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资源及其评价资料库的建立

时间:2022-05-23 03:43:55

绿地资源及其评价资料库的建立

摘要:

本文在阐述了绿地资源涵义的同时,分析了我国目前绿地系统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通过绿地资源评价体系筛选出重点绿地资源的意义;分析了通过本评价体系筛选出重点绿地资源的意义;建立了绿地资源评价体系并分析其结构;详细阐述了绿地资源评价资料库的建立方法并解释了评价因子的涵义及入选本评价体系的原因。

关键词:绿地资源,评价体系,评价资料库

绿地作为土地资源的一种形式,同样面临着资源紧张以及如何集约化利用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城市化发展的负面效应对于绿地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从根源入手才能解决日益激烈的城市用地发展与绿地之间的矛盾。本文提出绿地资源概念,并提出了以定性评价为主的绿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为主的评价资料库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市域内单独的绿地资源的现状进行评价。目的是查清市域范围内的绿地资源运转状态并从中选拔出重点绿地资源,控制未来城市发展对于绿地的侵蚀,保证城市化过程中绿地存量的稳定性与分布格局的合理性,从规划用地控制与行政管理的层面对绿地资源进行有效的保存,为未来的城市储备绿色生态空间。本文重点阐述绿地资源的概念以及评价资料库的构建方法和内容。

1 绿地资源的涵义

本文将绿地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形式,从资源利用的角度进行研究,针对城乡统筹的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与绿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给予绿地资源如下定义:市域范围内,一切已建成的或未建成的,人工或自然的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式的,具有自然特征的环境空间,其全部或部分能够承担游憩、防护、保育及景观四个功能,则该环境空间为绿地资源。

2 我国目前绿地系统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是从规划的覆盖情况来看,现有规划体系对城乡统筹考虑不足。目前城市总体规划全是以城市为中心的规划,侧于重城市建设用地覆盖,忽视市域用地,导致城乡绿地系统发展不均衡,城市绿地与市域绿地缺乏有效的联系性与网络完整性。

二是从规划前的绿地现状调查工作的实施情况来看,由于相关规范缺乏统一的对于单独绿地地块的评价方法标准体系与现状分析深度的控制标准,加之从业人员对于绿地现状分析重要性的认识水平不一,导致基础资料研究工作的水准差异较大,难以保证规划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提高。

三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蔓延、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侵扰,市域绿地资源的存在量与稳定性往往受到侵蚀的威胁。城市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绿地的合理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采取措施,有效解决绿地与城市用地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促进我国绿地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3 确定重点绿地资源的意义

3.1已建成的绿地资源

1)城区

对于城区内已建成的重点绿地资源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限制其周边建设用地发展对于绿地资源完好度及稳定性的影响,包括用地的建设对于绿地资源内部景观视觉效果的影响等,例如建立缓冲区。

2)市域(城区之外)

市域(城区之外)已建成的绿地资源具有优化人居环境的重要作用,其整体或局部绿地场地经评价后被确定为重点绿地资源,则可在规划阶段将其事前明确下来,以利将来转化成为城市(城区)绿地予以开放,使城市绿地向市域延伸,为未来的城市储备绿色空间资源。

3.2未建成的绿地资源

对于未建成的绿地资源而言,如被确定为重点绿地资源,说明其具有成为城市绿地的价值及潜能,应在规划阶段将其确定,予以储备,将来转化为城市绿地。

4 绿地资源评价体系的结构与内容

4.1绿地资源评价体系的组成

绿地资源评价体系分为两大部分:绿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绿地资源评价资料库。见表1.1:

绿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对于市域范围内(包含中心城区)的绿地资源单元进行评价并得到结论,以筛选出重点绿地资源;绿地资源评价资料库是在完成前者评价工作之后(或过程中)对绿地资源现状各方面进行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分析性评价资料库。资料库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补充与深入,将量化评价结果及评价水平等级作为资料贮备,在规划阶段作为制定措施的根据。两者在结构上一一对应,形成紧密的配合关系,共同构成完整的绿地资源评价体系。

4.2绿地资源评价体系的结构

4.3绿地资源评价研究的意义

一是通过绿地资源评价将市域范围内能够承担城市绿地功能的绿地资源在规划阶段实现明确下来,作为未来城市绿地的资源储备,通过规划与管理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维持绿地存在量的稳定性。

二是通过针对单独绿地地块的评价,明确市域范围内的绿地运转现状,为绿地系统规划前期调查分析工作提供标准化、规范化、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体系,提高规划的针对性。

5 绿地资源评价资料库的建立

5.1绿地资源评价资料库的内容

绿地资源资料库因子是对相应的评价体系因子的横向展开与深入定量研究。因子的选择采纳目前国内外绿地评价研究受关注度高的指标并且注重基础数据资料的易得性。分为生态环境、社会服务、经济运营3大综合层,自然优势、定量指标、景观效果、文化特色、经济价值等11个中层,以及23个因子层。见表1. 2:

5.2评价因子说明

5.2.1生态环境

(1)自然优势

1)物种丰富度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城市绿地是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本研究选取物种丰富度指数(综合物种指数)作为一定范围内绿地资源生态系统完整性衡量指标。

Di=Si/Ni(i=1,2,3,分别代表给类物种)

式中:Di为单项物种指数;Si为评价区域内该类物种数目;Ni为市域范围内该类物种总数。综合物种指数为单项物种指数的平均值。

综合物种指数H=∑Di/n,n=3

2) 景观多样性程度

景观多样性指数是衡量绿地资源景观多样程度的指标。景观多样性指数的大小反映景观要素种类的多少和各景观要素所占比例的变化。

其中,n为城市绿地分类类别总数,Pk为第k类绿地在绿地中的出现概率。

3)乡土植物占有率

保持乡土物种多样性对于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进化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乡土物种占有率=乡土植物面积/区域植物总面积×100%

(2)环境功能

1)水源涵养度

水源涵养度反映植被对于降水的吸收调节功能的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植被覆盖状况与配置结构。

水源涵养度=水源涵养林面积/流域面积×100%

2)氧源供给度

氧源供给度的高低直接反映绿地布局的合理程度以及绿地规模的配置状况。绿地资源氧源供给度是将评价范围内风玫瑰范围所包含的市域大型绿地资源斑块面积之和与理想氧源绿地面积的比作为绿地资源氧源供给度的指标。

理想氧源绿地面积=氧源绿地布局占地面积×38%

氧源供给度=氧源地区绿地资源面积/该地区理想氧源绿地面积×100%

(3)环境质量

1)水环境质量

选取绿地资源评价区域内当年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质分类标准的情况”作为本评价因子评价等级判定的依据。具体的方法是,根据表1.3得出绿地资源评价区域内三类水环境(河流、湖泊、水库)当年所有参评水质检测断面水质类别的总分;再以如下公式得出平均分:

水环境质量=参评检测断面水质总得分/参评水质检测断面个数

2)大气环境质量

将绿地资源评价范围内当年空气质量作为大气环境质量的衡量指标。

3)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本文选取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作为指标,此指标可以有效反映污染状况与环境压力水平,也是衡量绿地资源现状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当年各工业企业处置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量之和(万吨)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

当年各工业企业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量之和(万吨)

(4)布局结构

1)绿地连通度

市域绿地系统的连通度是反映各类绿地之间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状况。生态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需要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保证各子系统之间的连通有利于维持系统的完整,提高其进化能力。

绿地连通度=主要连通绿地面积/整个评价区域绿地面积×100%

2)绿地均匀度

绿地均匀度概念借用景观均匀度概念,是描述不同绿地资源在区域内的分配均匀程度。它与优势度呈负相关。均匀度的值越大,表明景观各组分的分配越均匀。趋近1时优势度低,说明没有明显的优势类型,且各拼块类型均匀分布[1]。其计算公式为:

n

H -Σ[Pi×ln(Pi)]

i=1

E=―― = ―――――――

Hmaxln(n)

其中n表示绿地类型i中的元素个数,P为周长,Pi是第i类斑块类型占绿地总面积的比例。

3) 乔、灌、草、绿地配置合理度

各类绿地相对于绿地系统都是一个生物群落,各群落的植被结构状况、乔灌草结合程度以及丰富度都影响着生态环境效益。本文以乔、灌、草、绿地配置合理度作为反映群落层次状况的指标。李延明[2]在对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应研究后得出结论:乔、灌、草、绿地配置的适宜比例为1:6:20:29,绿地可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根据此研究结论,得出乔、灌、草、绿地配置合理度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X为乔、灌、草、绿地配置合理度,a为评价区域内乔木的株树(单位株),b为评价区域内灌木的株数(单位株),c为评价区域内草地的面积(单位平方米),d为评价区域绿地面积(单位平方米),A为评价区域内单株乔木冠正投影面积的平均值,B为评价区域内单株灌木冠正投影面积的平均值,总分母“4”为乔、灌、草、绿地4个类别数。

4)绿地资源内部绿地率

该指标为绿地资源内部的绿地量的占有率,可直接反映绿地资源的自然化品质。

5.2.2社会服务

(1)景观效果评价层

1) 绿视率

绿视率是人们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中绿色植物所占的比例。它侧重的是绿化的立体构成。“绿视率”能从人的心理角度反映公共绿化环境的质量。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借助照片来判断的绿化空间构成比率[3]。此指标可以反映绿地资源现状的立体视觉效果。

2) 风景完整度

风景完整度被用来表明景观特征的完整程度,它也表明了景观特征的视觉断裂程度[4]。通过描述景观特征,可以确定绿地资源的风景完整度。见表1.4:

(3)文化特色

1) 古树名木珍贵度及保护度

古树名木是林木资源中的精华,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珍贵历史文物,是反映绿地资源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指标分为两个部分:古树名木珍贵度、古树名木保护度,分别量化得分后取平均值即为本指标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古树名木珍贵度及保护度%=(古树名木珍贵度%+古树名木保护度%)/2

国家一级+二+三级古树数量

(或者:地方一级+二级古树数量)

古树名木珍贵度%= ―――――――――――――――×100%

该区域内古树名木总数量

古树名木保护状况得分

古树名木保护度%=―――――――――――――――×100%

理想保护状况得分(10分)

其中,古树名木保护状况可根据下表得出分值,满分10分。

表1.6 绿地资源资料库-古树名木保护状况评价标准表

2) 历史人文遗存点完好率

绿地资源中现有历史人文的文化遗存应该得到充分的认识,以利于后期的规划设计将绿地的文化内涵作为规划要点予以保护与弘扬。计算公式为:

L=L1/L0×100%

其中,L1为历史人文遗存点的保护分,L0为历史人文遗存点保护的理论最高分1分,L0=n,设区域内有n个值得保护与可挖掘的历史人文遗存点,其中保护情况好的计1分,遭破坏消失的计0分,受到影响和威胁但仍然存在的计0.5分。

(4)使用状况

1)服务覆盖度

绿地资源的服务覆盖是中心城(镇)区内,一定评价区域内绿地服务半径辐射范围覆盖到土地面积与该评价区域面积的百分比。

服务覆盖度=绿地服务半径辐射覆盖面积/评价区域面积 ×100%

其中绿地服务半径辐射覆盖面积不重复计算。

5.2.3经济运营

(1)经济价值

1)游憩绿地资源增值状况

游憩绿地资源增值状况可以公园、风景区等景点的经营收入状况来衡量,此指标能反映绿地资源自身的游憩旅游经济价值方面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反映了绿地资源在所属行政区域内旅游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计算公式如下:

Q=Q1/Q2

Q1=(评价对象旅游业当年收入-上年收入)/上年收入×100%

Q2=(所在行政区旅游业当年总收入-上年总收入)/上年总收入×100%

其中Q如大于1,则说明评价对象的旅游业年均增值水平高于所在行政区域的年平均水平,旅游业增值幅度相对大,发展速度快。

2)周边土地增值状况

影响城市地价的因素有很,其中与绿地有关的有:土地物理因素、土地环境因素、城市社会因素、城市用地心理因素等。绿地周边土地价格增长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绿地在环境质量水平、区位合理性、社会心理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水准。计算公式如下:

S= S1/ S2

其中S1为以该绿地资源开始建设年份至最新基准地价年份为周期,统计年均地价增长率(综合地价),S2的基础数据选择在周期上应该与S1统一。S如大于1,则说明评价对象周边土地增长率高于所在行政区域年平均增长水平,绿地周边土地资源的年增值幅度相对大,增速较快,绿地资源质量相对高。

3)生产绿地资源增值状况

生产绿地资源增值状况可以当年种农业(种植业、林业)的收入增长率(N1)为代表与当年该行政区域内农业的收入增长率(N2)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衡量。下面以农业为例,计算公式如下:

N=N1/N2

N如果大于1,说明该绿地资源农业的收入增长率高于所在行政区域年均增长水平,增值幅度相对大,增速较快,生产绿地资源质量相对高。

(2)投资吸引力

投资吸引力评价层是针对绿地资源现状产生经济价值的能力进行评价,其水平的高低表明了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而绿地资源的质量是影响其经济贡献能力的重要因素。

1) 游憩绿地资源投入产出比

当前我国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8,属于少有的高收益行业。游憩绿地资源投入产出比的值可同我国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比进行比照,以此得出该游憩绿地资源的投入产出比。计算公式如下:

绿地资源游憩经济收益额

游憩绿地资源投入产出比=――――――――――――×100%

绿地资源投资额

2)生产绿地资源投入产出比

生产绿地资源的投入产出有两个部分,即种植业类和林业类。本文选取这两个类别因其构成要素、质量影响因素以及生态作用方面与绿地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在生产绿地资源中具有代表性。

① 种植业绿地资源投入产出比的计算公式如下:

种植业绿地资源经济收益额

种植业绿地资源投入产出比=――――――――――――×100%

绿地资源投资额

② 林业绿地资源投入产出比的计算公式如下:

林业绿地资源经济收益额

林业绿地资源投入产出比=――――――――――――×100%

绿地资源投资额

5.3评价方法

通过公式计算得出数据结果,与每一项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等级进行比对,可得出该绿地资源在这一方面的现状水平等级。以“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评价因子为例,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结果并与下表进行比对,得到该因子的水平等级。

评价资料库通过定量计算与定性描述分级相结合的方法,对市域范围内单独的绿地资源地块的各方面现状水平进行等级评定,并得到结论。

6 结语

绿地资源评价体系借鉴国内外绿地评价相关研究的先进成果,采用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评价项目及评价因子,从发挥绿地综合效益的角度出发,构建涵盖生态环境、社会服务、经济运营三大方面综合评价体系。绿地资源评价资料库的建立对于绿地资源对的定量化研究具有积极地作用。绿地资源评价体系的研究对于丰富我国市域绿地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绿地系统规划有序开展以及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文章内的图表及公式请以PDF格式查看

上一篇:浅谈地下室防水施工质量控制 下一篇:青龙电站二期截流闸门临时锁定加固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