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心弦,彰显个性

时间:2022-05-23 12:11:17

摘 要: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主阵地,还是老师引领学生认识古今中外文学大师的舞台,是进入真、善、美世界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一个艺术殿堂。老师要充分调控好这个舞台,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激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展现个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地接受母语的熏陶。

关键词:激发;激情;个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地宣示了语文课程的主要作用: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现在,大多数学生畅游于网络信息中,却对语文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呈现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加上学业负担较重,有的甚至产生厌学念头,根本没有求知的欲望,缺乏个性。语文学习,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苦役行。要彰显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把学习当作一顿“美餐”来对待,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现个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者,现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我自己的见解。

一、利用情感,激发激情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阅读的解释。这就意味着在语文课堂里要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过程。因此语文课堂应洋溢生机,燃烧激情,成为师生的“情场”。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也不是无情人,语文老师一走进课堂,就是一个鲜活的人,一个情感的化身,站立讲台,温情如慈母,真情似朋友,亲密像伙伴;伴随文本,激情似火,柔情似水,横刀立马,月下低吟。语文老师应有丰富的情感,有青松的挺拔,有小草的柔情,在激情迸发中,语文老师讲到悲痛处应泪流满面,讲到激动处应手舞足蹈……我在教《心声》时,就充分发挥语文资源,李京京在朗读小说《万卡》时,情感融入小说主人翁万卡的情感世界里,我在选读课文有关内容时,也融入李京京的情感世界里,与课文的主人翁同忧乐,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带动起来了,他们也能很快进入角色,读得很投入,读得很有激情。

课堂是个有情地,学生更是有情人。学生在教师爱的阳光照耀下,融于文本作者和教师的情感之中,感受世间的真情,激活智慧的种子,点燃情感的火把,在教师情感的正确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为情感流动的磁场,成为学生情感的栖息地、放牧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寻找规律,利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凸显个性,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譬如,我在教《羚羊木雕》时,由于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年龄相仿,心灵有许多相同之处,我就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结果学生们表演得惟妙惟肖,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学生也很好地掌握了作品所赋予的思想内涵。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引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会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情趣,主动参与学习,展现个性。正如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中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课堂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取的。”搞好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展现学生个性,而且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充满各种诱惑的今天,要想全体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我利用音乐导入、诗意语言、名著导引等方法,激发起学生的情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彰显个性。

1.音乐欣赏,进入氛围

从音乐的本质来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是空灵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因此,运用与课文内容相契机的音乐导入,或配合课文朗读,会使语言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发挥音乐在激情上的先导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我在教《台阶》时,在进入文本前,我先播放一首《父亲》的歌曲,让学生在轻音乐中,感受父亲养儿育女的辛苦,引起同学们情感上的共鸣,营造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父亲,他们畅所欲言,体现了各自的个性,也深深地体验到父亲的伟大,从而更好地进入文本,掌握文章的主旨。教古文时,会配一些古典音乐,营造氛围,激起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凸显各自的个性。

2.诗意语言,营造气氛

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想满足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老师就要提升自己的素质,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人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甚至要有奔流不息的“长流水”,这是多年来社会、学校及家庭对教师学识要求达成的共识。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上尽展教学魅力。具有魅力的语文教学,对学生来说,是强大而持久的人际吸引力、精神感召力、智慧开发力和学习内驱力。一个有教学魅力的语文老师,知识渊博,讲课旁征博引,妙语横生,挥洒自如,掌声不断,笑语相连,教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中有学生,亦导亦问,亦点亦拨。调动学生的情绪,像乐师按动琴键一样得心应手。学生的心扉被“金钥匙”打开了,知识的泉流注入心田,能力在潜滋暗长,智力在开拓生长。达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沐春风”的最佳境界。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也会多读书,积累语言功底,让自己的语言妙语连珠,富有诗情画意,体现自己的特色。

3.名著导引,激发兴趣

由于电视、广播、录像、漫画等直接作用于视觉的“读图”形式能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愉悦,相比之下,在学生眼里,印刷文本的平面化解读就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文本阅读兴趣的大大减弱,阅读期待视野日益退化。于是我大力推荐名著阅读,从一些感兴趣的名著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名著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是文化精粹。我在上《智取生辰冈》时,我就先讲一个《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然后问学生谁还会说《水浒》里的故事,学生们都有兴致了,争先恐后想说,这样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体现了学生的个性。所以,每次寒暑假,我都给学生布置阅读名著的作业,并鼓励他们写好读书笔记。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也提高了,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我自己也注重阅读,比如教《爸爸的花儿落了》,我自己读《城南旧事》;教《金色花》,我自己读并引导学生读《新月集》《飞鸟集》。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只有充分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喜怒哀乐等,才能因地制宜地使用适合本班的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让学生听课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

二、常练笔,激活学生的情感

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不是单向的作者向读者的灌输,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实际情况是读者也会有回响,即对作品做出自己创造性的阐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作教学的“具体建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个性,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就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和交流,在师生的合作研究中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加以引导、点拨、起到导航的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写作,最能激活学生,体现个性。为此,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激活他们,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后,就让学生以“于勒叔叔回家”为题,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作者没写出的内容。学生们热情高涨,结合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有的学生想象出于勒叔叔下海经商,发了大财,腰缠万贯回来,深受家人的欢迎;有的学生想象出于勒叔叔办厂开企业,回家招聘人才;有的学生想象出于勒叔叔回家承包土地,大种农业作物……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通过开启学生的创造力,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积极性就上来了,写出各有千秋的佳作来,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师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激活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凸显个性。

三、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

认知心理学现代图式理论认为,语文阅读是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旧图式)与阅读文本中的新知识相互联系和作用,从而建构新认知结构(新图式),或者对原有的认知结构(旧图式)进行调整、补充、丰富和修正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建构过程,是一个内部同化和顺应的功能性平衡过程。在这个构建过程中,可以是先由教师将学习者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通过质疑,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体现学生的个性。

我在教《曹刿论战》时,分析了人物的性格后,总结道:“课文运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愚昧昏庸反衬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和军事上卓越的指挥才能。”话音刚落,有个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立即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我认为老师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启用有卓越才能的曹刿,也就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时不少同学也凑在一起低声附和。此时,我的心一沉,是啊!这位同学说得也有道理,我咋没想到?我便抓住契机让学生讨论,我们对鲁庄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可以结合课文、历史,分组讨论,要求说明理由。就这样,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课堂教学真正“活”了起来,认真反思一下这堂课最大的可取之处,就是完全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这样既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体现,又可以对历史人物作全方位的理解,由此可见,“当审美主体用自己那颗在体验中跳动不安的心灵去激活那些文字,那些画面,那些音符,使他们成为情感、意志和灵肉的载体,诞生出新的审美意向,这是主体的能动性已经超越单纯的欣赏客体和对客体进行再创的境界,而投入对主体自身审美心理结构,重新吐纳新的境界。”

四、小组合作,凸显学生的个性

学习是世界上无法由别人代替完成的事,必须由学生自己来实践。尽管老师的教很重要,但毕竟是外因,学生的个性,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是内因。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支配时空,自主选择,体现个性的机会,自我评价的权利,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我在教《综合性学习》时,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内容,然后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帮助小组长为每个成员明确自己在合作小组中承担的任务和担当的角色,让每个人都能在积极的学习中得到最大的收获,发挥自己的个性。

在构建有效自主的课堂中,教学的效能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个性的形成,而不是体现教师是否完成任务。教师必须要以全新的教学观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要想体现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来,就要拨动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来,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提高各种能力,张扬个性,完善人格,“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离开情感教学,离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其他一切教学活动都显得毫无意义。

上一篇:利率市场化下金融主体支撑实体经济的价值判断 下一篇:基于吸收式换热的电厂余热利用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