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教育的文化选择

时间:2022-05-22 06:13:13

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教育的文化选择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教育面临着两难的文化选择:是摆脱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全球化道路,还是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创新和民族独立形式。武术曾在近代民族危机时刻成为强国强种的文化选择得以步入学校教育领地,经历了近代西方体育文化框架下武术教育的发展模式下的文化错位,武术教育冒着被强势文化和主流体育全球化“化掉”的危险,在强势文化和主流体育制定的全球化“标准”中艰难迈进,举步维艰。追溯传统与创新是全球化趋势下武术教育东方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选择,弘扬民族精神是武术教育的时代使命。

关键词:全球化;武术教育;文化选择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6-0101-04

Abstract:Under the vision of globalization, Wushu education faces two difficult cultural choices: One is getting rid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but into the path of globalization, another is to stick to its cultural traditions innovation and national independent forms. Wushu has entered school territory as a cultural choice of strengthening country and ethics in modern times of national crisi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ing model of Wushu education’s cultural disloca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modern sports culture. Taking a risk of being get rid of by strong culture and mainstream sports globalization, Wushu education goes forward toughly in a globalization standard drafted by strong culture and mainstream sports. Tracing back to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s a traditional oriental characteristic ethnic cultural choice of Wushu education under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carrying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is the era mission of Wushu education.

Key words:globalization; Wushu education; cultural choice

收稿日期:2012-01-0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CTY022),浙江农林大学人才启动项目(2010FR074)。

作者简介:谢业雷(1972- ),男,山东济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作者单位:1.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浙江农林大学体军部,浙江 临安 311300

1.Wushu College,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2.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Zhejiang A & F University,Lin’an 311300,Zhejiang,China

“全球化”是一个当今频繁出现在各个领域的词,作为武术教育自然也离不开全球化语境。当前武术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碰撞、东西方文化交融有着密切的关系。全球化背景下的武术教育正面临着一种两难的文化选择:“一是摆脱民族文化的特点走全球化道路,以赢得更多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一是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形式,局限在一定的时空内生存和发展”[1]。从古代武术教育的武举制、武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随之民间师徒传承式教育的日渐衰微,是与西方现代“火器”体现的军事全球化相伴随的,使得“冷兵器”时代的古代武术教育为西方“火器”军事体操教育所替代,近代武术教育就是在这种全球化激流中迈开了寻找新生的文化转型:“在价值趋向上确立了以健身为主要目的;借鉴西方体育方法和理论,加强武术教学、练法和理论与研究;引入西方竞技运动的比赛制度和比赛方式”[2]14-15。然而武术教育的转型始终都是在西方体育文化框架内,没有凸现出武术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文化多元的冲击与碰撞,但时至今日,学校武术教育状况不容乐观,被誉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中小学面临着严峻挑战,亟待进行一场全面的革命[3]。

1 近代民族危机时刻,武术成为强国强种的文化选择而步入教育领地

翻开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里面充满着战争、条约、割地、赔款。在近代民族革命抵御外辱、反抗外敌入侵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作为民间武术教育的武术曾发挥过历史性的作用,从满山遍野手持大刀、长矛抵御英军的三元里人民,到如火如荼的义和团运动中团民们以神拳、枪矛乃至血肉之驱抵挡八国联军的枪炮,给予西方殖民强盗以惊心动魄的严正警告,作为民族文化的武术担负起了抵御列强的有力武器,激发起了万众的民族精神。这时的武术教育多以民间习武群体为主,其教育方式是模拟血缘关系的家族及师徒传承,以拳师为核心,在民间这种具有模拟血缘式的情感牵萦及认同基础上世代相延的传承自觉中发展[4]。在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前沿阵地东南沿海广东一带以及义和团活动的京津鲁豫地区,民间传统武术活动相当活跃,这些地区亦是洪拳、查拳、梅花拳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拳种的发源地或发扬地,民间习练群体甚众,故而这些地区的民间武术群体在遭受外敌入侵时将武术作为有力的奋起抵抗武器,并以其特有的民族精神激发起广大民众的热情!

在西方体操进入官办学校的民国之初,国人对这种“兵式体操”在心理上是排斥的,作为传统武术依然是学校重要的教育内容,“提倡中国旧有武术,以振起国民勇往直前之气”[5],使得一些民间武术人士得以进入学校教授中国传统武术,如马良曾于1901年在山西武备学堂担任武术教习;1911年,天津法政学校聘请擅长形意拳的刘殿琛为武术教员,刘殿琛又于1914年到清华任武术教练。在这一时期各地相继创办了一些武术社团,如1910年在上海创立了以“精武体操学校”为代表的三十多家武术会社;1911年在北京创立了以“北京体育研究社”为代表的二十五家武术会社;在天津创立了以“中华武士会”为代表的十多家武术会社等等[5]。民国时期从民间到官方的学校武术教育呈现出一派繁荣的传统武术之风,形成了强烈的社会“尚武”之风,亦培养了大批武术教育精英及武术人才。1915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通过许禹生等关于“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的提案,并写入全国各级学校的《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标志着武术正式列入学校教育。随着大批民间武术家进入学校教育,形意拳、八极拳、劈挂拳、迷踪拳等传统武术拳种开始在学校传播,并作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得以在学校教育中欲与西方兵操平分秋色。

纵观近代民族危亡时刻传统武术的繁荣及步入学校,都与武术在近代民族危机时刻所显现的强国强种及振奋民族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全球化浪潮在近代初期对中国民族文化武术的初次冲击时武术所表现出的文化抉择。这时期的武术教育是中国传统武术的延续,在民间及官办学校教育中都依然蕴涵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武术特有的文化特色,也具有承载民族精神的实体而并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并形成了武术教育独具特色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品格。随着武术教育价值的现代转型,民间传统武术传承教育逐渐受到全球化驱使,依然在民间担负着自己的传承传统武术教育的自觉,培养民族精神的历史文化品格重任让位于学校武术教育。

2 西方体育全球化背景下,武术教育发展的文化错位

武术一旦进入学校教育并归入体育范畴,西方体育对武术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既表现在其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上,又从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等各个方面影响着武术[6]。随着西方文化的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武术教育变成了学校体育很小的一部分,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运动项目异化为西方体育的“一枝独秀”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匮乏”,我国学校教育中的现实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尽是西方体育的天下,难有传统体育的立锥之地,缺少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扶持与保护”[7]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正是由于近年来武术教育受全球化影响而带来的危机感,以至于和教育部在2004年4月3日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中,要求中小学“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这从反面也表明中小学当前的武术教育课不能适应弘扬民族精神的国家需要,或者中小学武术教育已经不能担负起国家意识上的民族精神时代诉求,迫切需要变革。

近半个世纪,由国家武术行政管理部门主持编制和推广的“新编武术”,在计划经济和体育“举国体制”的框架内,占据了几乎学校武术教育的全部领域,并且在“竞赛杠杆”和“高考加分”的驱动下成了近年兴起的民间武术馆校的主要教学内容。这种情况有助于新编武术的单一发展,但无益于整个武术教育的全面发展[2]14-15。武术教育冒着被强势文化和主流体育全球化“化掉”的危险,在强势文化和主流体育制定的全球化“标准”中艰难迈进,举步维艰。失去了固有的传统文化特色的武术运动,将失去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武技运动的特征;而失去了武术的攻防特点,将失去武术运动意识和技术标准的依据[2]17。由于武术竞赛的杠杆作用和竞技武术套路的模式化影响,凡为进入赛场、交流活动以及欲广泛传播的传统武术套路,也都受到了这种影响。即使武术普及最广的太极拳在社会及学校教育中也隐藏着繁荣背后的没落危机,在2003年举行的全国武术学术报告会中,来自中国科学院的8位文化人宣称:“太极拳兴盛中孕育了趋于没落的危机,……武术特性不断淡化,逐步失去对太极拳内涵的把握,……有可能再经历十至二十年后,太极拳将逐步踏上没落之路![8]”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学校武术教育在越来越融入在西方体育全球化的洪流中,却在传承传统武术教育及培养民族精神方面不断弱化!纵观当代学校体育教育,尽是田径、篮球、排球等西方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仅有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学校武术,也是受到当代西方竞技体育影响改造的竞技武术,传统武术的文化特色亦被过滤得所剩无几!在西方体育全球化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错位要不断得到修正,既要回归传统,又要注重借鉴当代西方体育先进理念,不断使得学校武术教育真正担负起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

3 全球化趋势下武术教育的民族传统特色文化选择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诉求

3.1 追溯传统与创新是全球化趋势下武术教育东方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选择

在全球化趋势下,武术教育如果仅作为西方体育的一个部分存在于学校教育中,势必存在的空间将会被挤压得越来越小,最后将失去传承中国武术的民族精神的功能,学校武术教育中的现实已经容不得我们迟疑。目前学校武术教育面临着习练者群体的日益减少及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等外来武技的争夺,显示了武术教育走西方体育之路将会前途渺茫,选择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武术教育才是坦途。被人们称作“国术”的武术过去、现在及将来依然在国人心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心理支撑,因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我们民族自信心和能力的表现,也是塑造东方国家民族文化性格的手段与方式[1],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代表——武术,在历史上为国家民族抵御外辱、反抗入侵的武术志士,都被国家与人民奉为民族的英雄与脊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武术教育应该沿着这条道路,义无反顾地传承下去,这正是武术教育鹤立西方体育园地的民族传统文化旗帜。

近百年的中国教育(包括武术教育)都是在西方教育文化框架内发展的,我们丢掉了许多我们的传统,正如有教育学者所言:“中国古代大学精神是在十九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走向消亡的。在被摧毁的科举制的废墟上兴起的中国现代大学,是从西方照办过来的,是彻内彻外的西化大学,它所传承的是西方的文化传统,它所斩断的是中国的文统和道统。这是当代中国民族精神危机所以发生的深层历史原因。所以要真正复兴中国民族精神,彻底变革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势在必行”[9]。武术教育概莫能外,在西方教育全球化影响下,武术教育的传统民族特色可以说消失殆尽,已经使得我们传统民族精神的载体失去生存空间,武术教育的民族特色改革已迫在眉睫,而前途也就是在武术教育的民族特色上寻找出路。因此传统是我们一切的“源”,“并非传统变成无用,而是它不能告诉我们何去何从。不过当一个现代人真要去追寻何去何从的依据时,却不能凭空出发,最佳的借鉴,仍是要靠传统的基础做起点,然后逐渐把问题引入现时的处境”[10]。

武术教育需要追溯武术传统,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延承与创新,而非保持传统武术那种“原汁原味”的传承教育。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越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越容易被冷落甚至被人们所拒绝。传统是随着时代变化的,适应上一时代的未必迎合当代人,传统武术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群体基础,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里走西方体育的道路已经遭遇困境,复古传统武术传承也肯定行不通,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以适应当代人的需求。武术教育的改革就是要学校武术为学生所喜爱与接受,否则即使传统武术多么辉煌也不可能被传承下去。2009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在全国范围试点完成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中有长拳、剑术、短棍、太极拳、咏春拳、趣味武术等教学内容,既有传统武术,也有传统创新武术,下一步就是要看这些教学内容在学校推广试点的实际情况,正如2010年3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在其《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努力开创武术工作的新局面》报告中对武术教育提出的目标:力争四年内,在全国85%以上的普通中小学开设武术课,85%以上的学生掌握课堂武术教学内容[11],这一目标是令人欣喜的。武术教育首先要保留中国传统武术的技术、文化特色,其拳种是重要的载体,失去拳种的武术教育将失去中国武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色,发劲刚猛著称形意拳、刚柔相济行云流水的太极拳、走转拧翻的八卦掌、大开大合的劈挂翻子拳等,这些中国传统拳种既有各自独特的技术风格,亦有其独具的文化传统与内涵。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要注重创新,由于传统武术拳种套路长短不一,不适合现代学校教育的需要,这需要在保留传统武术拳种技术、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适应学校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当创新,在传统拳种套路编排、器械选择与改进、武德礼仪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在当前全球化民族体育文化竞争下,追溯传统与创新是武术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民族文化特色选择。

3.2 弘扬民族精神是武术教育的时代诉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从中国的武术到日本的相扑、朝鲜的跆拳道,从泰国的泰拳到巴西的柔术,尽管每个民族武技的形式和内容不尽相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功能:那就是传递着本民族的古老文化和塑造着一代新人。武术教育的功能正是延续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这是武术教育的时代使命与诉求。

在世界各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民族及其文化的兴衰此起彼伏,有些民族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保持其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令世界瞩目;有些民族在历史演进中逐渐销声匿迹了,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其文化也随之消失,这有着政治、军事、自然等原因,其文化与教育的失衡不无联系。由此可见,只有当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教育结合为一体时,其民族及其文化方可以延续,否则将会解体,民族及其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二者存亡相依。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化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武术教育在中小学广大青少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出了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与航标,吹响了新时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号角。当前武术操、武术段位制等一系列国家层面大力推进的武术教育举措,都是在为武术教育所担负的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诉求而努力。目的能否达到,关键仍然要看广大学校中的青少年是否喜欢武术、是否真正身体践行参于其中,没有广大青少年群体习练武术的学校教育,武术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将成为一句空谈!

4 结语

“弘扬民族文化的误区,最核心、最根本的在于我们不是缺少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缺少优秀文化的教育”[12]。武术具有的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传统,在全球化多远文化的冲击下,需要我们对武术教育的这一时代使命重新认识,这是历史赋予学校武术教育的使命,“将学校武术教育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实行指令性的国家意志.推进中国武术教育的直正重生”[13]。需要我们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武术当展的价值定位[14],把武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球化背景下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武术将以其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与奥林匹克西方体育教育在当代教育园地并驾齐驱,这才是武术教育新的出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古柏.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08,(6):25-26.

[2]康戈武.从全球化视角探讨武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

[3]《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3):82.

[4]周伟良.传统武术训练理论论绎[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30.

[5]邱丕相,主编.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6.

[6]李印东,李军.从“土洋体育之争”的历史文化背景谈西方体育对武术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4):8.

[7]李吉远.学校体育的异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4):338.

[8]朱晓光,刘尚贞,何蔚琅,等.武术研究(第一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268.

[9]魏久尧.中国传统大学精神与民族精神-关于中国现代大学教育改革的历史反思[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3):116.

[10]韦政通.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5.

[11]高小军.深度解析“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J].中华武术,2010,(5):31.

[12]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2):77.

[13]王岗,邱丕相.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62.

[14]康戈武,邱丕相,戴国斌.从文化好奇到文化战略[J].体育文化导刊,2004,(6):12-13.

上一篇:1.6亿控股佛山正典大华农进军鸡虫病疫苗 下一篇: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肝脏SREBP及肝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