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情境式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问题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5-22 08:13:00

浅议情境式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问题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教育心理学相关内容,对高中数学问题教学中,有效创设适宜情境,开展情境式教学活动,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情境式教学;教学效能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体,具有对现实问题、自然现象充满能动、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知欲望.常言道:“情境交融,情由境生.”良好教学氛围、学习情境的创设,对学生主体学习活动的深入推进和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起到推波助澜的“浸润”作用.教育学认为,情境式教学策略,就是教学工作者借助于教学理念,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此教学策略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一方面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受到升学压力、就业形势的影响,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会受到影响和制约.因此,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本人现结合高中数学问题教学中,运用情景式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的举措及体会,进行简要论述.

一、利用学习互动特点,创设合作性问题情境

学习活动是以学生个体为主要参与对象的双边互动、互助合作的劳动,群体性、互动性是学习活动的根本特性.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借助于其他学生的智慧和帮助,能够得到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因此,在问题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中,应利用数学学习活动的互动特性和群体特性,创设具有合作特性的问题情境,组建合作小组,引导学生开展互助合作解答问题活动,借助于合作解题活动,实现解题效能的有效提升,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增强.

问题:求下列函数的最小正周期:

(1)y=sinπ13-2x+sin2x;(2)y=cos4x+sin4x.

在上述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该问题案例的解题要求,创设合作性问题情境,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要求,组成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合作解题活动.高中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欲求三角函数的周期,一般是把三角函数f(x)化成易求周期的函数y=Asin(ωx+φ)+b或y=Acos(ωx+φ)+b等形式.函数y=Asin(ωx+φ)+b或y=cos(ωx+φ)+b的最小正周期为T=2π/|ω|;函数y=Atan(ωx+φ)+b或y=Acot(ωx+φ)+b的最小正周期为T=π/|ω|.化简的一般思路是:多个化一个,高次化一次,将所给函数化成单角单函数,此时,学生根据分析过程,进行问题解答活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总结归纳解题策略.在上述解题过程中,教师利用学习活动群体特性,有意识地引导和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双边互动,互助合作,实现问题有效解答,策略有效掌握,提升了高中生集体观念、增强了高中生合作意识.

二、抓住数学知识要点,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

问题:某单位用木料制作如图所示的框架,框架的下部是边长分别为x,y(单位:m)的矩形,上部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要求框架围成的总面积为8 m2,问:x,y分别为多少(保留根号)时用料最省?

笔者在进行该问题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方式,在学生解答上述问题案例前,先根据问题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带着问题、带着目的进行探究问题的活动,学生在探究问题内容以及分析问题条件过程中,发现该问题主要是考查“利用不等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化归转化思想的有效运用”,解题过程为:“xy+114x2=8,y=8-x2141x=81x-x14(0

通过对上述问题案例的解答过程可以看出,教师在问题解答时有意识地抓住学生探析问题的能动性,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创设了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问题有序探究活动,不仅获得了解题策略,还实现了探究技能的有效提升.

三、发挥评价指导特性,创设矛盾性问题情境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发挥着“解疑释惑明智”的作用,在学生学习技能形成进程中,具有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教学评价作为教师对自身教学进程或学生学习表现进行评判、辨析、指导的有效手段,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技能的提升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可以抓住教学评价指导特性,针对学生解题易错点,设置矛盾性问题情境,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评价活动,找出解题缺陷,养成良好习惯,促进解题效能提升.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在运用情景式教学策略开展问题教学活动中,要按照新课标“能力培养”目标要求,贴近学生,紧扣教材,创设适宜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高效学习.

上一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 下一篇: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