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性活动设计举隅

时间:2022-05-23 02:01:47

小学数学实践性活动设计举隅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习数学的广阔天地不在于课堂,而在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不在于教师的解题技能教学,而在于学生的实践体验。

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深化,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也显得越发重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年段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活动内容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智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与大家分享几个数学实践活动设计心得。

一、体验性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无惧运算训练的枯燥,在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就喜爱上这门学科,这是每位数学老师都在努力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给学生以愉悦的体验,低年段数学实践活动的设计正好可以达成这样的目的。在学习了“长短、大小、高矮”的知识后,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和身边的同伴比一比,再结合“方位”的知识在比较的过程中熟悉身边同学,熟悉整个集体,这对刚刚入学的学生来说有趣而且有用。在学习了“元、角、分”的知识后,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超市购游所需的食品。学生们在看价格标签、算账、结账、找零的过程中对货币的换算、面值有了新的感受。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的实践活动,学生获取的是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的活动经验,了解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综合性

目前的数学教材,学生所需掌握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是呈螺旋上升、逐层递进的。同一时间平台的学习内容相对独立,就导致了学生对相关知识无法主动去融会贯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实践活动将不同时间平台的学习内容巧妙融合,为学生渗透触类旁通的学习理念。

如: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后,老师设计了如下实践活动:一位公主由于国家战败,带着几名贴身侍卫逃亡到了黑人部落,公主请求酋长给她一块地。酋长说:好,你们可以在海边划去一块羊皮那么大的土地。一块羊皮的面积实在太小了!公主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把羊皮做成细细的羊皮条,再用羊皮条去圈地。那么,该怎么圈地,公主得到的土地才最多呢?

新颖有趣的数学问题,活跃了课堂,愉悦了身心,不仅巩固了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正方形的面积、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已知圆周长的一半求半圆面积等一系列知识,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了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印象深刻,经久难忘。数学的美学魅力及实用功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生活性

学以致用是学习价值所在的具体体现。在数学学习中始终树立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数学、用数学的学习习惯。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抽象的问题:“体积相同的物体表面积是否相同?”学生显得无从下手。于是我启发学生可以联系一些生活现象,到现实中去寻找问题的原型,再去探究这个问题。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去超市观察探究食品、礼品等的外包装。他们将抽象的问题设计成生活化的一系列小问题。如:“多盒装的牛奶的外包装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设计?”“不同摆放所用的外包装材料是否相同?”“怎样摆放所用的外包装材料最少?”通过测量、计算、比较,学生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体积相同的物体,形状接近正方体它的表面积相对较小;同时,也认识到生产厂家设计的外包装应该既便于消费者携带还要考虑节约能源。

又如:在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后,我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的日常用品进行探究:“为什么市场上出售的饮料瓶子大部分都做成瘦长型而不是矮胖型的呢?”

学生们都很意外,常常看见这样的瓶子,却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我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每个小组准备好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铅画纸,分别以长方形的长或宽卷成两个不同的圆柱体,并用衬板垫在底下,直立在课桌上。然后往一个圆柱体内放满米,再倒入另一个圆柱体。通过实验,学生发现矮胖型的容积大于瘦长型圆柱的容积。从而思考得出:侧面积相同的圆柱体,体积(容积)不同。瘦长型瓶子虽然容量较小,但感觉上容量较大。学生通过动手实验,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答了生活中的问题和疑惑。

这些形式多样的数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能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学生逐渐由被动解决数学问题到主动寻找数学问题,能力在提高,视野在拓宽,对数学的感受力也更敏锐了。

上一篇:建设银行:以金融创新服务自贸区发展 下一篇:TPP启示录:中国应主动参与贸易规则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