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信息力

时间:2022-05-23 02:58:24

官员信息力

领导的影响力除了基于自身法定职责的“硬实力”和基于言谈、魅力、学识等“软实力”以外,还源于善于利用各种新兴技术、媒体影响及引导社会的“巧实力”。

当杨达才在事故现场的微笑遭遇网络之后,人肉搜索引发出“表哥”事件,几番波澜的结果是陕西安监局长杨达才“被”。由此,“搜索”杨达才充分彰显了网络的力量。

水能覆舟亦能载舟,面对网络,信息化能力理应成为现代官员的必修课。今年6月,广东省举行了21个地级以上市党政主要负责人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考核。书记、市长们按照要求,发邮件、看微博、上QQ、回复网友问题、进行视频对话……这都展现了官员提升信息素质和能力的意识,但是,总体而言,官员的信息化能力和素质离人民的要求还尚有距离。

主政“巧实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于执政党而言,其执政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知识信息的迅速扩容和传播,加上新兴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让官员领导与行政行为甚至各种生活细节可以随时“暴露在公众面前”。人们发现,很多事件借由网络疯传,迅速“膨胀”成了各种“日记门”、“X事件”等等网络热点。而最近的陕西“表哥”事件,充分表明在网络时代,“网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容不得半点污点藏身。

在传统社会里,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要么是“官方告示”,要么是“口耳相传”,这就意味着谁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谁就可能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和权威,由于这种传播渠道往往是“单中心”和“单轨道”的,所以社会治理面临的环境封闭却简单。但是在网络社会,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人数众多、成份复杂的网民既可以成为信息源,又可以通过网络成为信息传播载体;既可以分享正面消息,又可传播负面消息,甚至可以制造各种“谣言”。这种信息话语权格局的转换,促使各种信息直接影响不同受众的心理,导致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世界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洗礼甚或冲击,人们大可抱着各种质疑、支持、否定或冷漠的心态,成为复杂信息的受众。

事实表明,经由网络信息演变的时有发生,应对稍有不当,就会危及政府形象。在这种情况下,治理社会莫如“治心”,而“治心”目标的最终达成,取决于官员能否“知民心”。为此,提升官员获取信息的能力成为基本要求。

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里,政府及其官员常被置于很重要的地位,有学者甚至将其称为“社会发展的火车头”。那么社会这辆火车究竟如何带,在信息时代肯定不是“硬拉人上火车”的这种“管制型”的领导方式。人们须得明白,领导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除了基于自身法定职责的“硬实力”和基于自身谈吐、魅力、学识等形式的“软实力”以外,还源于善于利用各种新兴技术、媒体影响及引导社会的“巧实力”。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不但促使管理结构扁平化,也使得信息资源和渠道多元化,领导干部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地掌握各种信息、并且善于发掘有效信息、认真对待民意、规避负面信息、传播积极信息、引接行政体制以外的智力资源,才能在信息时代科学决策、成功地实施领导行为。

“信息化”习惯

作为官员领导力的构成方面,政府官员信息化能力要素包括哪些方面?从信息传播和应用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敏锐而能动的信息意识——随时准备捕捉信息。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领导思维、领导方式、领导情景的全方位变革。谁有敏锐的信息触角,谁能掌握、引导和运用信息,谁就能够掌握施政的主动权。这就要求主政的官员具备对信息的敏锐感受力、洞察力,对于网络时代的各种信息具备敏感性,并且主动做好观察、搜集、分类处理、引导和综合信息的全方位准备。这种信息意识是网络时代的必修课,不是负担,而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第二,甄别和综合信息的能力——练就判别信息的火眼金睛。网络既是一个充满有效信息的知识库,又是一个谣言和无效信息满天飞的垃圾桶;有的信息可以引爆舆情成为公共事件发生的源头,有的信息则可以为官员施政提供智慧支持,有的信息“空穴来风”故弄玄虚,有的信息则情真意切直指要害……总之,网络世界充斥着各种信息,各种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观点和看法交互出现、互相争鸣。在这种情况下,官员应当具备“存真去伪”的信息鉴别能力,具备及时反映网络民意的综合能力,为集中民意、科学决策或者避免舆情危机的发生掌握最充分的信息。

第三,信息沟通、互动与引导的能力——掌握引导舆论的主动权。官员的信息化能力和素质是网络信息时代执政的基本要求。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2亿,微博用户在三年的时间达到3亿多。官员要基于信息传播的规律,掌握主导权。首先要主动出击,敢于自我监督、直接面向网民,对于网民反映的一些问题不能藏着掖着任其发展;其次要与网民进行双向的沟通,不能只管不管回应,沟通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渠道;再次,面对突发舆情或者有可能演化为“民怨”的信息,要耐心处理网民诉求,在第一时间主动正确信息,避免小道消息占据上风影响舆情。

信息力开发

官员掌握、利用新媒体已成为必备技能,那么应当如何来培育这种能力?

首先,组织部门和领导要重视对官员的“信息能力开发”。组织和人事部门考核官员的指标体系,是指引官员成长和进步的“指向标”,这些部门及其官员所在单位的领导,要充分评估信息化对官员执政的挑战和影响,将官员的信息化能力和素质纳入考评体系,督促各级官员提高对信息化技术和新媒体的认识,提升利用新信息渠道的能力;还要在组织层面开发适用于不同层级官员的信息化培训和教育体系,增强官员掌握新媒体沟通、互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帮助其掌握信息化工具的技巧和原则。

其次,扩大网络问政和电子政务的基础。提升官员信息化能力与素质是一个基础性的面上工作,而非局限于部分单位和人员的“个别工作”,因而必须从整体上扩大这个方面的基础,创造信息化工作方式的氛围。为此,要推动网络问政在政府工作中发挥作用,通过新媒体贯通民众与政府的沟通渠道,使官员具备尊重网络民意、重视网络民意的主动意识;同时要发挥信息化工具和新媒体便捷的功能,完善电子政务的体系,使其成为官员施政的基本载体。

再次,在制度层面要要狠抓监督和落实。一些地方尽管设置了政务微博或电子政务平台,但是日子久了就会流于形式,或者只负责消息、口头回应,到最后不了了之。为了保证官员信息化能力素质提升的长期化、持续化,必须在制度层面强化监督和紧抓落实。各级部门要跟踪评估官员利用新媒体施政的效果,重点掌控其与民互动和承诺的情况,督促其与群众积极互动、兑现承诺;另外,网络社会毕竟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网上民意的集聚和问题的解决也必须回到真实世界中来,这个时候就需要以网络信息的甄别与综合为龙头,续之以相应的政策措施,唯有如此,才能回应民众诉求、增强官员与民众的良性互动。

(作者系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央编译局博士后)

上一篇:宁波柔性引智的四大模式 下一篇:浙江发展生态工业的思路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