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钠性质探究实验的创新改进

时间:2022-05-23 05:33:26

金属钠性质探究实验的创新改进

摘要:对金属钠性质实验进行了创新改进,用易得的器材、巧妙的方法探究了钠在空气中的颜色变化、钠在空气中燃烧、钠与水反应等性质。新改进的实验现象明显,操作方便,有益于环保,既有利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又有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验探究能力等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金属钠;钠燃烧;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2C0066C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中都有金属钠的性质探究实验,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经过多次的探究实践发现,这些实验都可以作一些改进,设计得更加合理,使其更适合实验探究与教学。

1 探究金属钠的颜色及在空气中颜色的变化

1.1 原实验不足之处

两种版本的教材中都是用滤纸吸干钠表面煤油后,用小刀切去一端外皮,观察钠的颜色。由于金属钠在空气中氧化比较迅速,用小刀切开金属钠,表面马上变暗,学生不易观察到钠的银白色与光泽,也不能明显地观察到表面颜色的变化[1]。

1.2 实验创新改进

(1)方法一

①材料准备:将1mL塑料注射器前端切去,用它作钠的取用器。为了使钻取更容易,最好先用卷笔刀将注射器前端削薄些,再用小刀将前端切面修平整,以便在钻取时能更好地将钠切开。再准备底部有圆孔的橡胶塞(一头有孔)或用打孔器在橡胶塞上打一个适当大小的孔(不要打穿),用来放置钻取钠后的注射器,既能让钠更少地接触空气,又能防止手不小心碰到。如图1所示。

②实验操作:取一块较大钠块(宽度和厚度 8~10mm)置于滤纸上,一只手用镊子固定钠块,另一只手紧握上述注射器垂直插入钠块中,直至钻透,然后拔出注射器,刚刚钻取的钠就留在注射器内,从注射器外侧可以观察到金属钠美丽的银白色金属光泽,宛如“银镜”。缓缓推动芯杆,推出小部分金属钠,对比观察。实验结束后,将注射器插入橡胶塞的小孔内。如图2所示。

(2)方法二:如果没有1mL注射器,也可以用单球干燥管(尽可能选较小规格)替代。取一块较大钠块置于滤纸上,一只手用镊子固定钠块,另一只手握住干燥管大头一端,用小头玻璃管一端垂直向下钻取钠块。这样操作很顺手,不必用很大的力。由于干燥管是玻璃的,透明度更高,从干燥管外侧同样可以观察到金属钠美丽的银白色金属光泽。将干燥管平放后,用细玻璃棒或竹针等将干燥管内的金属钠缓缓推出一小部分,通过对比观察,可以立即观察到露于空气中的钠表面变暗了。如图3所示。

要注意的是钻取时最好能戴上手套,以防受伤,钻取后剩余的钠块要及时放回原试剂瓶中,而后续实验中用到的钠就可以从注射器或干燥管中取用了。由于钻取的钠上煤油极少,也就省去了用滤纸吸煤油这一操作。这两种方法操作都很方便,效果十分理想,相比较而言,方法一操作更为方便。由于注射器上有刻度,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用芯杆推出所需长度的金属钠以获取绿豆粒或米粒大小,可操作性更强,而且进入注射器中的钠几乎与空气隔绝,可以长时间观看到钠的银白色金属光泽。

2 探究金属钠在空气中的燃烧

2.1 原实验不足之处

苏教版中钠的燃烧是在石棉网上进行的,实验中只能观察到黑色物质生成,通常看不到淡黄色的物质[2];而人教版中是在坩埚中进行的,这样操作不太方便,产生较多的烟扩散到教室里,易污染教室环境,影响师生健康,实验后的坩埚也基本报废了。

2.2 实验创新改进

(1)方法一

①材料准备:取一支12mm×100mm的小试管,从试管内用玻璃棒将底部捅破(如果底部有破损的试管就可以直接拿来用了,目的是便于燃烧时空气流通),由于小试管的管壁薄,钠在加热燃烧时所需时间短。将试管夹的长柄一端切去两侧等长待用(也可用晾衣的竹夹替代)。

②实验操作:切取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置于破损试管中(距管口约1cm),用上述加工过的试管夹夹住试管底部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到金属钠熔化后表面产生一层黑膜(或燃烧)时,停止加热,将试管与试管夹一起置于石棉网(或其他垫板)上,试管夹的头部朝下,这样试管自然形成一定的角度,有利于空气流通,立即罩上玻璃水槽或大烧杯。可以观察到钠继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最终生成淡黄色的固体。如图4所示。

(2)方法二:由于易拉罐底部跟蒸发皿类似,也可以用铝制易拉罐底部做钠燃烧的承载体[3]。切取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置于易拉罐底部(只剪取底部有凹穴的一部分)凹穴中央,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到钠燃烧后,立即将其置于石棉网上,并快速用一倒置的漏斗(漏斗口径尽可能大些,如90mm规格,以确保有足量的空气,在漏斗的尖嘴处用乳胶头封住)覆盖,观察钠的燃烧现象。如图5所示。

这两种方法均较好地防止了产生的烟的扩散,更绿色环保。相比而言,方法一操作更方便,现象更易观察。

3 探究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3.1 原实验不足之处

两种版本的教材都是在烧杯中加适量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K钠放入水中。这样在实验时,熔化的钠很容易游到烧杯壁上发生燃烧,给实验带来不便;在反应前就滴入酚酞,之后不易直观了解溶液为何变红。其实能否变红,取决于是否加酚酞溶液,如果不加酚酞则溶液是无色的,如果加石蕊溶液,溶液就变成蓝色;此外,这个实验还无法检验生成的气体。

3.2 实验创新改进

(1)方法一:将烧杯改为250mL锥形瓶,加入约50mL水,这样由于锥形瓶下大上小的结构特点,金属钠在反应过程中不容易游到壁上去。另外待反应结束后再滴入酚酞溶液,对比颜色变化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观察得出正确的结论。

(2)方法二:将适当大小的钠块置于玻璃注射器针筒内,快速吸入适量水,钠遇到水后迅速反应(针头朝下),反应结束后将溶液压入烧杯内。控制好活塞的推动速度,将针筒内的气体挤出并点燃。向烧杯内加入酚酞,溶液变红。

(3)方法三:在干燥管内装入适量水(下端用乳胶头套住,水面距干燥管顶端留些空间),固定于铁架台上,下方放一个烧杯,如图6(a)所示。在橡胶塞上固定一根针(可以用回形针加工),在将针扎入橡胶塞时,可以用镊子根部夹住针的末端部位,一只手握紧镊子两侧,这样就可以轻松完成,而且针也不会变形。实验前将切取大小适中的钠块固定于针上,塞紧橡皮塞(不要接触到水)。实验时拔去乳胶头(此时水不会流下来),将针快速下压,使钠进入水中。由于干燥管内几乎没有空气,所以非常安全,产生的气体将干燥管内的水压出,如果还有钠剩余,则剩余的钠将继续与烧杯中的水反应,直至反应结束,此时干燥管内已收集满生成的气体。向烧杯内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生成了碱性物质。将干燥管倒置并固定于铁架台上,如图6(b)所示。将橡皮塞取下[4],迅速用点燃的火柴靠近干燥管上方的管口,可以观察到气体起初能够安静地燃烧,产生黄色火焰,当火焰快熄灭时可听到一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这三个创新实验都比较安全,操作也很简便。其中方法三取材容易,操作方便,现象明显,既能同时探究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还能演示氢气的燃烧和爆鸣实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改进实验操作方便,现象明显,既适合教师演示,也适合学生分组实验。在课堂上,从一开始取用钠的方法简单易行,对比观察钠在空气中颜色变化的现象明显,又为后续实验提供了高品质的钠。通过目测注射器或干燥管内金属钠的长度切取合适大小的钠块,为学生取用金属钠提供了更可行的尺度标准,而且握持注射器或干燥管,用小刀切取的操作十分方便。这几个实验一气呵成,既提高了效率,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验带来的无穷乐趣,还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化学核心素养,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李改芳.关于教材中钠的性质实验的改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5):62.

[2]杨麦琴.钠的性质实验的几点创新设计[J].浙江教育技术,2011,(6):47.

[3]江程翔,程志远.用易拉罐改进“钠燃烧实验”[J].发明与创新(中学生),2015,(4):26.

[4]R俊林,赵立国.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新方法[J].化学教学,2009,(10):17.

上一篇:涉农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当幼儿园遇上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