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5-22 12:50:49

深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摘要]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往往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的途径加以实现,本文仅就如何解决好目前妨碍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深入开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

[关键词]工资集体协商;问题;解决思路

中华全国总工会在2010年7月召开的十五届四次执委会上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两个普遍”的要求后,各级各地工会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推进“两个普遍”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推行,对改善劳资矛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共决机制和正常调节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更好发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作用和不断完善该项制度,笔者认为必须着力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运作,企业和职工共同参与"的劳动关系协商机制,使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化、规范化,保证职工权益得到有效的维护

在我国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必须要注重研究我国的国情,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工资集体协商的思路和办法,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资集体协商涉及资方、劳方和政府等方面与部门,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由工会自身单打独斗是很难取得成效的,需要依靠党委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需要人大的立法保障,需要劳动部门、国资部门、工商联、企业家协会的协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关系协调是离不开政府干预的,如政府出台劳动法规,建立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指导线、监管劳务市场等都是政府干预的重要手段。政府介入并且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利益,是现代各国的共同经验。在我国,在党的领导下,从中央到市、县都普遍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工会运作,企业和职工共同参与"的劳动关系协商格局。实践证明,没有党政主导,集体协商就寸步难行;没有强大的工会,职工就势单力薄,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加快有关工资集体协商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保证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在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撑下有序有效规范开展工作

工资集体协商实践表明,目前我国有关工资集体协商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和滞后,已影响该项工作的深入推进。现行的《最低工资规定》、《集体合同规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都属行政规章,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等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规定是选择性条款,刚性不足,难以对企业形成刚性约束,这些对协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难以依法处理。改变目前的局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深入开展,必须要加强相关的立法。尤其是高层面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如国家层面的《工资管理条例》要尽快出台。同时各地方立法机关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法规。

三、构建作风过硬业务工作能力强的工资集体协商队伍,提升工资集体协商谈判能力,推动工资集体协商顺利发展,切实维护职工权益

实践证明,构建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能够胜任工资集体协商谈判的队伍,是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说,必须要抓好这项工作。强化县一级工会工资集体协商队伍的建立,可将工资集体协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可以从劳动、工会、企协、企业主管部门,或者从社会上的专家学者和法律界人士中聘请一批熟悉法律、懂政策、善于协商的人员担任工资集体协商人员。

四、注重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开展,维护小微企业职工的工资权益

在我国小微企业的数量非常庞大,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0%以上,但小微企业职工人数少工会力量比较薄弱,独立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存在许多困难,所以说,我们必须要十分注重小微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开展,维护这些职工的工资权益。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就是开展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国内一些地方实践证明了这点,如《武汉市餐饮行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一份合同就使武汉45万餐饮业职工普遍受益,全行业职工的最低工资不低于武汉市最低工资标准的130%;在江苏、浙江、上海、山西、山东、辽宁等地,很多县(区)、乡镇(街道)的同业行业,如煤矿、家电、医药、餐饮、装饰、纺织服装、美容美发等行业都建立了行业协会、行业工会联合会,并开展了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其协商重点主要是计件工资的工时工价和行业工种最低工资;浙江省温岭市总工会在新河镇羊毛衫行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基础上,已将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扩展到泵业、帽业、鞋业、轴承业等多个行业。

上一篇: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下一篇: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