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时间:2022-05-23 05:58:59

探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摘要]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确保社会实践顺利开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及解决途径入手,从基地建设的职责与义务、基地建设的双赢局面、基地承包制与项目聘用制和基地网络化建设四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基地建设 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张佳(1982- ),女,陕西咸阳人,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淄博 25509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1-0157-02

社会实践基地是指按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在充分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模式,按照一定的步骤建立的,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专业实践,从而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长期稳定场所。2005年2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高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求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可见,社会实践基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尤为重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更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础

积极开拓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建设的重要环节,换言之,离开了社会的支持就无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些高校由于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导致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时为寻求实践场所四处奔波,一些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往往在亲戚朋友所在单位填表盖章,没有真正进行社会实践,从而降低了社会实践的普及程度。同时,学生自行联系实践地时,由于住宿原因实践活动往往局限于学校周边,限制了活动开展的范围,即使能联系到合适的住所,但由于诸多原因的限制也会压缩活动时间,使得活动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学校要紧密依靠社会力量,积极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一批稳定、长效、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从而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场所。

(二)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培养的第二课堂

在高校的教育模式中,课堂教学的“授业”模式一直以来是高校主要的教学形式,以教师单项灌输教学知识为主,并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而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却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所,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基地的种类繁多,如创业就业类、志愿者服务类、教学实践类等,无论哪一类都是大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第二课堂。学生通过就业实践,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提高动手能力,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增加就业实践经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与创业观,为成功就业打下基础。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了解民生,培养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从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及解决途径入手,探讨构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基地建设双方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义务是基地建设长效性的前提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应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经双方讨论、协商,以协议书的形式确定各自在基地建设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必须承担的义务,并形成开展活动的依据。而目前建立的基地中,绝大多数“三下乡”类社会实践基地缺乏协议书和必要的管理,通常只是在暑期派出服务队开展活动,而暑期活动结束之后与下一年暑期活动开展之前,会因缺乏开展各类活动而出现真空期。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为取得成绩,致力于求新、求变,通常选择以前学生没有服务过的地区,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实践基地在建立后没有学生服务的局面。因此,在“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中,首先应当积极寻求地方政府对活动的支持及认可,签订协议书,明确实践双方各自的职责与义务。作为高校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每年引导学生有组织、有规模地在实践基地开展一至两次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重点选取有利于当地发展、服务当地人民的项目,以达到地方与高校互动的效果。而活动间隙,即学生假期结束返回学校学习期间,参与实践的学生要通过QQ、邮箱等方式积极和服务地联系,一方面通过网络解决部分问题,另一方面收集相关情况,对实践活动的内容随时进行调整和更新,避免对实践基地的服务出现真空期。

(二)合作共建的原则、互利共赢的局面是基地建设长效性的保证

大多数高校建立的各类就业实践基地虽然具备协议书,但每年只是单方面地派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缺乏对基地建设的关心,而作为承担就业实践基地的企业也只有付出没有回报,这样建立起来的基地缺少牢固的基础,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也大打折扣。这就需要我们在合作的基础上,坚持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形成双方双赢的局面,各自拿出自己的优势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实践机会。因此,在就业基地的选择上应当优先选取与高校有项目合作的企业,在高校与企业资源的共用、专业课教师承担部分研究课题的基础上,鼓励专业课教师带领学生团队走出校门,进入企业。这样做有以下几方面优势:首先,大多数学生通过常规实践活动,丰富了就业实践的经历,有利于提高就业成功率;其次,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将来的工作环境等相关情况,如果感觉不尽如人意,可以提前制定目标选择考研继续深造;再次,承担企业项目的专业课教师,可以带领部分优秀学生参加项目研究,加速课题成果转化,学生也可以利用取得优异成果的项目参加挑战杯等竞赛活动;最后,对于企业来讲,由于和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专业课教师为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等原因,提高了企业承担就业实践基地的积极性,确保了高校与企业间基地建设的稳固性。

(三)通过基地承包制、项目聘用制等多种方式,推进基地利用的长效机制

2005年2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在2005年至2011年的6年时间里,高校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数量与日俱增,为大学生提供的实践岗位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否所有的基地都发挥了其实践功能,是否所有的基地每年都有大学生开展相应的活动,答案是否定的。比如,现在很多大学生以“用我所学回报家乡”作为实践地选择的初衷,组建团队,在家乡开展支农、支教等活动,建立爱心助学基地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然,有回报家乡的想法是好的,但他们进入高年级后,一方面可能由于学业繁忙,另一方面可能由于缺乏低年级时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忽视了第二年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导致该基地的废弃。因此,可以通过实践基地承包制、实践项目聘用制等多种方式,对形成相对稳定的基地进行有效尝试。

所谓基地承包制,是鼓励学生进入大一后,以团队或者班级的形式,对学校或学院已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承包,责任期可为2~4年。通过这种基地与团队或班级之间一对一的模式,形成了学生在固定基地服务的连续性。对于学生来讲,由于未来2~4年都要在同一基地服务,杜绝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服务后,可以充分总结经验、改善活动方案,在来年的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绩,真正使基地的发展建设与自身努力之间画上等号。

实践项目的聘用制,是指可将某一基地内所需岗位进行具体划分,如支教类、法律援助类、文艺演出类等,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体岗位竞争上岗,这样不但能增加岗位与学生间的匹配程度,提高学生的服务质量,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专业学生间的交流。实践基地承包制的实施中,多是同一学院不同年级、或不同班级的学生组队参加,增加了学生间的纵向交流。实践基地聘用制,提供了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学生到同一基地服务的机会,增加了学生间的横向交流。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形成学生纵向交流与横向交流的结合,提高学生服务的连续性,从而推进基地利用的长效机制。

(四)建立试点,推行社会实践基地网络化建设,深化基地利用的长效机制

随着高校和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各种类型的实践基地应运而生,高校内不同学院的学生在同一地区可能建立了若干个实践基地,这样就形成了各自为战的局面。虽然不同的实践基地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实践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但如果能把高校在同一地区建立的基地有效整合,形成社会实践的统一平台,将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基地的有效利用。

所谓的社会实践基地网络化建设,主要是指将邻近地区的基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除了开展各自基地的常规活动外,基地间可以联合开展某一活动,也可以相互开展交流活动。如某基地法律援助类项目做得十分出色,另一邻近基地支教类活动效果显著,那么这两个基地完全可以交换团队,到对方的基地开展自己的优势项目。同时,邻近基地可以共同策划某一实践活动,构成该活动的各类项目由各自基地的优势项目组成,继而实践活动可以在所有基地内巡回展开。这样不但有利于不同基地间的交流合作,也有利于基地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争氛围,更有利于使基地内的优势资源发挥到最大限度。基地的网络化建设包括品牌活动的模块化管理和金字塔式结构,如某地区师资力量匮乏,急需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开展,那么可以推出支教类品牌活动,在该地区建立支教中心,在周边的各个村庄内设立支教服务站。支教中心负责在高校内招募志愿者并进行培训,同时负责向周边各支教服务站协调支教人员。支教服务站则根据所在地区儿童的年龄结构,安排课程内容,组织开展支教活动。这样就形成了以支教中心为顶点,各支教服务站为基点的一点对多点的金字塔式结构,有利于品牌活动的深入细化,也有利于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层层管理,是基地网络化建设的新型尝试。

[参考文献]

[1]曹银忠,胡树祥.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2]鲁宇红,李素芳.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J].江苏高教,2010(5).

[3]肖媛媛.如何创新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探析[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3).

[4]董秀娜.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新论[J].理论界,2005(5).

上一篇:高职实验实训教学探讨 下一篇:情感共鸣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