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品德教学例谈

时间:2022-05-23 04:49:53

基于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品德教学例谈

摘 要: 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品德课程要回归生活必须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才能得以实现。本文旨在探求在品德课程教学中,从儿童的生活问题出发生成教育主题,从儿童的认知水平出发确定教学目标,从儿童的生活需求出发选择教学内容,着力体现品德教学立足儿童的生活,融合儿童的生活进行,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引领儿童过有道德、有创意的生活,让品德教学真正走进儿童生活,走进儿童心灵。

关键词: 回归儿童生活 小学品德教学 策略

品德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它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1]那么,品德教学如何回归儿童的生活呢?本文提出以下策略,仅供参考。

一、建基儿童生活问题确定教育主题

品德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首先要了解和研究儿童的生活上,从儿童现实生活中发现和遴选普遍存在的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问题、现象等,从而生成品德教学主题。观察学生的校园生活,我们发现学生当中有许多浪费用水的现象:有的学生在清洗绘画盒时,让水哗哗地流;有的学生用拖把拖地时,水龙头一直开着;有的学生洗一次手要花很长时间;有的学生在食堂就餐前后洗手时常常忘关水龙头……从这些习以为常的举动中,我们断定:学生的节水意识不强。后来通过家长会、电话家访等途径作进一步了解,发现学生在家中也存在类似的浪费用水的现象。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适时开展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教育势在必行。并且《品德与社会课程》也对学生提出了“珍惜地球上有限资源”的教育要求。于是我结合《从一滴水说起》教材内容,将“节约用水”这一主题带进了课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乃至世界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敲响节约用水的警钟,引导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观念,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浪费用水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节水措施,培养学生的节约用水习惯。这样,教学就有效地避免了简单地从教材到课堂,而是建立在对学生实际生活的了解的前提上,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捕获有教育价值的现象生成教学主题,再有机结合相关的教材内容进行,进而有效地引领儿童向品德课程倡导的目标方向发展。

二、建基儿童当下认知拟定教学目标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世界、事物、问题的看法和感受是不同的。品德教学要回归儿童的生活,必然会涉及回归的是某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的生活,势必要从特定的年龄阶段的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现实状况等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如教学《竞争和合作》一课,我们从特定的年龄阶段来观照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稚气未脱,虽然有过一些竞争和合作的经历,知道达成目标有一定的竞争。但他们对于竞争的理解还没掺杂功利思想的成分,参与竞争更主要的原因是满足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当然也有些学生由于性格等因素,不愿或不敢参与竞争。从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角度来观照学生,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个人意识比较突出,合作意识和能力普遍缺乏,并且对“学会合作更有竞争力”缺乏道德认知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品德社会课程标准》来看,也没有对竞争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而是强调了合作教育。因此,我认为虽然生活离不开竞争,但是对于三年级小学生过早、过度引入竞争是不合时宜的,重要的是开展合作教育。基于此,我对教材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作了调整。对于竞争,我主要强调“知道生活中充满竞争,积极参与竞争能促进自己各方面的发展”,正面说明“竞争要遵守规则”,把教学重点放在探讨如何合作,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合作的必要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使教学更加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更加切合学生实际。

三、建基儿童生活需求遴选教学内容

“儿童是自己生活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2]因此,品德教学要回归儿童的生活,必然要求教学内容反映儿童的现实生活,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如我教学《我愿和你交朋友》一课,从一年级新生的角度观照他们的生活需求,除怀着好奇、渴望和不安的心情外,他们将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熟悉新环境,认识新老师和新同学,并和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学校生活的愉悦,等等。因而在教学中,我通过自我介绍、学生向老师提问、击鼓传花作自我介绍、师生一起玩游戏结交新朋友等形式,帮助学生结交伙伴,认识新朋友,消除内心的焦虑,体验学校新生活的快乐。这样在正确理解教材示例意图及承载的价值和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切实解决儿童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满足儿童的现实生活需要。

四、建基儿童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3]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进入课堂学习的儿童已经累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必然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悟开始,重视和发挥儿童已有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并以此开展教学活动。如教学《欢迎来我家》一课,“客人来了怎样招待”是学生在生活中常遇的事,他们或者见过父母招待客人,或者自己也招待过客人。因而在教学中,我就从学生生活经验切入和展开,让学生联系原有的生活经验,充分交流和分享“客人来了应该怎样招待”这一话题和经验;在初步明晰了待客的一般礼节的基础上,再安排学生模拟生活情境进行演练,使学生在贴近真实生活的活动中进行学习,进一步深化体验,又促进学生把道德认知用于指导自己生活实践。“品德课程倡导通过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其过程是学习者生活经验持续不断发展、改造和推进的过程”。[4]这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求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一要努力调动和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二要通过儿童自身的观察、调查等活动,扩大经验,深化体验;三可模拟生活情景如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模拟生活情境中学习;四要拓展教学时空,开展生活实践,在真实的生活过程中学习。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

五、旨归提升儿童生活品质及其能力

“品德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从其终极目标上说,是指导儿童的现实生活,解决儿童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抑或是教学能改进儿童的生活,引导儿童过有道德的、美好的生活”。[5]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表述,就是学生要将课程学习所得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改进、提高和发展自己生活,即“源于生活、富含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6]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我先让学生充分讨论家人对自己的关怀,再问学生:“在享受关爱的同时,你为家人做了些什么?”课堂一时悄然无声。于是,我又问:“你觉得你可以为家人做些什么呢?”这时,学生又活跃起来,纷纷献言献策。之后,我与学生商定:开展一次“我为父母分忧”活动,自愿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课后,学生各自行动起来。一段时间后,很多家长向我反映,孩子懂事了许多。这样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开展课后实践,将学生的课堂习得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有机关联,并实现道德认知向道德实践的转换,不仅有效地指导了他们的生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和发展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和品质。这其实也是品德教学回归生活,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实践品质的重要途径。

总之,“课程和教材是由儿童生活世界转化而来的,而课程和教材又要再转化为儿童的生活世界,即从儿童的生活中来,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7]为此,品德教学要立足儿童的生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融合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活动,通过生活学习生活,最终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以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引领儿童过有道德、有创意的生活”。[8]

参考文献:

[1][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4][7]邬冬星.教学如何回归儿童生活.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N].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教育研究和试验,2004,(4).

[6]邬冬星.品德教学与儿童生活[J].小学德育,2003,(9).

[8]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9]靳涌韬.个体道德成长的教育启示[J].中国德育,2008,(3).

上一篇:1949―我国教育实验的变迁 下一篇:中职教师的心理困惑与破解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