐相融的体现,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当前,这种孝道文化,已得到外界的高度关注,形成了其独特的影响。

(三)民族民居文化个性突出。在当前全世界兴起“民宿”旅游热潮之际,独特的民居建筑,使长寿养生旅游区完全具备了发展民宿旅游的条件。在长寿养生旅游区内,最具代表性和影响较大的民族村寨有巴马的巴根瑶寨、凤山的梦娥瑶寨、大化的“天下第一弄”甘房瑶寨等等。巴根瑶寨位于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北部的东山乡,民族建筑风格保存较好。2010年2月13日(大年初一),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来到巴根瑶寨,在具有鲜明瑶族风格的圆形铜鼓楼里,与大家一起敲铜鼓。村寨的浓郁风情和村民的热情洋溢,让总理在喜悦中提笔写下“山青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的对联,表达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美好愿望。如果将巴根瑶寨、梦娥瑶寨、甘房瑶寨和弄歪瑶寨等民族韵味浓厚、民族特色鲜明的民族村寨,配上奇妙的民俗风情表演,必将使整个村寨的吸引力得到倍增,成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一扇重要窗口,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驻足。

(四)民族服饰文化工艺精湛。编撰于道光八年的《庆远府志》记载:“壮女作土锦,以棉为经,以五色绒为纬,纵横绣错,华美而坚”。“东兰壮女能作花巾,或花草或人物,或鸟兽或字,巧者折而数之,配以机轴,织成宛然”[1]。所以,该区域的民族服饰既有悠久的传统,又有灵巧的技艺,弥足珍贵。除了壮锦、刺绣和壮族服饰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深远的影响之外,番瑶、蓝靛瑶的服饰也是全国少数民族服饰百花园中的绚丽瑰宝。尤其是巴马番瑶的刺绣精品“哈西”(意为五彩米星额头案的锦带),图案绚丽灿烂、式样独具匠心、工艺精湛绝美,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1995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到巴马视察时,寿乡姑娘就手捧圣洁的“哈西”敬献姜副总理和随行人员,得到了很高赞誉。另一方面,该区域的民族手工制造引人注目。除了铜鼓铸造具有悠久的历史外,都安的藤编工艺,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工艺品牌。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壮、瑶等民族,自古以来,利用大石山区盛产的竹、藤、草、芒等有韧性的特点,编织成栩栩如生的猫、猪、羊、牛等名目繁多的民族工艺品。如今,这些融欣赏、实用、收藏于一体的工艺品,远销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民族饮食文化特色鲜明。在长寿养生旅游区,饮食养生文化历史悠久,习俗多样,特色鲜明,并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当地一项重要产业。该区域各民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具有多样性。长寿养生旅游区各区域、各民族的饮食习惯,通过千百年来的演变,已形成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饮食习俗。而且,在饮食口味上具有原生态性。唐朝刘恂《岭表录异》早已记述过岭南各民族有用羊、鸡、猪等连骨熬制的鲜美浓汤。后来,《庆远府志》记载:“瑶人常以牛羊肠脏略摆涤,作羹以飨客。客食既,则大喜,号‘不乃羹’”[1]。这就是原生态的羊瘪(又称百草汤)。其实,猪、羊、鸡活血以及牛、羊瘪等,都具有较高的药用保健功能,可以刮粉尘、清喉润肺、滋阴补养、败火、健胃消食、避寒消暑、润肺滋肝等,是长寿养生的秘诀之一。同时,该区域经过长期饮食证明,许多当地出产的食品成为天然的绿色养生食品。如山茶油和火麻油,都是区域内长久以来的主要食用油,具有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抗氧化以及调节免疫力等功能,被誉为“长寿油”。

(六)民族医药文化奇妙有效。该区域内的壮、瑶等都有悠久的民间中草药和壮医、瑶医历史,拥有传统的民族传统医药保健文化。历史记载,自古以来,红水河流域的壮族,就用刺、刮、灸、烧、浴、按摩等手法医治疾病,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疗效。经过不断演变,那些疗法已成为现今壮族、瑶族的经筋推拿、药线点灸、药物竹罐、瑶药泡浴等医药特色保健技术。

(七)民族传统体育魅力无穷。长寿养生旅游区内的民族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展示出各民族热情、奔放、淳朴的良好品质。影响较大的民族文体活动有:瑶族射弩、壮族板鞋舞、瑶族猴鼓舞、壮族打扁担等等。瑶族射弩主要集中在巴马、东兰一带,从宋朝时期就记述有巴马瑶族群众用弩狩猎、防盗,每年春节、祝著节和其他喜庆活动,都要举行射弩比赛,后来射弩逐渐成为瑶族的一项体育活动,1982年,射弩首次被列为广西少数民族运动会的表演项目,1986年定为比赛项目;壮族板鞋舞发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的红水河流域,从为严明军纪、提高战斗力的军队训练演化而来,采用“板鞋武术”的三人为组、五人为队,既讲究动作优美,又讲究板鞋跨步平衡,具有“同登、同跳、同砍、同刺、同上、同下”的美感;壮族铜鼓舞,主要流行于东兰红水河流域,由铜鼓组、竹杆组、舞蹈组三个方块组成,整个舞蹈过程有分各组进行,也有交递组合,融民族性、娱乐性、观赏性于一体;瑶族猴鼓舞是东兰、大化等地布努瑶民族纪念先祖、求果实丰收和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寄托,有敲铜鼓、打大鼓、叼铜鼓、舞猴棍、戏竹筒、舞竹筛、耍花棍等环节;壮族打扁担,现流传于都安县境内,历史悠久,唐人刘恂所著《岭表录异》亦有记载。人数以双数敲打,多少不限,每人各执扁担一条,围于一条长凳两边(或长木板)按传统的点子节奏互相击打,时而扁担打扁担,时而扁担击凳面,场面十分壮观。

二、进一步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形成民族文化品牌效应

(一)挖掘整理,规范有序。当前,长寿养生旅游区的民族文化还处于零星分布、各自为阵、粗浅开发、管理无序的状态,在打造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行动中,丰富民族文化内涵、整合民族文化阵容、规范民族文化状态,是当务之急。迅速做好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整理。要通过进一步规范以东兰为核心的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使之上升为“国家级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朝着良性发展;要对区域内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归类整理,积极申报一批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形成完整体系,扩大影响;要整理和撰写一批民族文化系列书籍,整理和编创一批民族原生态音乐,整理和改编一批民族原生态舞蹈等等;要对现存的民族民居、民族文物实施保护和修整;要建设一批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示馆,抢救和保护代表性民族文化项目;要对民族传统医药进行研究整理、继承发扬;要对少数民族体育进行改进、包装,与现代元素融合,增强吸引力和参与力。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把散落的民族文化形成整体,使民族文化从自生自灭状态向有效保养状态发展,从无序使用朝着有序开发迈进。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和实施《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发展规划》,编制《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民族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对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整理、推介,重点介绍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开发优势,对核心产品、运营团队和综合效益进行有效分析,尽可能地吸引外来投资。

(二)开发演绎,合理利用。要用开放的眼光、创新的手段对民族文化实施保护与开发。一是要对民族文化进行必要性开发。要结合民族文化元素对景区景点的文化设施进行恢复重建,恢复民族文化的原貌和生气。例如,可以在巴马、凤山、都安、大化一带,按照民族居住的原貌,重点打造一批民居建筑,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进行有效结合,融入民族传统体育元素等等,大力开展瑶族的“寻根之旅”活动以及发展“见学之旅”;可以在天峨、东兰一带,在原有的蚂[虫另]节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丰富蚂[虫另]的文化内涵,提升《蚂[虫另]舞》的现实意义,打造一个世界性的民族文化实景演出节目。要通过各种方式,建设和打造一批具有典型和代表意义的民族村、民族风俗节目,使之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一环。二是要开发与民族文化相关联的产业项目,增强综合辐射力。比如都安瑶族自治县,在配套打造“中国布努瑶文化旅游胜地”中,可以利用境内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纵横的地下河水系、保护完好的湿地资源及红渡石花、龙颈银滩等旅游资源与布努瑶的盘王节、祝著节以及婚宴山歌等民族文化资源结合,形成优势项目,主动融入到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中。三是要打破县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增强全局发展的影响力。各县市区的很多民族文化并非为当地独有,像瑶族文化、蚂[虫另]文化、铜鼓文化、山歌文化等等,都覆盖了很多区域。除了长寿养生旅游区各县的民族文化需要整合,六县周边的民族文化资源也要整合,实行区域侧重,避免遍地开花,形成整体保护、开发和利用。

(三)强化外宣,打响品牌。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要依托各级宣传媒介,增强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使长寿文化等民族文化品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要将民族文化产品的市场瞄准国内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带以及东盟国家,走一条“立足广西、走向全国、打入世界”的战略步骤。组织实施“河池铜鼓民俗文化(上海、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东莞)推介周”、“巴马长寿文化产业香港、澳门宣传推介系列活动”、“红水河流域奇石文化赴京演展宣传系列活动”等大型文化宣传推介活动,并力争在世界性的文化比赛中宣传河池民俗文化,从而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在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亲临河池观光揽胜的基础上,吸引文化企业入驻河池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河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进行深度融合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是当前文化和旅游业共同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具有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文化,是拉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一环。河池得天独厚、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是打造长寿养生旅游的优势所在。因此,要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与旅游进行深度融合,实现稳健发展。

(一)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景区(景点)打造之中。长寿旅游的最大吸引力,就是人们对长寿养生的向往,对长寿养生神秘面纱的憧憬。我们在打造长寿养生旅游区过程中,除了在当地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外,更要注重打造旅游景点,必须让长寿养生旅游区的一景一点、一草一木、一人一品都富有民族文化尤其是长寿文化元素。重点从生态、人文环境去打造和开发养生景点景区,并通过影视技术、文字资料、图片写真、长寿文物、长寿食品、长寿纪念品、长寿健身运动操等形式,满足人们对长寿探秘的心理需求,从而形成更具魅力和影响力的天地和谐、山水和谐、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寿养生文化品牌。同时,要开发建设以休闲养生旅游为主、景点观光和文化体验旅游为辅的旅游线路,注重民族文化生态村的生活风俗、习惯和传统的建设,以壮、瑶族村寨的自然生产和生活以及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与纯美、生态的自然风光相结合,设计一条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互交错的旅游线路,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及传统生产模式等融入其中,使游客能与当地居民自由交流,甚至亲身参与体育活动和劳动生产,增强旅游吸引力。

(二)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产业(产品)开发之中。要大力开发具有民族元素的旅游产业、产品,把旅游产业、产品与民族文化结合,提升内涵和价值。一是集中生产加工民间民俗文化工艺产品。将民族服饰、壮锦、铜鼓、藤编、舞狮、射驽、斗鸡、绣球等各种民间艺术工艺产业扩大规模,生产壮族蚂[虫另]节、瑶族祝著节等各类节庆日的民俗器皿,扩大香猪、五色饭、长寿宴等名吃特产,等等。特别要强调游客的参与性,进而增强旅游基地的吸引力。民族工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在本地旅游区进行销售,还可以延长销售链,向桂林以及全国甚至是海外旅游市场进军。二是扩大长寿养生食品加工和餐饮业。可以抓住当前人们饮食偏重于高脂肪高热量,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多发的现象,利用香猪以及山茶油、火麻等特色动植物,结合民族饮食文化,着手打造长寿养生食品品牌,走品牌化、规模化、循环化发展路径。要充分利用野菜、河鱼等健康绿色食品的清淡可口型长寿养生特色美食,形成长寿养生餐饮品牌,大力宣传和推广,拓展成连锁机构,形成一个强大的长寿养生美食市场。三是发展长寿养生药品产业。要抓住广西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的有利时机,按照《河池市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0-2020年)》,从强化预防保健、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泡制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壮瑶医药文化等入手,积极发展壮医经筋推拿、瑶药泡浴等传统民族医药保健项目,形成种、产、供、销以及养生保健服务一体化产业链条。要重点推进壮瑶药材生茶基地、巴马壮瑶中医院、东兰养生健康壮瑶医药综合养生园、壮瑶医药康复疗养中心等健康产业项目,创建休闲保健与康体疗养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模式。

(三)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文娱)消费之中。在旅游消费环节中,文化活动、文艺娱乐消费是重要一环。在推进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主动打造民族文化观摩表演基地,形成品牌,增强硬实力。要按照“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在逐年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通过多元化投资、融资,有计划、分步骤地在城区建设民族歌舞剧院、民族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打造具有浓厚民族风情的文艺节目。可以参照《印象刘三姐》等方式,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梦巴马》和瑶族歌舞剧《格鲁花》等的基础上,继续整合特有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提升本土创造能力,以集中展示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山歌、舞蹈、民情为核心,重新排演大型民族音乐舞诗《铜鼓》,推出《密洛陀》、《板鞋舞》、《蚂[虫另]舞》等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高档次精品剧目、综合性文化娱乐舞台节目以及大型民族文化剧目,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展览和演绎提升到新的档次,形成特色品牌,成为发展长寿养生旅游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庆远府志:道光八年辑(点校本)[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上一篇:中美版权产业比较研究 下一篇:发展性绩效考核如何影响员工组织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