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评价

时间:2022-05-22 01:15:32

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评价

摘 要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治疗组持续应用替罗非班72小时,对照组除不给予替罗非班外,其他药物与治疗组相同。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UAP,可以进一步缓解心绞痛症状和改善心电图,治疗剂量无严重出血的发生,安全有效。

关键词 替罗非班 不稳定心绞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037

资料与方法

2006年9月~2009年7月收治UAP患者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47~75岁,平均61.5岁;均具有以下表现:胸痛发作时间>5分钟,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改变,曾行冠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70%。随机分成一般治疗对照组(A组)40例,替罗非班治疗组(B组)40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两组间年龄、性别相匹配。

治疗方法:两组治疗前行血常规及凝血检查,两组给予硝酸甘油+肝素配合消心痛、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阿司匹林等药物的口服治疗。治疗组联用替罗非班负荷量0.4μg/(kg•分钟)(30分钟),继而给予维持量0.1μg/(kg•分钟),持续应用48小时。

观察指标:用药期间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情况,治疗后出血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心绞痛基本消失或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较用药前减少大于80%,休息时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②有效:心绞痛发作程度和次数较用药前减少50%~80%,休息时心电图ST段压低上升0.05mV或倒置T波变浅50%以上。③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较用药前减少

出血诊断标准:大量出血为颅内出血、明显出血,使Hb降低>50g/L,少量出血为血尿、呕血,Hb降低>30g/L;无明显出血为血液丢失未过以上标准。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用(X±S)表示,计量资料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结 果

治疗后心绞痛控制有效率A组82.5%,B组90%,见表1。

心电图变化:治疗组40例显效13例,有效17例;对照组40例显效7例(26%),有效17例。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B组疗效优于A组。

不良反应:治疗组牙龈出血2例,大便隐血1例。对照组牙龈出血1例,大便隐血2例。均为无明显出血。

讨 论

UAP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目前已趋向将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此类患者病变不稳定,进展至心肌梗死的危险性较大,必须予以足够重视[1]。UAP出现症状或症状恶化前,冠状动脉狭窄并不是十分严重,甚至狭窄小于50%,抗血栓治疗对于阻止疾病进展为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降低病死率是非常重要的,阿司匹林、肝素及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联合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

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的可逆性拮抗剂。该受体与血小板聚集过程有关的主要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阻止纤维蛋白原与GPⅡb/Ⅲa受体结合,因而阻断血小板的交联及血小板的聚集。盐酸替罗非班可抑制磷酸腺甘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延长出血时间,可强效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的时间与药物的血浆浓度相平行,停药后血小板迅速到基线水平[2]。盐酸替罗非班与肝素联用,适用于UAP和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预防心脏缺血事件,同时也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或冠状动脉内斑块切除术,以预防和治疗冠脉突然闭塞有关的心脏缺血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1-283.

2 张智英.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3:500.

上一篇:利尿剂在高血压治疗中对代谢的影响 下一篇:CT定位急性脑出血微创手术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