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沙地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模式构建策略

时间:2022-05-23 07:26:22

根植于沙地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模式构建策略

摘要:基于阴阳协调、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和与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相一致的、融长江文明和海洋文明于一体的沙地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智慧,本课题通过与传统节庆活动、传统民俗活动、沙地文化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策略,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模式,有力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沙地学子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沙地文化;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1-031-2

一、沙地文化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内涵

1.沙地文化的内涵。

对于北起江苏射阳北部、南至上海奉贤南端,绵延一千多里的沿海地区和长江口两岸的16个县市(尚有南通市崇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按县市数列入)中,都有讲“沙地话”的聚居人群,他们习惯上被称为“沙地人”。沙地是江海交融的产物,在文化上既保持江南大吴文化的血缘传统,又沐浴着现代海派文明的气息,具有长江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特质。沙地人在此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自立自强,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绚丽多彩的沙地文化。他们散布在几万平方公里的不同地区却有着诸如治沙植棉、纺纱织布等杰出优秀的历史,又有着今天在教育、建筑等领域中的杰出表现,所以在沙地人的骨子里肯定存在着相同的元素,挖掘这些相同的元素对于该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应有积极的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内涵。

“本土化”一词,英文为“indigenization”,可以译为民族化、本地化和本国化,从语意上说,指使事物发生转变,适应本国、本地、本民族的情况,在本国本地生长,具有本国、本地、本民族的特色和特征。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指的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不是生搬硬套国外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而是根据本土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及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等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选择适当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本土学生,并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鉴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在理论引进和实践过程中,不能离开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否则自然会“水土不服”。因此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模式构建及其策略

1.心理健康教育与沙地传统节庆活动相结合。

在浓郁的亲情中调节自我,在放松的环境下独善其身。

传统节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亮点。它把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审美意识、道德伦理、心理健康融于一体,让人们在享受团圆、凝聚亲情、抒感、加深友谊的同时,自己的身心也得到充分的调整和放松,让大家在学习工作中所积压的心理困惑得到合理的宣泄与排遣。这就是传统节庆的心理健康调节功能所在。

在沙地传统节日中,清明、端午、中秋、春节是最为隆重的。清明节把祭祀与踏青融为一体,让人们在寻根问祖、表达感情的同时,将自己置身于青山绿水的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地放飞自己的心情;端午节所带来的不仅是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对人们思想的净化,而且让人们诸如在挂香袋、吃粽子等活动中感悟生活的美好,把一切烦恼抛之脑后;中秋节,人们在享受亲情、品味快乐、追求浪漫之中加强了心的沟通和情的往来,团聚自然而然地成了心理健康的催化剂。春节的到来就是每一个人新希望的开始,在新的一年中,任何人都能迎来新机遇,开创新局面。在这样的传统节庆中,“除旧布新”的心态,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每一个人放下包袱、抛开烦恼,用崭新的姿态迈向崭新的生活。一个传统节庆就是生活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激情的一个燃点,每一个节庆在给生活增添喜庆的同时,也给每一个人的心灵家园进行一次洗礼与丰富,让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全,让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而这一切都是在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中达成的,这就是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2.心理健康教育与沙地传统民俗活动相结合。

在亲情中净化自我,在民俗活动中感悟人生。

心理健康教育讲究让参与者在活动中通过检验感悟来达到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并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沙地民俗大多是以家庭活动为单元的,比如蒸年糕、⒉荻选⒃灯笼、挂对联等等。每项活动都通过家庭的形式加以实施,强烈的归属感和浓浓的亲情使每一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幸福体验。

近些年,沙地学子通过开展“缤纷的冬日”――未成年人寒假系列活动,诸如“我过年――体验民俗,热爱传统”、“我爱您――学会感恩,懂得回报”、“我运动――亲近自然,快乐健身”、“我成长――风雅书香,文化浸润”等等,这些与沙地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体验活动让广大学子的心灵浸润着快乐与幸福。

3.心理健康教育与沙地文化的校本课程相结合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可以感奋民众、凝聚人心,产生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沙地文化遗存极为丰富,三水交融的自然风物、弥足珍贵的人文景观、绚烂多彩的民间艺术、独具风韵的乡音俚语、古老而年轻的历史文化,所有这些都物化在沙地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传承于沙地的时令节俗、民俗文化风情。沙地人凭着一副泥箩担子斗江战海、挡浪筑墙、套圩筑岸、并港建闸,使脚下的土地成为举世闻名的东疆乐土、“金山银山一担挑”的农业典型;民间编织的“芦扉花布”、家染的蓝印花布,成为我国棉纺染织技艺唯一保存完整、延续至今而宗脉未断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沙地深厚的民间文化艺术积淀;沙地人唱响的渔号和评弹北调,既有古韵久远的遗风,又有吴侬软语的本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项目,成为江海文化的特色品牌。这种文化具有的辟往开来、励精图治的拓荒精神,以及追求卓越、创新争先的超越意识和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姿态,正是沙地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动力和丰瞻多彩的人文底蕴所在。所有这些沙地人文品质、民俗文化传统,无疑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滋养。

沙地的教育工作者通过编纂《沙地风情录》《走近沙地》《沙地文化》等一批校本课程,通过精心设计的小组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学生通过对沙地文化的审美、批判、传承以及对学习活动的感悟反思来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健全学生的人格个性。在团队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会从中看到集体的温暖和集体力量的强大,感到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会更加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发现他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学会“尊重他人,正视自己”,学会“乐群贵和,灵活变通”,学会“淡泊名利,知足长乐”,自觉地适应社会。这样,学生就能真正克服认知偏差,正确处理好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困惑,让自己的心理完完全全地健康起来。

三、结语

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在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她以她独有的形式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为中国当代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石。只要我们在不断继承和弘扬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科学地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能跃上一个新台阶,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会为人类的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为江苏南通市“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智慧的本土化研究》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高中生物复习策略之我见 下一篇:让数学课堂充溢“生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