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化学实验的课堂优势

时间:2022-05-23 03:45:53

发掘化学实验的课堂优势

摘 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新课程理念更是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如何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这一节课中,作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用以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关键词: 化学实验 生活情境 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不但是化学科学的基础,而且是中学化学教学的基础。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质的目标,具有其他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在新课程理念中,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充分贯彻这一思想,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做了有益的尝试,在探究实验中,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将思维的视角由宏观转向微观,再由微观转向宏观,并较为熟练地实现知识的应用。

一、创设生动直观的生活情境

用绚丽多姿的物质引入新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创设生动直观的生活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并以此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探究欲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在原有对宏观具体物质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慢慢转向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的物质,不仅符合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思维转变,而且切合初中生好奇、探究的心理和已有的认知基础。问题情境拉近了化学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化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

二、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功能

建立微观与宏观的联系和转化的思维方式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特征的思维方式。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也是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作为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的起始教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难点。难在微粒小,不易被人察觉,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已学的知识关联性弱。微粒只能通过物质在变化时的一些宏观现象推测微粒的特性,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

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中,研究高锰酸钾的溶解,我采用了学生分组实验。即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功能,让学生从实验中感受到宏观物质的可分割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对微粒的认知;实验后,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得出结论,而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通过讨论得出探究的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从微观上理解物质的性质,用微观的观点解释有关的化学现象。同时使学生懂得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具有说服力,科学的结论是建立在大量的事实之上的。

三、参与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

在探究微粒的运动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完成氨分子扩散并与酚酞试液反应的实验。实验后,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其原因,提出假设。学生提出了以下猜想:①B烧杯中溶液放在空气中自然会变红;②是大烧杯上有某种看不见的物质使B烧杯中的溶液变红;③是A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来与空气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使B中的酚酞试液变红;④是A烧杯中浓氨水挥发出来的小微粒使B中的溶液变红;⑤是A烧杯中浓氨水挥发时放出的热使B中溶液变红;⑥是A烧杯使B中溶液变红;⑦是B烧杯上有某种看不见的物质使酚酞变红。随后,请学生按照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验证猜想或假设,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生自选实验仪器验证,不能用实验验证的,可以写出方案或画出图示,给学生提供了发展和创新的空间,开放了学习行为,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采用实验探究法,对浓氨水挥发使酚酞试液变红这一现象进行了探究,让学生学习了探究方法,参与了探究过程,体验了探究乐趣,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交流讨论,共享探究成果

探究实验完成后,提倡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用语言、图表、图解、线图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并进行表达交流。表达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倾听、讨论中提高其提出和表述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使得学生之间有机会就各自的探究提出疑问,有助于学生将实验证据、已有的科学知识与他们所提出的解释这三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对探究结论的交流评价和反思,学生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共享探究成果,增强学习自信心。

五、学以致用,从知识回到生活

本环节主要是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围绕两个方面展开:①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②通过学习本节课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帮助。从解决课本上的问题延伸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再到实验设计;从会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到应用知识发现生活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授课中有意识地将学生身边的化学现象加以提炼、应用,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在做中学,在实验中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课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想也是丰富多彩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捕捉每一位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用闪光点激发和创造精彩,拓展创新的空间。

上一篇: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下一篇:植树问题教材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