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的经济学分析

时间:2022-05-22 05:19:16

“恰同学少年”的经济学分析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只要能给人带来效用的都是人生的财富。而同学之情,因为纯真、因为曾经倾注的激情、因为是理想种子最初萌芽的见证、因为是共同砥励所导致的知识的报酬递增,所以往往成为人们心中格外弥足珍贵的财富。

所谓“同学少年”,是具有共同知识、共同文化、共同背景,在这个相互竞争的世界上所十分稀缺、难得的人际网络(NETWORK),乃至于有可能成为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成为事业上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加油站和发动机。今天的“同学会”、“校会友”盛极一时,恰是因为商业时代、网络时代合作博弈呼唤出的强大需求。

从哈佛商学院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到林林总总的商学院,这些商学院真正值得看重的不是那一张文凭,而是那里面早已聚结成的强大的商界关系网。笔者在哈佛商学院游历时,看到墙头挂的许多从商学院毕业后成功人物的肖像,心里恍然大悟:这个世上最巨大的商业关系网络不仅伸展于当世,更是历史性的永恒延续。

同学的另外一个效应是可彼此成为相对照的参照系,是彼此“机会成本”的一个直接表征。人们难免要跟人较长论短,原因就在于别人的成功是自己的机会成本,而人们需要通过掌握“机会成本”的信息来弄清楚自己的位置,以适时调整自己。

同学之间,能够坐到一个教室里,智商大抵相差不大,起点基本相同,是最具有成本与收益的可比较性的群体,同学之间的比较往往也最能看清楚彼此的机会成本有多大。

在一个企业团队中,有时你会发现,同样的工作和职位,有些人感觉良好,有些人却满腹牢骚。为什么会这样?了解一下,你会发现感觉良好的大抵是“出身”较差的人,他的同学大都在工厂,看电梯的有之,下岗的有之,惟有他抓住了某个偶然的机会,得到这个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真是幸甚至哉,高兴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有抱怨。但是对另一些人可就不同了,这些人毕业于名校、学历又高,然而,相比当年在校时那些与自己相当甚至不如自己的同学,经商的干上了总裁、董事长,留校的评上了教授、博导,心里自然会有老大的不顺。因此,心绪的差别,全在于“同学”参照系不同,“机会成本”不同。

同学是人生难得的财富,是人世间十分稀缺的人际网络,是可供借鉴与学习的对象,是可供更加了解自己的参照系。

上一篇:失业不能失恋 下一篇:去非洲闯一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