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学和地方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时间:2022-05-22 02:41:10

高校产学和地方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摘 要:高校产学和地方合作机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的发展起来,这不仅为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了一个机遇,还为高校和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途径。因此,本文着重探讨一下高校产学与地方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产学 地方合作机制 政府

前言:

产学研是是指产业、学术、科研在平等互惠基础上构建的一种合作创新活动,也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对接。国家在2006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是产学研合作,这标志着产学研的研发跨进了一步。因此,高校产学和企业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也就有必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高校产学和企业合作机制的建立

(一)高校产学和企业合作机制建立的基本动力。

高校产学和企业合作机制建立的基本动力有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利益驱动。这主要是因为高校教师希望自己的科技研发、科技立项取得成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弥补由于财政经费不足而导致科研项目流产的问题,而且,高校教师也可以通过企业的实验基地把科研成果尽快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企业也希望为高校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尽快吸收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也可以促进企业在相关领域内地位的提高[1]。第二,社会利益。一方面是高校通过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在这过程之中,可以及时发现市场的需要,从而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发现新兴学科,调整招生的状况等。另一方面则是企业与高校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人才,得到智力的支撑,从而做大做强。

(二)高校产学和企业合作机制的外部动力

高校产学和企业合作机制的外部动力主要是指对产学研合作起抑制或推动作用的其他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供需、政府支持等[2]。第一,市场供需,市场供需对高校和企业参与产学研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是因为是市场竞争环境下,高校单独不具有市场供需的能力,在供应小于需求的时候,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创新来占有市场,这就必须借助于高校的科技实力来弥补其技术创新上的劣势,从而实现开发――生产――市场的良性循环。第二,政府。政府是科技政策的制定者和合作氛围的营造者,因此,对产学研的合作起着激励、引导和促进的作用。不论是在物质上的财政支持、政策倾向,还是精神的激励、支持,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产学和企业合作机制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二、高校产学和企业合作机制的发展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的深入,对加强高校的产学和企业合作机制的关系,推进高校和企业产学研结合的深度和广度,提高高校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经教育部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联合政府共同组织的“蓝火计划”,成为了高校产学和企业合作机制的行动方案,也进一步指明了高校产学和企业合作机制的发展方向。

(一)高校和企业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

高校和企业设立产学研的合作基金,这主要是基于对高校的考虑,原因有三,第一,高校本身经费来源较少,除了地方财政、国家政府以及教育部的扶持辅助之外,没有其他经费的来源,因此,保障高校的正常运转和科研的正常进行,则企业必须负担起对高校的经费支持,但企业又会因为负担过重而难以生存,所以,设立合作基金,一方面可以让高校科研得以正常进行,也保证了企业的稳定。第二,合作基金的设立,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为市场和政府等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影响科研的进度。第三,合作基金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高校利益的保护,高校本身不具备自我转化资金的能力与实力,而产业界由于对风险的投入有限,合作基金的设立则可以降低科技成果研发的风险。

(二)高校和企业共同建立技术创新平台

建立技术创新平台的目的,主要是基于对企业的考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引进高校的资源优势建立企业的研发中心。根据政府的需要,一些当地特色明显、集聚效应明显、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可以有针对性的引进高校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利用其优势资源,建立科研中心,深入开展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合作。另一方面,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可以建设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公共服务平台。高校和企业可以依托“中国技术供求在线”,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一起,共同建设具有地域性、行业特色的技术转移公共平台。

(三)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基地

高校和企业建立合作基地,首先是为了保持高校与企业长久合作的关系。由于许多高校和企业的合作都是基于一个或几个课题进行的,没有长期的规划,只要课题结束,合作关系就会终止,这样的局面不利于企业和高校的发展。所以,建立合作基地,这不仅可以使企业的发展得到保障,也可以使得高校的发展得到壮大。而且,建立合作基地,可以解决短期合作中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在短期合作中,对于原始创新的成果,包括申请专利,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争执,这样会影响到高校和企业以后的合作关系[3]。此外,建立合作基地,对于高校而言,可以使研发工作面向市场,解决在研发过程中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对企业而言,可以使其产品走在行业的前端,提高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不仅如此,在保证企业的利润中,也可以使高校的发展得到稳定健康的保障,达到互惠互利的局面。

结语:

高校产学与企业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是国家基于对经济发展的考虑,但这也将有利于高校和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郭晓丽,李长萍,赵志红.地方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构建[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1:)70-73.

[2]于响生.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D]浙江工业大学,2011.

[3]郭宏斌.高校与地方开展社区共建的内容及合作机制研究――以安徽省H学院公管专业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63-64.

上一篇:如何上好职校化学课 下一篇: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中职学生德育教育