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深松技术

时间:2022-05-22 06:31:44

农业机械化深松技术

1.机械深松技术含义

指用不同的动力机械配甜相应的深松机械,来完成农田深松作业的机械化技术。机械深松的目的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强雨水人渗速度和数量,减少径流,减少水分蒸发。

2.机械深松的必要性

据调查,我省大部分土地是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小型农机具作业,连年耕作导致土壤耕层只有12-15cm,板结严重,阻力不断增大,厚硬的犁底层阻碍着土壤上下水气的贯通和天然降水的储存针对当前土壤状态,我省提出大型机械深松深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得到了农业部的认可和支持,计划在今后3年,以提高土壤综合能力为核心,建立耕地用养结合的长效机制为目标,大型机械深松整地为作业手段,通过实行财政补贴政策,推行深松、旋耕、灭茬整地“三”耕作制度,将土地全部深松一遍,这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具有长期深远的意义。

3.机械深松的益处

3.1可有效地打破长期以来犁耕或灭茬所形成的坚硬犁底层,有效提高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能,有利于作物根系深扎。

3.2机械深松可有效地排涝、排除盐碱,对西部半干旱盐碱地块及草场特别适宜。深松作业只松土、不翻土、因此特别适于黑土层浅,不宜翻地作业的地块。

3.3机械深松作用与其他作业相比阻力小,工作效率高,作业成本低。

3.4机械深松可使雨水和雪水下渗,并保存在O-150cm土层中,形成巨大的土壤水库,使伏雨、确保播种墒情。可有效实现天旱地不旱,保证一次播种拿全苗。

3.5深松不翻动土壤,可以保持地表的植被覆盖,防止土壤的风蚀与水土流失,减少因翻地使土壤造成的场沙和浮尘天气,减少环境污染。

3.6机械化深松适应各种土质,对中低产田作业效果更为明显。

4.深松机具的种类和特点

机械化深松按作业性质可分为局部深松和全面深松两种。以松土,打破犁底层作业为日的的常采用全面深松法,以打破犁底层、蓄水为主要目的常采用局部深松法。当前,在生产中应用的土壤深松方法主要有间隔深松,垄沟深松、中耕深松,浅耕深松,全面深松等。

按作业机具结构原理可分为:凿式深松,翼铲式深松、振动深松鹅掌式深松等,不同深松机具因结构特点不一,作业性能也有一定差异,适用土壤及耕地类也有一定的变化。

5.深松作业的原则

5.1机械深松作业应该根据土壤的墒情、耕层质地情况具体确定,一般情况下,耕层深厚,耕层内无树根,石头等硬质物质的地块宜深些。

5.2作业季节土壤含水量较高,比较黏重的地块不宜进行深松作业,尤其不宜采用全方位深松作业,以防止下午出现坚硬板结的垄条而无法进行耕作。

5.3深松的深度可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土壤质地来确定。用于滴涝地排水、盐碱地排盐碱的,应松土40-50cm;以打破犁底层、增加蓄水保墒能力为目的的,可选掸35-45cm的松土深度为好。

5.4机械跺松应提倡以秋季全方位深松为主,夏季的局部深松为辅的原则。

5.5作业时在主机能够正常牵引的档位上尽可能大油门提高车速,以便获得理想的深松作业质量。

6.农艺对机械深松的要求

6.1作业时间全方位深松必须在秋后进行,局部深松可秋后或播前秸秆灭茬后再探松作业;夏季宽行作物f玉米1在苗期,窄行作物在播前进行深松作业。

6.2土壤条件土壤含水量15%-22%。

6.3作业深度苗期作业深度,玉米为23-30cm,小麦25-30cm,秋季作业深度30~40cm。盐碱地改良排涝作业深度35-50cm。作业深度要一致,不得漏松,夏季深松时应同时施人底肥。

6.4作业周期根据土壤条件和机具强度,一般2-4年深松一次。

7.深松机调整和操作规程

7.1深松机调整使用时将深松机的悬挂装置与拖拉机的上下拉杆相连接,通过调整拖拉机的上拉杆和悬挂板孔位,使深松机到达预定耕深后前后保持水平,松土深度一致,用限深轮调整机具体作业深度时,改变限深轮距深松铲尖部的相对高度,距离越大深度越深,调整好后注意拧紧螺栓;调整拖拉机后悬挂左右拉杆,使深松机左右两侧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保证深松机工作时左右。入土一致,左右工作深度一致。

7.2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机具的使用说明进行保养使用:设备必须有专人维护使用,要熟悉机器的性能,了解机器的结构及各个操作点的调整方法和使用:工作前,必须检查各部位的连接螺栓、脂,检查易损件的磨损情况:正式作业前要进行深松试作业,调整好深松的深度;检查机车、机具各部件工作情况及作业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深松作业中,要使深松间隔距离保持一致,应保持匀速直线行驶;作业时保证不直松,不漏松,不拖堆,发现机具堵塞及时清理,机器在作业中出现异常响声和阻力澈增时,及时停止查明原因解决问题:深松机作应缓慢进行,不可强行作业以免损害机器;设备作业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故障及时修理;整机放置在避雨、阴凉、干燥处保管。

(作者单位:157100黑龙江省海林市农机局)

上一篇:谈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作用及思路 下一篇:造林地植树造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