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诺对文化工业市场化批判理论的当代启示

时间:2022-05-23 02:33:24

阿多诺对文化工业市场化批判理论的当代启示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起,大众文化的发展在给大众带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如我国大众文化出现市场化和消费化趋势,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反思。阿多诺的文化工业市场化批判理论深刻而全面,他的批判思想有利于我国借鉴国外发展文化的重要经验,及时规避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化的发展势头,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市场化趋势;文化工业市场化;批判理论

一、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理论溯源

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是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重要来源。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具有拜物教性质,商品中凝聚着的人的劳动已经脱离了人的质而用量化了的“物”的价值来测知。“作家所以是生产劳动者,并不是因为他生产出观念,而是因为他使出版他著作的书商发财。”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商品生产的本质,即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精神产品的生产都是为了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获得价值。阿多诺继承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认为“具有典型文化工业特征的文化不仅仅是商品,而且是完全彻底的商品。”[2]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也对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卢卡奇提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物化”理论,即:“商品关系变为一种具有‘幽灵般的对象性的物[事物],……它在人的整个意识上留下它的印记:他的特性和能力……表现为人‘占有’和‘出卖’[外化]的一些‘物’,像外部世界的各种不同对象一样。根据自然规律,人们相互关系的任何形式,人使他的肉体和心灵的特性发挥作用的任何能力,越来越屈从于这种物化[对象化]形式。”[3]卢卡奇认为,随着商品的弥漫,人类社会陷入了“物化”状态,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了人,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物化的社会造成的物化意识磨灭了无产阶级的批判和改革精神。阿多诺很重视卢卡奇的物化概念,认为文化工业本身也是一种物化现象,他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也是对物化现象的批判。

二、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主要内涵

1947年,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文化工业”这个概念。阿多诺对文化工业市场化进行了全面批判, “就艺术迎合社会现存需求的程度而言,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追求利润的商业。”[4]阿多诺认为,文化产品的创造者不断把文化产品商品化和标准化,无非是为了瞄准大众的钱袋,文化工业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制造出大量的文化产品。阿多诺批判大众文化的市场化导致文化创造性的丧失,批判文化工业不断对大众诱导和操纵,把满足大众真正的个体需要作为生产产品的第二目的,把占领市场和获取巨额利润作为第一目的。因此,对文化产品的制造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创造性的发挥、个性的表现和风格的寻求,不再是审美的要求和主体的真实感受,文化完全没有了创造性和独立性。同时,阿多诺批判文化工业为了满足消费市场需求而大规模的生产标准化的文化产品。这就使文化产品不再具有无可替代的个性,而是不断的被均一化的生产出来,表面上看起来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实际上都有着统一的模式和标准,都是为了满足相同的需要而制造出来的“标准”的商品。

三、对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趋势的反思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文化产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消费化发展趋势,正消解着文化应有的精神内涵和教育引导功能。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倾向趋势日益严重,大众文化产品从一开始的策划、生产到消费都带有浓烈的市场色彩,文化本身的内涵价值与人文关怀则被逐渐淡化了。例如:90 年代的《红太阳颂》等革命歌曲宣扬的革命性内容与当今的消费文化并不一致。但经屠洪刚等歌星“现代改造”后,这些当年让几代人热泪盈眶的歌曲变成了走俏于市场的畅销作品。[5]为了迎合市场,这些昔日的经典歌曲被剥离了本质内容,被市场改装为形式化的消费品。大众文化的市场化也导致大众消费观的变异,大众文化的消费化趋势引导人们把追求名牌和物质消费当成从事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与他人进行消费攀比,消费一些和自己生活条件不相符的产品,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很多的压力。同时,很多品牌利用大众的消费心理,不断地更新换代自己的产品,如苹果、三星等手机品牌不到一年就更新换代,以更高档的质量和外观设计诱惑大众的消费欲望,控制大众的消费生活,把大众引向消费主义的物质世界了,失去了对精神世界和精神文化的追求。

四、克服我国当前大众文化发展负面效应的对策

要想规范我国当前的市场化和消费化趋势,推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就要科学引导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方向,倡导和培养大众科学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意识。首先,大力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调整好文化产品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关系,既要追求文化产品的经济利益,更要注重文化产品的内涵精神和教育引导意义,大力弘扬能够反映我国国家意志、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和“中国梦”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的主流文化,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规范引导作用。其次,进一步增强大众文化工作者创造和传播大众文化产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人类思想上的战士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大众文化工作者应以提升大众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为使命和责任,在创作和传播大众文化产品时,融入科学精神和现代意识,丰富大众文化的多样性和内涵性,鼓励和引导大众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抵制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对大众文化的冲击,确保大众文化发展的纯洁性和健康性。最后,我国大众要进一步发挥自身在大众文化创作中的主人翁地位,要从自身的现实生活、自身的情感世界和自身的精神需求出发,主动的选择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和品位的文化产品,主动地从自身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创作真正属于大众的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49.

[2]T.W.Adorno.The culture industry.J.M.Bernstein ed.Routled.

[3][匈牙利]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64.

[4]Adorno,TheodorW.,AestheticTheory,trans.,C.Lenhardt,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84:26.

[5]孟繁华.众神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26.

作者简介:杨栋(1987.10-),男,重庆沙坪坝人,重庆大学在读哲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

上一篇:高校校园绿化养护管理与运行模式研究 下一篇:浅析高校校医院药房管理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